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2020-12-28沈卫星徐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沈卫星 徐萌

[摘 要]梳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成果必须把握两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全面性,主要包含生成逻辑、理论来源、发展历程、理论内涵、特点创新、重大价值、实践应用等内容;二是通过认识研究重点把握研究动向。当前,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研究重点从过去的全面性研究转向生成逻辑、理论内涵等重点领域,并且朝哲学内涵、逻辑结构等方向深化;二是研究领域从理论抽象转向实践应用。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一要面向实践找到真正问题,二要跨学科研究,取得研究视野和知识结构上的突破。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6-0138-07

[收稿日期]2020-06-28

[作者简介]沈卫星(1971—),男,浙江仙居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徐萌(1994—),女,山东菏泽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困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GH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党的十九大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后,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文献计有:专著7本,期刊论文12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108篇,此外尚有不计其数的各类媒体研究文献。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综述要把握两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全面性,主要包含生成逻辑、理论来源、发展历程、理论内涵、特点创新、重大价值、实践应用等内容;二要发现研究问题的新动向,这就是研究对象从广泛性到重点性、研究意识从表象到实质、研究旨趣从理论性到实践性。这些新动向实则上蕴含了这样的理论纵深,即深入追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思想(生成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到底是什么(理论内涵)、怎么样建设生态文明(实践应用)”这样三个基本问题。

一、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逻辑的研究

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学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总结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成逻辑的观点,可以分为世情、国情、党情三大视角。[1]

(一)世情:中国对世界生态危机的反思与主动选择

在“经济增长”为本的发展理念主导下,人类对自己文明的根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在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剧,人类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主动地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工业化和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全球性蔓延,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世界各国生态治理既有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总结的教训。[2]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必然要求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

(二)国情:生态环境改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一是从国情的正反面对比看,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从正面看,党領导人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用事实证明了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负面情况看,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这迫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4]三是社会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面临社会基本矛盾变化的新趋势、供给侧改革的新需求、生态现代化道路的新主线、生态经济的新模式,[5]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发展。

(三)党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系党的执政之基

生态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痛和民生之患。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问题。如果党和政府不努力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幸福生活,将影响党的执政之基。[1]严峻的生态问题考验党的执政智慧,生态执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来源的研究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学界已经普遍形成明确意见,认为来源主要有四: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二是党的历任领导人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四是西方环境理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然界优先地位的肯定、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阐述、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问题根源的揭示以及对生态问题的社会化解决路径的探析。[6]比如,杨丽艳、李航指出牢固坚持自然的第一性的根本立场。[7]李艳芳在其博士论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中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从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实践观,对列宁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对垄断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对技术滥用的生态批判等方面做了系统阐述。[8]而安海彦等人则从《资本论》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和谐,以及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入考察。[9]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的生态文明理念,王凯平认为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期间提出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行的“三驾马车”理论汲取了毛泽东“统筹兼顾”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科学成分。[10]邓小平将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加注重用制度、法律法规和科技来治理生态问题。江泽民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生态环境发展与国家各方面发展紧密结合。胡锦涛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五个统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刘建伟等人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新时期以来生态环境治理基本思想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并结合时代特征、生态国情和人民愿望进行创造性发展。[11]

关于中国传统生态观,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二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三是中国佛教中的普度众生、参悟万物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依据。[6]

关于西方环境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了绿色思潮,一方面针对以“深绿”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与“浅绿”和“红绿”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颉颃,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观念,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以“红绿”为代表的资本逻辑论与以“浅绿”为代表的科技逻辑论之间的颉颃,提出了系统性整体论,以解决生态危机根源。[12]这都表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借鉴与超越。

总体而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历任领导人以及传统文化理论来源探讨颇多,而对西方生态文明研究偏少。事实上,西方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在生态治理上存在许多经验和教训,非常值得后发国家学习借鉴,这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今后要给予更多关注。

