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2020-12-28王大贤姚德利
王大贤 姚德利
摘 要:安全管理作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推进了煤矿安全管理观念的转变和水平的提升。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煤矿安全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煤矿安全管理的内涵、内容、事故致因及安全评价等4个方面,分析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的特征,并给出对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煤矿安全;本质安全;安全管理;事故致因;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TD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0)06-0049-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coal mine produ ction 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onducted a large number of effective researches on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which has promote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f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notation, content, accident cause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ent coal mine safety management researches are analyzed, and the enlightenments are proposed.
Key words:Coal mine safety; Intrinsic safety; Safety management; Causes of accidents; Safety evaluation
煤炭作為我国的主要消耗性能源,虽然近年来占比有所下降,但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煤炭在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煤矿是高危行业,安全是煤矿平稳运行和高效生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1]。目前,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速明显,但重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我国煤矿产业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2]。重特大事故暴露出我国煤矿产业安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短板,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一、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研究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转变,相关学者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煤矿安全管理研究呈现如下特征。
(一)煤矿安全管理内涵更加突出本质安全
早期,学者对煤矿安全的判断标准是百万吨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降低即代表安全水平的提高。煤矿安全并不仅仅是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降低,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问题。
高卓辉[3]指出,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是只有部分人参与的被动管理,只注重最终效果而不注重过程,缺少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煤矿发生安全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安全事故是偶然的。近年来所提倡的是建立本质安全型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的理念,是“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煤矿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本质安全与传统煤矿安全相比,更加强调系统的理念。
段永峰等[4]认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就是在煤矿生命周期过程中,识别和控制已知危险源,通过“人-机-环-管”的合理匹配,使损失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闭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吴晓春等[5]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变革当前安全管理思维,建立系统安全观,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王海军,武先利[6]提出将“互联网+”、大数据等分析工具与煤矿安全管理相结合,指导煤矿行业的安全高效生产,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毛善君等[7]基于信息技术和智能管控技术,建立了流程化的煤矿安全管理智能管控系统。
不难看出,当前学者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已经由对安全管理内容的单一研究转变为对系统整体安全管理内容的研究,从关注结果研究转向结果与过程共同关注研究。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安全事故管理到安全过程管理、安全风险监测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事故发生后的安全管理,如今的煤矿安全管理开始更加注重安全的可控性、时效性和精准性。煤矿安全管理内涵已经从事故型安全管理演变为关注“人-机-环-管”最佳匹配的系统本质安全,本质安全理论的提出转变了人们对于安全管理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煤矿安全管理内容更加突出全面管理
从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上来看,早前我国安全管理体制相对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处理安全与生产间的关系。特别是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满足不了实际生产需求, 两者间存在严重脱节, 从而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凤亚红[8]从政府角度出发,提议要健全法律体系,明确责任主体;改革监管机制,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完备安全标准,同时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办法。王继成[9]提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行业基础工作的进行,制定煤炭扩长规模和运营规模标准;制定煤炭企业整合统一秩序;严格审查煤炭企业领导就职条件;加强各级安全监管工作的推进。薛振华[10]提议,我国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进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煤矿安全监察力度,以及构建完备的事故预警系统。
单就煤矿企业而言,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吴定洲[11]、赵健[12]等认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是对煤矿生产过程所进行的全面管理。
