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与实践路径

2020-12-28屈亚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外交命运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的中国要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进行深邃思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展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的统一,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重点落实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四大战略任务,这既能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行稳致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对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6-0023-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核心理念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和宪法,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被载入多项联合国决议等重要文件。在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进程中,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实践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本文在梳理有关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关系理论等多维视角,联系“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理论特色和实践路径做出阐释和分析,旨在展现这一理念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一、从两个大局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科学研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背景下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把握世界大势,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要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等重大问题。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他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也经历了数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从那以后我国形势江河日下,中华民族陷入几乎亡国灭种的深渊!现在则完全不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古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说的就是历史规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历史性变化,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顺应历史为我们指明的方向。”[1]P20-21

所谓大变局,是指人们对世界格局和体系变化的认识概括。19世纪中期以来的百年是中国国势由盛而衰的大变局,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民族危机,李鸿章给清廷的一份奏章中就提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应对这一变局上,中国非但没有引领世界潮流,反而严重落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大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扭转了这一变局。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是西方主导的国际格局和体系加速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以美日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整体实力出现相对衰落,对世界事务的主导能力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推动了国际格局向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更好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2]P200,“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3]P18。

正确运用历史观回望世界,就是要理解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世界梦连结起来,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边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他指出:“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深入分析世界转型过渡期国际形势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我国外部环境的基本特征,统筹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2]P539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任何国家或者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同时,大国战略竞争升级,西方国家利用规则制定权和议题设置权左右国际事务,影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利益。二是世界经济转型调整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催生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西方工业化道路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增长乏力、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三是国际安全形势乱变交织。傳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复杂交织、联动升温,地区安全局势持续紧张,兵戎相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严重威胁全球和地区安全。四是国际思潮出现逆变。一些西方国家治理陷入困境,民粹主义思潮泛滥,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右翼政党崛起等事件接踵而至,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等思潮日益扩大。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2]P199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紧紧抓住并用好大变局带来的历史机遇,团结起来應对各种危机和挑战,人类社会就能实现新的发展和跃升。

正确运用大局观分析世界,就是要认识到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目标一致、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角色观,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他指出,“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3]P113

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为世界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历史使命、对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体系完整。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倡导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倡导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倡导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正确运用角色观回应世界,就是指明中国与世界共进的新方向,一起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和国际社会一道在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统筹“两个大局”作出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呈现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胸怀“两个大局”谋划工作,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从“三个统一”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外交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蕴含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科学逻辑又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践基础,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又体现开阔的全球视野,既立足新中国外交传统又引领时代发展进步潮流,突出表现为“三个统一”的理论特色。

(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是其初心和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外交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重要理念,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和平发展这条主线,成功开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同,全面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422。这一思想经历了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然的共同体”到资本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再到“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必然逻辑和基本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注的也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理论逻辑的自然延伸,把世界各国人民看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主体,让不同社会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之中,不被强权逻辑和经济利益所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球大多数民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指向是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理想,但“自由人联合体”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化为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不可或缺的过渡性环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的具体实际所作出的科学预判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5]P167从地理区域看,中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都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覆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领域内涵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政治、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等多个领域,并拓展到海洋、极地、外空、网络、生物安全等新兴议题;从发展进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构建利益共同体起步,逐步推进责任共同体的建设。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打造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基础和必由之路,打造命运共同体则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结合和升华。[6]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因素,超越和扬弃了其不合时宜的成分,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增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认知认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外交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3]P109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尚书》讲的“协和万邦”,《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讲的“天下为公”,无不反映了儒家学派对理想社会治理模式的追求。北宋大儒张载提倡“民胞物与”“仇必和而解”,主张把他人乃至自然万物都视作自己的同胞、朋友,强调以“和”的方式化解分歧和矛盾。这些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始终为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7]P61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下”的思想精髓,与当前国际社会对公平正义等追求结合起来,为解决人类未来自身发展的问题提供了具有中国智慧也充满了中国文化自信的治理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如“平等和主权原则”“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5]P165。习近平同时也指出,“不能身体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2]P6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诸如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等理论范式越来越难以解释今天的世界,崇尚实力、零和博弈等观点也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前进的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对霸权稳定理论,认为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8]主张“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5]P166。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超越了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道义制高点上。

(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毛泽东强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9]P90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主张独立自主外交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调“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10]P57。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概念。此后根据形势变化和任务要求,江泽民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胡锦涛强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升华了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拓展了新中國的外交理论体系,赋予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和完善。70多年来,中国坚定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始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维护和发展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更加强调秉持公道,伸张正义,“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11]P30。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坚决遏制和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行径,积极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有效维护海外利益;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继承和发展。70多年来,我国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同各国的互利合作,得益于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新时代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立足于对世界更高水平的开放、同各国更深层次的合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高举经济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旗帜,积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和完善,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从四大任务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中国之制”彰显“中国之治”优势。“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12]P21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落实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四大战略任务,是在未来的“中国之治”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坚持和深化的实践路径。

(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2]P540-54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事业始终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推进。党中央召开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两次外事工作会议,加强对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党中央对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对外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了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得到有力贯彻执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元首外交统领抗疫外交,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凝聚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共识,为推动全球团结抗疫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要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创新,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要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国家总体外交,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要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对中国公民和企业在外旅行、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相应法律指导和服务,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尽快补足我国在国际法领域核心人才短缺、理论创新不够、现实运用不足等短板。

(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3]P42目前,我国已经同世界上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拉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机制,实现了发展中国家交流合作机制全覆盖。[13]在中国抗疫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许多成员给予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向30个国家派出32支医疗专家组,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要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针对个别国家的抹黑打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继续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

(三)推动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

面对逆全球化暗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3]P4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启动7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了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了1100亿美元;[15]举办进博会,连续推出力度强大的开放举措;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中国还大力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先后提出“6个100”项目、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金砖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交流计划等重要举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更加需要通过“一带一路”这个规模巨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凝聚全球战疫力量,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團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运转;欢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要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完善领事保护工作机制,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保障重大项目和人员机构安全。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权和发言权。”[3]P4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主办多项重要国际会议,引导有关会议形成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建设性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深入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反对恐怖主义、减贫、网络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面临严峻挑战,有的国际组织受到强权政治干扰,无法发挥应有效力,要引导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在正确轨道上行驶,对各种开倒车的行为高度警惕、坚决斗争;要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要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同各国一道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科学的理论产生于发展着的实践,又指导着发展的实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实践再次证明,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落实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四大战略任务,既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行稳致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对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6-05-31.

[7]江时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

[8]蒋昌建,潘忠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J].浙江学刊,2017(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3]肖文.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N].人民日报,2019-12-13.

[14]外交部党委.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指南[N].人民日报,2020-08-18.

[15]王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视频记者会上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N].人民日报,2020-05-25.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QU Ya

(First Research Department,Academy of Party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1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grasp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major changes that have not been seen in the world in a century,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based on reflections on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China should establish with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 and how to build such a relationship.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major-power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is concept has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rich connotations and great significance,demonstrating the unity of three dimensions——scientific and practical,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being the lofty goal pursued by Chinas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we need to carry through the four strategic tasks of perfect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foreign affairs,perfecting the all-directional diplomacy layout,advancing the open system of win-win cooperation,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By doing so,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during the Fou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and it is also helpful fo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work together to meet global challenges and build a more prosperous,more beautiful world.

Key words: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責任编辑:朱文鸿)

[收稿日期]2020-09-24

[作者简介]

屈亚(1981—),女,安徽巢湖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三级调研员,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外交命运
爱的共同体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