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阶段。主要有四类观点:一是“两阶段论”。沈满洪认为,第一个阶段是走遍浙江山水提出“两山”理论,第二个阶段是审视国内外形势形成生态文明思想体系。[13]二是“三阶段论”。周光迅等人认为,从知青生涯到担任福建省领导期间为思想起源期,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为理论和实践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新发展期。[14]三是“五阶段论”。李艳芳按习近平工作经历及主要生态措施提出沼气陕北、旅游正定、生态福建、绿色浙江和美丽中国五阶段说。[8]四是“七阶段论”。刘经纬等人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变经历了自然生态平衡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民生发展观、生命共同体思想、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前瞻性的生态文明思想等七个阶段。[15]

张赓等人在综合了各种观点后,提出“四个时期”说[6],这个说法更为合理全面。一是萌芽时期。有人认为萌芽于1969年起的梁家河知青生活时期,也有人认为萌芽于正定县工作期间,但综合各方意见更倾向于梁家河时期,理由在于此时就有建设沼气池和为当地保护树木资源行为。二是形成时期,即任职于正定、厦门、宁德和福州时期。该阶段由早期的零碎的“生态文化”思想逐渐转变为体系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三是发展时期,即主政福建、浙江和上海期间。特别是在建设“绿色浙江”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目标任务、实践路径等,这一阶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具体到整体、由简单的理论观点上升到理论系统的发展阶段。四是成熟时期,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美丽中国”生态目标,形成了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成熟。

四、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的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什么理论内涵?根據学者们的多维分析,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是哲学思维。杜欢政、刘飞仁将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多维探索派,即从某一视角、若干论断等角度出发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背后蕴含的哲学思维。[16]王雨辰认为,从生态哲学视角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命共同体”概念是决定习近平生态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法。[17]黄承梁认为,“两山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它包括止损、发展、创新的三重跨越和三重境界。[18]第二类是内容探索派,即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系统分析其包含的哲学观、辩证关系等哲学内涵。秦书生、张海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唯物史观进行了解释,认为生态文明意识和“两山”理论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依靠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改革观、科学技术观、群众观这些观点。[19]第三类是方法分析派,即尝试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运用的哲学方法进行归纳。马德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鲜明的辩证思维方法,其矛盾分析、对立统一方法运用自如。[2]

二是逻辑演进。李艳芳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体现出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逻辑起点,以绿色发展为逻辑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归宿的逻辑理路,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高度的历史自觉。[8]王金磊、吕瑶认为,理论逻辑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撷取与借鉴,历史逻辑上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实践的丰富与创新,实践逻辑上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供目标指向、动力指向、空间指向、制度指向。[20]林宏彬认为,在实践中形成了从民生关注到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及全球合作的逻辑进路。[21]

三是内涵领域。有学者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为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文化观、生态安全观、生态法制观、生态动力观、生态全球观。[6]也有学者认为,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环境财富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理念、生态文化观、生态文明教育观、生态环境全球治理观等主要观点、理念和论断。[22]

四是视角维度。李艳芳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维度,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维方式维度,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环境伦理维度,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发展方式维度,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的生活方式维度,以及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法治的生态法治观维度。[8]周鑫提出了历史维度、政治维度、经济维度、文化维度、社会维度、全球维度等视角。[23]

五是组成架构。陈俊认为,理论架构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重点任务、发展动力、国际视野等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3]周宏春、江晓军认为,其组成架构可以概括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基本内核,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以恢复美好宜居环境为民生情怀,以打造生态经济为发展基础,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为方法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责任担当,以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为根本保障,最终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4]