首先,煤矿企业要加强人的安全管理。杨存良[13]提出,要从招聘、培训、考核等多方面入手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安全管理,同时要合理安排矿工工时,保证员工精力充沛。程合战[14]从机构设置、人员招聘、人员素质、安全培训、劳动组织、职责认定、薪酬管理、劳资关系这些方面提出了对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桑志彪[15]提出,在控制人因风险因素时,既要关注员工个体因素,还要关注工作团队和组织层面所带来的风险,分层次对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其次,煤矿企业要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赵朝义[16]指出,煤矿作业环境复杂,企业在进行设备管理时,要注意消除设备缺陷,开发推广先进安全技术,加强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完善设备安全防护系统,预防由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孙燕、叶建农[17]从煤矿机械设备的选型安装;管理、作业人员配备;设备日常检验、技术档案管理、事故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管理建议。唐鹏、罗键[18]提出将云技术应用于煤矿设备安全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对设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进行设备检验维修,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再次,煤矿企业要重视作业环境对安全管理的影响。吴兵等[19]指出,在安全环境管理中,首先要预防自然条件引起的风险因素,其次要动态监测作业环境,同时要保证作业环境的人性化。李浩、蔡辉[20]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首先要对自然环境中不安全因素进行监测控制,达到作业环境安全化;在作业环境安全化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改善作业条件,保证员工心理生理健康。靳锋[21]提出,在对环境进行安全管理时,要注重隐患防控,以严格的监察复命制度为依托,强化作业标准化工作,为一线员工创造安全且舒适的作业环境。
总的来说,煤矿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性,同时也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要关注点。不论是事前预防,还是事后处理,归结为一点,都是要加强全面管理,既包括对人的安全管理,又要加强设备安全管理,还要注重作业环境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三)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更加突出人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初期,Wigglesworth[22]对大量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将产生物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归咎于人的因素。Cooper[23]指出,组织安全管理能够帮助组织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无效的安全管理是事故发生的内在原因。Jane Mullen[24]、Wicks[25]等在研究中发现,组织因素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事故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将组织管理因素考虑在内,并指出如果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完备,煤矿安全事故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成连华、郭慧敏[26]首先分析得出5大类主要因素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顺序:人的不安全行为>组织管理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煤矿固有风险>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柳茹林等[27]调查分析我国2010-2016年间发生的85起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研究發现重特大事故发生受到管理因素的影响占比59.02%,其次是经济因素(22.95%)和政治因素(18.03%)。李红霞[28]、田水承[29]等学者分析了煤矿事故发生的3类危险源,指出第3类危险源即组织管理实务,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张涵、王峰[30]则从矿工不安全行为视角出发,基于风险预控管理理念,对煤矿生产事故的致因进行分析。
从很多事故的致因分析中,进一步得出人的因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管理成为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BIBLER[31]通过对大量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危险源的控制对瓦斯爆炸事故的预防至关重要。张津嘉等[32]对126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进行分析,发现瓦斯和通风管理不到位导致瓦斯积聚,伴随高温火源的存在从而引起瓦斯爆炸。王建国等[33]通过对我国较大以上瓦斯事故进行分析,探寻煤矿瓦斯事故发生规律,研究发现,我国较大以上瓦斯事故死亡人数与季度显著相关,事故起数与月份显著相关,每年的7、11、12 月份事故起数相对较多,呈现出人的因素。邢冬梅[34]等统计得出,造成透水事故的原因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从人、物、管理三个角度归类得出,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是造成煤矿透水事故的主要原因。孙文洁[35]等指出,当前作为事故防治主体的煤矿企业对防治水害重视度不够,水害事故防范意识不强,同时相应技术装备不够先进,导致煤矿水害事故频繁发生。王晓宇[36]将机电运输事故归因于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设备控制故障以及超负荷作业。郝建国[37]强调了特种作业岗位人员在机电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性,作业的复杂性要求特种作业人员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国内外学者对安全事故致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达到一个一致的观点:除自然环境等不可抗力因素外,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由物的不稳定性转变为人的不安全性,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更加突出人的因素。煤矿安全管理中包含众多复杂的非线性因素,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其中,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更加容易造成员工安全意识松懈,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安全行为,从而造成一系列安全隐患的存在,违背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初衷。
(四)煤矿安全评价更加突出系统管理
早期,煤矿企业通常采用百万吨死亡率作为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仅以这个单一指标来进行安全评价,并不能系统全面地将企业真实的安全管理状况反映出来。多数情况下,员工采取的不安全行为或其它因素虽并未能造成事故的发生,但其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企业并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将导致事故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前学者对于煤矿安全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数据挖掘及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可能造成事故的风险进行预测[38]。
煤矿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安全性受到人员、机械、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各影响因素间具有相互关联性。评价指标是安全评价的核心问题,不同的指标体系就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不完善的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安全状况,因此在进行安全评价时,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对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准确作出客观评价,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
