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与赛珍珠深厚却不“传奇”的跨国友情
2020-12-28孙宗广
内容摘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主要凭借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而获得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王莹则是中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她们有着一段广为人知的跨国友情。但对于二人何时相识的问题,却存在着迥然不同的说法。从当事人或与她们熟知人的记述中寻找答案,有更多权威的说法支持她们在美国相识的说法。王莹与赛珍珠在乱世中相逢、结下深厚情谊,又在中美对抗时期天各一方、音信隔绝,这曲折的跨国交流故事本就令人动容、唏嘘。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跨国友情值得书写,却不应背离事实,人为传奇。
关键词:王莹 赛珍珠 跨国友情 传记 真实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主要凭借创作中国题材作品而获得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王莹则是中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郭沫若、徐悲鸿、老舍分别誉之为“抗战尖兵”、”“中华女杰”、“不写诗的诗人”。这对艺术家有着一段广为人知的跨国友情。但对于她们何时相识的问题,却存在着迥然不同的说法。王莹的传记作者李润新认为,王莹是到美国后经林语堂引见,才与赛珍珠相识的:“赛珍珠对王莹这位电影明星,也早有耳闻,喜闻王莹来美,也愿意早日会见她。……两个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1]而王炳毅在2005年7月发文《王莹与赛珍珠的跨国情》认为,王莹是在十几岁不堪忍受做童养媳遭受虐待,跳进秦淮河自杀时,便初次结识了赛珍珠并得到她的援手:“这时,河两岸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位金发碧眼的洋女子,她就是当时正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执教的美国教师赛珍珠。赛珍珠十分同情王莹的遭遇,上前好言安慰,并拉住王莹红肿的手说:今后如遇上什么困难可以上宁海路1号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找她,她一定相助。”[2]刘亦实在2005年第8期《文史春秋》所刊文章《王莹与赛珍珠的传奇情谊》也有相同描述。按照王炳毅、刘亦实两位作者的说法,王莹冒险出逃,去汉口投奔在修德女校担任校长的舅母,还是赛珍珠帮她买了去汉口的船票,并送她十元大洋和一些衣物,王莹才结束了那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
一个是在美国“一见如故”,助力王莹在美国的演艺事业;一个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相识,跨国友情绵延了几十年。究竟哪一种情况更接近事实呢?不妨从当事人或与她们熟知人的记述中寻找答案。当然,本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澄清这一问题,还想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梳理王莹与赛珍珠跨国友情的真实情况。
有更多权威的说法支持王莹与赛珍珠是在美国相识的说法。赛珍珠在1954年出版的自传中写到:“他们的首场演出是为罗斯福夫人以及一些白宫的朋友举行的,也就是在这次首场演出中,王莹第一次出色地扮演了一位中国农妇的形象。这位年轻的女演员是战争时期上海电影界的一颗明星……她来美国之后就来找我,并为东西方交流协会贡献了自己的天才。”[3]赛珍珠的回忆里丝毫没有提到帮助少年时期王莹的事情。
王莹与谢和赓是1942年7月奔赴美国留学的。他们一起拜访林语堂时,林语堂主动表示为他们引见赛珍珠女士,王莹欣然同意。所以,通过林语堂的牵线搭桥王莹和赛珍珠得以相识。谢和赓在几十年后回忆说:“一九四二年夏天,王莹和我刚刚到了纽约,经友人的介绍和通信便结识了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但还未曾见过面。不久,赛就约王莹到她费城附近乡间农场中的别墅见面,赛还专门派了自已的車子来我们的住处接王莹前往。她们俩一见如故,赛珍珠和她的丈夫对王莹的印象极佳,一天又一天地留王莹在她们的别墅住下来,二共住了十天。”[4]
李润新这样具体描写她们的会见:“赛珍珠和她丈夫对王莹的印象极佳,很快被王莹这个东方女性的美好人品吸引住了,热诚地挽留王莹留在他们的别墅里住几天。……这次相聚,不仅使王莹与赛珍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对王莹的文学创作和戏剧活动,对王莹和她的‘九秘的学习、生活、斗争,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王莹的文学、艺术生涯中,与赛珍珠的这次相会,是很值得纪念的。”[1]