五、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特质和理论创新的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创新?关于理论特质,学界观点繁多。但可归纳为两点,一是价值归宿,对此,学界一致认为是始终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二是关于如何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立场,亦即方式方法等问题。马德帅认为,贯穿鲜明的辩证思维方法,蕴含强烈的环保底线思维,秉承宽广的国际视野;[2]陈俊认为,彰显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体现了突出的创新精神,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了浓厚的人民情怀,展现出开阔的世界眼光,体现了科学的系统特性,凸显了全面的协调功能,体现了严谨的辩证思维,彰显了高远的战略视野,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本色。[3]王雨辰认为,与西方“深绿”和“浅绿”生态思潮相比,由于理论基础和价值归宿不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环境正义”的价值追求、环境民生论的价值归宿和价值目的、合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生态生产力观以及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等理论特质。[25]周建超认为,具有思想本源的两重维度、问题导向的实践品格、思想内涵的严密完整、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26]杨勇、阮晓莺认为,形成发展上蕴含着民族性与民生性的统一、内容结构上体现着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耦合、研究应用上彰显着实践性与先进性的共融这样三大特点。[27]

关于理论创新,也是学界讨论热点,集中体现在“两山”理论、生态生产力、民生观、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执政理念、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创新。[16]于天宇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提出“生态生产力”这个概念,“两山”理论是对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明确肯定。[28]吴宁等人认为,生态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生态变革、生态普惠民生、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创新论述。[29]李国俊等人认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并在目标、价值、发展动力和发展内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30]洪赞总结出了多方面创新,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目标定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方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新价值导向、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新治理思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制度保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案选择。[1]

六、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应用的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应用是学界研究的新动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方略,另一类是实践总结。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方略

经济建设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高污染、单纯追求GDP、以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向遵循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方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切入点,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31]

政治建设层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转变政府指挥棒,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其次,从市场方面来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环境税、生态补偿、低碳补贴等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对环境进行补偿的排污收费政策;建立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考评机制,科学确定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绩考核方式,将政绩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奖惩挂钩。[32]最后,从制度建设看,应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建设层面:養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首先要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32]

文化建设层面: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首先,要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智慧。其次,要从文化建设层面做到彻底转变工业文明下形成的消费方式,形成绿色发展的自觉。最后,从生态宣传方面来看,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机制,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完善新闻发布和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32]

国际交流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先,要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努力发出“中国声音”。其次,通过环境外交吸收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最后,探索全球生态治理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3]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总结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同时各领域也开始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如矿区治理、城市治理、水域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等等,均探索生态文明在实际工作的应用。这为学界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风,同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来自基层实践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两类:地区性探索与具体领域探索。

地区性探索。这又可分两类,一类是习近平曾主政的福建、浙江等地区的实践应用。如福建省作为全国最早的生态省份,一直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福建的提出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相应和。福建践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从重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落实生态责任出发,把制度体系创新作为内生发展动力,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结合的福建路径。[29]浙江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先后实施“十大重点工程”、811环境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等具体实践。[32]另一类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如杨军、李彬在《民族自治地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中指出玉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做法、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此外王娜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的成功实践》、郭启光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启示》等都是来自一线的经验总结。

具体领域探索。对于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乌海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过度开采导致煤炭资源短缺,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转型,该市成功转型发展的经验和措施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比如系统监管、节约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满足民众生态权益、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34]对于城市治理:很多城市开始加入打造花园城市的浪潮中,厦门市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依法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等做法很值得借鉴。对于水域治理:王春益对黄河水沙调控体系[35],郑爱花对渝东北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走好“绿色路”的总结[36],马建华对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37]等,让人感到了清风扑面。此外还有新农村建设、草原建设、林地建设等等。这方面内容随着实践进展呈现出越来越多势头,是学术研究重要增长点。

七、结论与建议

从学术动向看,党的十九大后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出现了两个颇为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重点从过去的全面性研究转向生成逻辑、理论内涵等重点领域,并且往哲学内涵、逻辑结构等方向深化。这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值得挖掘。二是关注问题从纯理论领域转向实践应用,这体现了学术态度和学术风气的转变,不再停留于抽象空谈,而是注重实际应用。这是通过研究综述可以得出的两点基本结论。这两点基本结论预示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往纵深化和扩大化方向发展,后续研究值得期待。