朱静[39]选取了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安全事故、综合管理和自然条件这五大类煤矿安全水平影响要素,作为煤矿安全风险水平评价的指标依据,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界定煤矿的安全等级。贾宝山[40]等结合事故致因理论,从人、物、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影响煤矿安全的20个评价指标,利用AHP与TOPSIS法相结合,确定矿井安全现状等级。赵晓琪[41]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文化、信息即4M-C-I六大方面着手,对煤矿本质安全进行评价分析,探索煤矿在本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王金凤[42]等从人的行为、安全管理、机械设施、自然条件、安全技术和监管机制五个方面建立了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各煤矿企业的安全状态进行分类评价。苏亚松[43]等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构建了“人员-环境-煤矿-信息-监管-救援”六大层面的县域采煤矿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特别突出了监察管理和救援能力2个国家监管层面的风险因素,从而为煤矿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经验。华攸金[44]等综合考虑了指标的状态随机性和模糊性,基于变权理论与正态云理论,构建了煤矿安全状态评估模型,变权理论的引入,能够有效避免确定权重时的局限性,同时突出关键性指标对评判结果的影响,从而对煤矿安全状态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学者在进行煤矿安全评价时,评价过程的客观性更加突出,摒除主观因素,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才能够准确发现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已从考虑传统的人机环管因素转变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关注企业自身安全管理因素,更加突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对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启示
煤矿安全管理研究为改进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新观念新方法,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最新研究成果。上述研究成果对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有如下启示。
(一)安全管理应更注重过程管理
长期以来,在国家层面,我们把百万吨死亡人数作为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工作业绩好坏的重要标志;在企业层面,往往把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作为衡量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依据。从哲学角度来看,从煤矿生产的全流程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必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事故的发生,除了不可抗力因素以外,一定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等安全隐患造成的。上述片面注重结果的安全业绩观,必然导致员工弱化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意识,员工也会滋生不安全行为未必会导致事故发生的侥幸心理,并且这种侥幸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得到加强。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安全观,难以杜绝生产过程中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而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迟早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矿安全管理要摒弃片面以结果为导向的安全观,强化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只有这样,安全生产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安全管理应更注重系统性
事实上,煤矿安全管理是建立在對设备和技防高度信赖,对人的不信赖基础上的,强调的是对人的管理,片面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事故发生后,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和重罚。事实上,煤矿安全管理中包含众多复杂的非线性因素,事故的发生除了人的因素以外,设备、作业环境等非人因素也常常导致事故的发生。要摒弃煤矿安全管理片面注重对人的管理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系统安全观,在强化对人的管理的同时,一要及时发现和消除设备等安全隐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开发推广先进安全技术,加强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完善设备安全防护系统,消除来自设备的不安全因素。二是预防和消除自然条件引起的安全隐患,实时监测作业环境,改善作业条件等。只有牢固树立系统和全面的安全观,才能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三)安全管理应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
煤矿井下作业条件复杂,影响因素涉及员工心理生理因素、井下自然条件、技术因素等诸多方面,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分析煤矿事故的产生机理,寻找我国煤矿事故数量居高不下的具体原因,从源头上排除不安全因素的隐患。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严管和重罚,以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忽视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研究表明,不同境遇下人的心理因素往往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对安全生产影响最大的“人”的管理上,应进一步探究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机理,从心理、生理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把握,有效消除由于人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缪金华.总书记为安全生产划的红线不能被逾越[N].人民日报,2013-06-08(01).
[2] 乔万冠.大数据背景下煤矿安全管理效率分析及提升仿真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3] 高卓辉,赵长春.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理论与实践[J].煤炭工程,2006(6):8-11.
[4] 段永峰,罗海霞,刘存福.基于AHP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煤炭技术,2013,32(8):122-124.
[5] 吴晓春.大数据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8,49(12):239-241.
[6] 王海军,武先利.“互联网+”时代煤矿大数据应用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2):139-143.
[7] 毛善君,夏良,陈华州.基于安全生产的智能煤矿管控系统[J].煤矿安全,2018,49(12):102-107.
[8] 凤亚红,马静.基于博弈论的煤矿安全管理[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598-601.
