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0-12-28张芳陆春康芸芸

时代经贸 2020年25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实践能力

张芳 陆春 康芸芸

【摘 要】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本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和经历缺乏,二是本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流于形式。针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采用双导师机制和采取校企对接培养模式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实践能力

一、学科概况

“农村发展”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MAE)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现代发展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意义

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或跨学科知识多层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发展专业贴近于人类日常活动,怎样运用研究生的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更复杂的问题,正是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所能体现的,因此怎样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实践能力指的是具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状况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很多不足和问题。

三、面临问题

目前,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本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和经历缺乏。就专业背景来说,很多本专业的研究生本科或者专科时期学习的领域与农村发展并不相关,甚至也不是经济或者管理类的相关专业,也就是说,很多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还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首先需要完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就专业相关经历来说,高校研究生中大部分学生是城市户口,即便是农村户口,也没有多少学生是真正参与过农业劳动的,因此,他们没有相关的农村实践经历,缺乏对农业的深刻了解,实践能力十分有限。通过上述的详细分析可知,要将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并且真正达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有一定难度的。

另一方面,本专业研究生的实践流于形式。各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给予了重视的态度,其形式主要表现为实习。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而实际情况却是多数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实践任务。有些高校会给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单位,但由于面对的群体过大,以及经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落实的过程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实践过程多由学生自主完成。而学生自身能够获取的实习机会有限,同时,农村发展专业的特殊性会加大学生实践的困难性,最终导致专业实践的时间会大大压缩、要求大大降低,内容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

最后一个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培养单位未做好充分准备就仓促上马,没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充分地论证,出现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简单地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状况。而且,没有考虑农村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偏重理论而轻实践,绝大多数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是从概念到理论,从理论到对策,即使有些课程有实践环节,也限于学时要求,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企业或农村,没有实质效果,而且实践操作方面的课程设置严重匮乏。

四、应对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且一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是对其中两种措施的详细分析。

(一)采用双导师机制

一般来说,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应采用双导师机制,该机制符合我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满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实践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双导师机制即一名研究生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为理论导师,有着丰富的理论修养和娴熟的培养技巧,为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校外导师为实践导师,其优势在于能够立足于社会实际,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使学生储备的专业理论得以运用。这种机制有助于导师发挥其优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使理论与实践可以更好地融合。双导师机制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实践流于形式的问题,实践导师可以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提供帮助,也对学生有监督指导的义务,可以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

对于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来说,理论知识和政策解读只是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前提,学生真正要学习的是如何振兴乡村,帮助农民更快地实现脱贫,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光靠空想是无法解决实际的农村发展问题的,实践是必经的路程。而双导师机制于农村发展的研究生来说是加速剂的作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前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切实关注农村动态,真正的了解农业,提升实践能力,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工作中。

(二)采取校企对接培养模式

目前,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对接培养模式是其中具有良好育人效果的人才培养发展模式之一,这种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有了相應的教学实践,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院校等为谋求发展,采取与企业对接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对接体现了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双赢”模式。校企对接做到了与市场接轨,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全新教育理念。

对于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学历的不断提升是为了具备更加专业的能力去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校企对接模式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农业企业或者农业基地,真正做到参与实践,掌握专业相关技能。而农业企业可以借此机会收获专业人才,创造盈利;同时,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农业企业需求的高学历应用型人才,得到发展。总而言之,校企对接从根本上提升了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校企对接都是一种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培养模式。

五、总结展望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对农业硕士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而农村发展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更是不容忽视的。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高学历人才,更是能够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实践能力的,能够真真切切解决农业问题,推动农业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农村发展的研究生,不能只将自己的能力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狭隘境界,应该扎扎实实地投入到农业建设中,为我国实现全方位繁荣发展增添动力。目前,在双导师机制以及校企对接培养模式等措施下,应用型高校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社会培养了高技能的农业硕士人才,为国家的农业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时代的新鲜血液,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型农业大国,加强了我国在世界农业贸易上的核心競争力,为我国的农业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参考文献:

[1]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案例教学建设实践,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8.7.

[2]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经营与管理,2018.2.

[3]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15.6.

[4]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人才分层培养:问题与对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7.

[5]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17.3

[6]农科研究生村官的专业优势与发展路径,高等农业教育,2015.8.

[7]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经营与管理,2005.8.

[8]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实践能力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