但是,当前研究也存在颇多值得商榷之处。单从上千篇论文标题就可以看出,研究对象重复性、雷同性现象严重,诸多文章大同小异,讨论时代背景、价值意义、理论来源、内容结构、实践应用的占据绝大多数。在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中讨论这么多问题,它必然导致这样几个结果:一是理论深度不够。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解读性、宣传性为主,缺乏学理性分析和凝练。思维方式流于平面化,鲜少见到深度研究的文章。二是缺乏系统性。系统性指的是对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但面面俱到不等于整体性,整体性研究指的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旨及其基本架构具有系统性研究和整体性考量,做到先有森林再写树木。而面面俱到则是杂乱的罗列,流于形式上的系统。三是缺乏逻辑性。逻辑性是系统性的内在灵魂,逻辑性旨在找到事物普遍性背后所存在的必然因果性,因此逻辑性必然是深入的,而不是流于表面,它拒斥表象性与或然性。比如在谈及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关系时,鲜少有人从内在逻辑去揭示两者因果关系。这样的论证难免流于表象。

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视野狭窄化所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从多学科视野出发才能真正窥探奥秘,做出纵深研究。囿于学科知识的局限性,所撰论文往往浮于表象,陈陈相因。

就上述问题所存在不足,下一步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研究对象要具有自限性、新颖性、突出性,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二是研究思维要纵深化,不要流于表面。这两者的突破之道在于:一要面向实践,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为发表论文而写论文;二要跨学科研究,从而在研究视野和知识结构上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洪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2]马德帅.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情因素与时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

[4]谢启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8(6).

[5]郝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解读与时代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9(1).

[6]張赓,徐保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6).

[7]杨丽艳,李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源[J].绥化学院学报,2019(12).

[8]李艳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8.

[9]安海彦,姚慧琴.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探析——《资本论》生态经济思想的意蕴[J].经济学家,2018(3).

[10]王凯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9.

[11]刘建伟,乔英英.习近平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生态环境治理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12]沈卫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引[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3).

[13]沈满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从“两山”重要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J].治理研究,2018(2).

[14]周光迅,郑玥.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7).

[15]刘经纬,吕莉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及其规律探析[J].行政论坛,2018(2).

[16]杜欢政,刘飞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1).

[17]王雨辰.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生态哲学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8(2).

[18]黄承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J].行政管理改革,2018(2).

[19]秦书生,张海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J].学术探索,2018(3).

[20]王金磊,吕瑶.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理路[J].湖南社会科学,2018(4).

[21]林宏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进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

[22]谭文华.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时代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9(5).

[23]周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重维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5).

[24]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

[25]王雨辰.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26]周建超.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特质[J].江海学刊,2019(6).

[27]杨勇,阮晓莺.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逻辑演绎和实践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

[28]于天宇,李桂花.习近平生态生产力思想论析[J].学习与探索,2017(6).

[29]吴宁,刘玉新.论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创新及其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8(2).

[30]李国俊,陈梦曦.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创新[J].学术交流,2017(12).

[31]黑晓卉,宋振航.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旨趣与实现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2).

[32]郭占恒.“两山”思想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3).

[33]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逻辑体系与实践着力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34]包瑞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乌海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35]王春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中国生态文明,2020(1).

[36]鄭爱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渝东北的生动实践[J].新西部,2019(35).

[37]马建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长江,2018(12).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SHEN Wei-xin XU Meng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When looking into the researches 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we must keep in mind two points:first,we must grasp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research object,which mainly includes generative logic,theoretical source,development course,theoretical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significant value,practical application,etc.;second,we must grasp the research trend by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focuses.At present,the academic researches on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First,the research focus has shifted from the previou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o the key fields such as generative logic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and is being deepened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structure.Second,the research field shifts from theoretical abstraction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To deepen the stud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e should,firstly,find the real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secondly,make a breakthrough in research vision and knowledge structure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Key words: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view of research

(责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