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空巢家庭老年人口生存状况研究
2020-12-28陈秀芬
陈秀芬
【摘 要】由于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连续实施、社会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乡空巢家庭现象严重突显,空巢家庭老人在生活、健康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难题。如果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不仅危害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严重问题。因此,研究空巢家庭老年人口生存状况问题,是十分必要且有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泸州市空巢家庭老人如何产生进行分析,调研并剖析了目前该市空巢家庭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市空巢家庭老人养老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泸州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生存状况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飞速增长,造成了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加速“空巢”的到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超过1亿人,根据我国空巢老人数量走势预测,2020年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达到1.2亿人。空巢家庭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探讨空巢家庭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空巢家庭老人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空巢家庭老人的定义及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空巢家庭老人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空巢家庭老人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老人(李建新、李嘉羽,201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空巢家庭老人是指其子女都在外省市或境外居住,独居或与老伴双居的老人(熊汉富,1998)。一般持有第一种观点的学者占多数。
关于空巢家庭老人的分类,学界尚未达成共识。2014年李可根据空巢程度的不同,将空巢老人分成三类: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我国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这种划分。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有关空巢老人的文献,把空巢家庭老人界定为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时间离家或者不与子女共同居住、身边没有子女照料的60周岁以上的老人。
二、空巢家庭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家庭“空巢”综合症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种情况:微观和宏观。
微观原因: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代际之间三观差异、生活习惯不同以及养老模式的更新等是空巢家庭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可以从老人和子女角度分别分析。从老人的角度分析:有些老人心疼子女,不愿让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从而自愿成为空巢家庭老人;有些老人是因为其子女并不愿意与老人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从而迫不得已成为了空巢家庭老人。从子女的角度分析:有些子女确实是由于工作等原因不得不长期居住在异地,家里老人只能选择继续在老家居住,从而成为空巢家庭老人;但有些子女因为结婚、分家等原因而搬离老人,导致老人成为空巢家庭老人。例如,课题组通过对泸州市空巢家庭老人调查回来的数据显示,导致空巢的原因中,子女外出务工占比為51.85%,子女异地嫁娶占比37.04%,子女不愿意与父母同住占比18.52%,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同住占比25.93%,住房条件差占比3.7%,其他原因占比25.93%。
宏观原因:“空巢家庭”概念源于1947年美国学者P.C.默克多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则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空巢期”只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包括老年空巢家庭和中年空巢家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中,从而动摇了家庭经济的根基,这是空巢家庭老人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目前泸州市空巢家庭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的问题
基于需求理论,课题组通过实地个人访问和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泸州市三区四县的196位空巢家庭老人开展调研,调研数据显示:部分空巢家庭老人能感知自身的需求,并通过其生活所见所闻所体获得相应的需求。但有大部分空巢家庭老人的需求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空巢家庭老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其子女在外地工作或嫁娶外地,受时空限制而无法照料父母的日常饮食起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空巢家庭老人完全依靠自己或配偶照料,缺乏子女和社区的照顾。尤其是年岁较高、丧偶且不能自理、身体状况欠佳的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大难题;另一方面,很多社区目前根本没有组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即使有些社区虽组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但人手有限,而且从事生活照料的专职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使得空巢家庭老人得不到足够且细心的照顾。
医疗健康服务不足。体现在:第一,社区医疗卫生环境不好,设备不足且落后、床位远远不够,医疗人员不仅专业知识不全面,而且服务态度一般,缺乏耐心,给空巢老人体检责任心不强,导致得出的数据不准确,使得空巢老人不愿意参加免费体验活动。第二,老人普遍反映,到医院“看病贵”,医院开具药品价格往往比市场价格高,处方大,药量多。第三,社区对空巢老人重视不够,未对本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疾病等信息进行采集,没建成社区空巢老人数据库。最后,老人在社区内加强体育锻炼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足且设备老旧。
精神慰藉不到位。表现为:第一,空巢老人反映社区在关心老人方面比单位做得好,但社区工作人员平时缺乏与空巢老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从而难以满足空巢老人们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第二,老人普遍反映社区虽然已建有老年活动室,但活动空间不大,能阅读的书籍少且单一;第三,社区所组织的精神文明团体活动不多且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活动又设计年龄上限的限制,难以调动起空巢老人的积极性。
文体娱乐活动受限。一是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够丰富,即使有活动,但很多活动都限制年龄上限;二是部分社区活动场地面积窄,不能满足空巢老人们跳“坝坝舞”;三是社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在家很少外出老人根本不知道社区在搞活动、搞什么活动。
四、完善泸州市空巢家庭老人养老服务的建议
《泸州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提出,到2021年,构建城市养老“15分钟服务圈”、农村养老“30分钟服务圈”的目标。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政府提供的服务与空巢家庭老人需求之间仍有差距,因此,提出以下参考性建议。
(一)多措并举,增加服务设施供给