[9] 王继成.现阶段中国煤矿安全管理思考[J].中国煤炭,2010,36(9):119-120.
[10] 薛振华.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 吴定洲.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和体会[J].煤矿安全,2004(1):44-46.
[12] 赵健.浅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J].能源与节能,2018(4):140-141.
[13] 杨存良,王晓杰,张滨.基于煤矿安全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2016,35(10):327-329.
[14] 程合战.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煤矿安全生产[J].科技创业家,2012(13):178-179.
[15] 桑志彪,申霞,揣小明,等.煤矿人因风险因素的辨识与评价[J].煤矿安全,2014,45(9):232-234.
[16] 赵朝义,丁玉兰,杨中.煤矿的本质安全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2(3):1-3.
[17] 孙燕,叶建农.浅谈煤矿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建议[J].煤矿安全,2014,45(1):200-203.
[18] 唐鹏,罗键.基于云技术的煤矿设备管理系统[J].煤炭技术,2014,33(1):239-240.
[19] 吴兵,徐伟伟,何敏,等.构建安全环境预防煤矿事故发生[J].煤炭工程,2008(11):75-77.
[20] 李浩,蔡辉.现场四要素“人、机、物、环”助推煤矿安全生产[J].科技风,2016(1):22.
[21] 靳锋.抓好人、机、环三要素推动矿井持续安全生产[J].山东煤炭科技,2012(5):207-208.
[22] Wigglesworth E C. A teaching model injury causation arid a guide for selecting countermeasures[J].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72(46):69-78.
[23] CooperMD.Evidence from safety culture and risk perceptions is culturallydetermined[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1997,1(2):50-58.
[24] Jane Mullen. Investigat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dividual safety behavior at work[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4,35(3):35-39.
[25] WicksD.Institutionalized mindsets of invulnerability: Differentiated institutional fields and the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crisis[J]. Organization Studies,2001,22(4):10-15.
[26] 成連华,郭慧敏.基于SEM的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1):137-142.
[27] 柳茹林,程卫民,于岩斌,等.基于HFACS-MI改进模型的煤矿重特大事故人因分析[J].煤矿安全,2017,48(8):250-253.
[28] 李红霞,杨言言.煤矿安全生产中矿工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38(4):538-545.
[29] 田水承,陈盈,邹元,等.煤矿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146-151.
[30] 张涵,王峰.基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煤矿生产事故分析及对策[J].煤炭工程,2019,51(8):177-180.
[31] Carol J Bibler,James S Marshall,Raymond C Pilcher. Status of worldwide coal mine methane emissions and u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1998,35(1):77-81.
[32] 张津嘉,许开立,王贝贝,等.特别重大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分析及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2):73-78.
[33] 王建国,傅文,刘颖.2012—2016年我国煤矿较大以上瓦斯事故发生规律分析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8,45(6):108-111.
[34] 邢冬梅,叶义成,赵雯雯,等.我国矿山透水事故致因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12):130-135.
[35] 孙文洁,韩权,杨恒,等.2000—2015年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特征分析[J].煤炭工程,2017,49(5):95-98.
[36] 王晓宇.煤矿机电及运输设备事故防治[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18):7-8.
[37] 郝建国.矿井运输事故发生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J].能源与节能,2017(12):58-59.
[38] 李红霞,田辰宁.基于Cite Space Ⅴ的煤矿安全管理可视化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9):148-153.
[39] 朱静.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矿安全评价[J].煤矿安全,2014,45(4):226-228.
[40] 贾宝山,尹彬,王翰钊,等AHP耦合TOPSIS的煤矿安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8):99-105.
[41] 赵晓琪. 4M-C-I视角下的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42] 王金凤,秦颖,翟雪琪,等.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煤矿安全评价模型[J].工矿自动化,2015,41(6):29-34.
[43] 苏亚松,张长鲁,廖梦洁,等.基于ANP和概率神经网络的县域采煤矿区安全风险评价[J].煤矿安全,2020,51(1):251-256.
[44] 华攸金,李希建,陈刘瑜.基于变权与正态云理论的煤矿安全评价及应用[J].煤矿安全,2020,51(3):239-242.
[责任编辑:范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