一方面,注重规划引领,分区分级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对于已建居住(小)区和新建住宅项目,明确指出必须按照规定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对设施建设进行分层分类管理:街道居家养老设施重点解决老年人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强调特色和覆盖度,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打造“社区长者驿家”养老服务模式,让小型养老机构入驻社区,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长者驿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整合设置,为社区空巢家庭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短期托养、喘息服务、助残送餐等服务,从而方便社区老年人就近就亲养老。同时,创新“开展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物业企业场所、资金、人力等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小区公共设施,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喘息服务等,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引入社会力量,实现养老服务多元供给
优化我市发展环境,丰富供给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一是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实施中严把绩效考核关,将老年人满意度作为重要考评指标,纳入各区对购买服务单位的绩效考评中。二是采取政府整合社区资源,无偿提供场所,社会力量低偿运营的模式,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发展中心,建立养老服务驿站,实施连锁经营。三是帮助引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运营。
(三)有效评估,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
按照“分类施策、精准补助、提升绩效”的思路,集中组织对全市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摸查工作,全面摸清6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空巢(留守)老人、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分布情况及老年人身体状况、经济来源、养老服务需求,绘制老年人动态管理数据库、建立养老“关爱地图”。为老服务机构和队伍可通过“关爱地图”及时精准为空巢家庭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从而消除服务获取障碍,做到关爱援助既精准又快速。同时,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关爱地图”搜索就近的养老服务组织或企业、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大学、就餐服务点、养老机构、医院、超市等分布信息,可以快速查询养老服务设施的收费、服务等情况,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养老服务。解决了以往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与老年人实际人数不匹配,服务内容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四)加强宣传,营造孝老爱老氛围
借助各类媒体资源及其影响力,加大对人口老龄化相关国情及政策法规等的宣传报道力度,引导整个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老龄观,营造人人孝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通过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定期组织老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善待老年人,加强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耐心倾听老年人内心的真实声音,理解他们的痛苦,积极主动帮扶他们解决问题,让空巢老人们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
(五)专业引领,注重养老人才队伍的建设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泸州市老年服务人才不仅严重缺乏,而且老年服务人才队伍年龄偏大,专业素养不高,队伍不稳定。因此,泸州市应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交流机制,用好“存量”人才,培育“增量”人才。依托在泸普通高校、大中专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務专业和课程,加快培养紧缺养老专业人才,促进养老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建立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为主体,以专业院校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养老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面向养老机构和基层社区的订单式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德、智、体、美、劳的评价制度,落实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拓宽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纳入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体系,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关怀。探索将养老服务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加快建立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年老后优先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制度。
(六)智慧养老,用科技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养老、医疗、家政、物业等资源,搭建市、区县和乡镇、社区四级信息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全市智慧养老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五张网”:高效管理网、精准服务网、安全保障网、健康保健网和社区餐饮网。从而能够快速精准掌握空巢老人的各项服务需求,及时为老年人提供擦洗、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喂药、组织活动等差异化需求,有效防范和规避老人跌倒、走失等各种风险,保障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七)因地制宜,推进医养结合工作
随着老年人年岁的增长,他们需要护理服务日渐强烈,打造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已成为当前社会呼吁最高的声音。课题组通过查阅国内外养老服务经验以及对泸州市空巢家庭老人的实地访谈,形成一个共识:有养老保险的空巢家庭老人,他们的生活品质比较高,所接受的养老服务质量也不错。但是没有养老保险的空巢家庭老人在生活上就比较艰难,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度很低。因此,逐步建立覆盖多元、全员、适合市情、保障基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必然趋势。同时,积极引进具备条件从事长期护理服务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鼓励和引导它们申请成为护理服务机构,并与长护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实行协议管理。同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家庭病床管理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延伸。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但数量大、速度快,而且还是“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养老需求也逐渐加剧,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己成为当代的巨大难题。因此,妥善解决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必须重视和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646099)
参考文献:
[1]1/5泸州人是老年人应对“深度老龄化”泸州准备这么干[EB/OL]. http://sc.sina.com.cn/news/ m/2019-12-20/detail-iihnzahi8707864.shtml.
[2]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EB/OL]. https://chuansongme.com/ n/2977472853724.
[3]徐海娇. 城市空巢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研究[D].合肥:安徽工业大学,2019.
[4]梁一凡.中国空巢老人的社会信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9.
[5]徐美玲.“互联网+居家养老”: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基金项目: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泸州市空巢家庭老年人口生存状况研究》(课题批准号:LZ19B016),获得2020年度结题等级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