张志才、陈桂英所著《永远在初恋》也记述:“王莹在出国之前,周恩来同志要她去接近赛珍珠,多做工作,就是根据赛珍珠对中国农村、农民有所了解,对中国农民有同情心以及她在文坛上的成就、影响,想争取她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做点工作。……而赛珍珠女士对王莹这位中国的影剧明星,到抗战前线和南洋从事演出活动,早已有耳闻。经过林语堂的介绍,她更希望能早日见到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明星。”[5]
而近期出版的姚蓝、邓群所著《谢和赓传》同样支持“美国相识”的观点:“王莹在会见赛珍珠前有点忐忑不安,但见面后,赛珍珠那热情洋溢的面容和幽默风趣的谈吐,使王莹很快就消除了拘谨。”[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王莹与赛珍珠在“美国相识”更为属实。
王莹与赛珍珠在美国一见如故。随着交往日深,她们的友情如窖藏醇酒,愈久弥香。王莹得到赛珍珠的许多指点与帮助,极大拓展了在美国的发展空间。赛珍珠对王莹的帮助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建议王莹撰写个人传记
王莹消除了初见赛珍珠的拘谨,便在十余日逗留赛珍珠别墅期间,将自己凄苦的身世与战斗的经历尽情倾诉。赛珍珠出自一个作家的艺术敏感,她很快意识到王莹的经历应该写成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因此,她有意安排自己的秘书朗巴夫人作了速记,事后,赛珍珠交给王莹一份三万多字的速记稿。赛珍珠的丈夫沃尔什先生还建议王莹在大学里选修写作课,练习英文写作,以朗巴夫人的速记为大纲,可以完成一部动人的自传或小说。可以说,王莹此时开始萌发了写作自传体大作《宝姑》的念头。
其二、聘任王莹加入“东西方协会”
“东西方协会”是赛珍珠与其丈夫沃尔什于1941年3月正式创办的一个旨在扩大亚洲影响、以教育和文化为核心的组织。赛珍珠任会长并亲自管理了几个月。在王莹参加了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团的巡回演讲活动之后,王莹即被该协会聘任为理事兼中国戏剧部主任。又经协会介绍,参加演出广播剧《美国向中国说话》。在剧中,王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美国人的妻子,受到听众的好评。加入协会之后,王莹有了编写、排演《孙中山传略》的计划。赛珍珠欣然同意做该剧编剧,并答应设法由东西方协会向美国国务院申请,让电影演员金山来美国参与演出。
其三、帮助王莹到白宫演出
1943年春,王莹在东西方协会的安排下,应美国政府的邀请,到白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和中国抗战歌曲《卢沟桥》、《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赛珍珠亲自主持这次演出并报幕。王莹在白宫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罗斯福夫人特意走上舞台向王莹祝贺,并与她合影留念。白宫的演出轰动了美国,许多报纸都以显著的版面进行报道。胡适听说赛珍珠女士亲自为王莹在白宫演出报幕,他一改平时对赛珍珠有些轻视的傲慢态度,由衷地赞扬赛珍珠女士真够朋友!能够到白宫演出,这是梅兰芳访美期间都未曾获得的礼遇,有力地扩大了王莹在戏剧舞台事业的影响。
其四、力助王莹和谢和赓回国
1952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麦卡锡移民法律,从此,中国大陆去的留学生就成了美国移民局重点针对的目标。谢和赓、王莹夫妇先后被关押进臭名昭著的哀离思岛监狱里,备受折磨。赛珍珠闻讯不顾丈夫沃尔什卧病在床,不远几百里专程来岛上探望。王莹和谢和赓一见好友远道而来,不禁感动落泪。王莹夫妇的遭遇激起赛珍珠的怒火,她投书《纽约时报》,控告移民局官员的罪行。华府的《邮报》记者为此专访了赛珍珠,继而又去监狱访问了王莹。在美国社会强大正义舆论的压力下,王莹夫妇得以暂时取保,恢复自由。移民局在释放王莹夫妇之时,还硬要他们交纳二千美元的保释金,在赛珍珠、浦爱德等美国朋友的支持下,很快办完了保释手续,最终返回朝思暮想的祖国。
回国之后,王莹与谢和赓于1957年春分别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人民出版社工作。在谢和赓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之后,王莹开始以她在美国遭受的迫害和得到美国朋友们的同情和援助为题材撰写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该书1962年完稿,1980年在王莹被迫害致死后六年得以正式出版。而国内对赛珍珠的封杀早已开始。冷战时期,赛珍珠的作品在国内再无可能出版。最严重的时候连图书馆中的藏书也被封存,之所以能够保留也仅是供批判用。
在中美对抗的情况之下,王莹在小说中用了艺术之笔,塑造了以爱伦小姐、福兰克夫人为代表的正义美国人,她们始终对中国人民怀有真挚的感情。其中,福兰克太太即是以赛珍珠为原型塑造的。例如小说里写福兰克太太探监时的情景:“叶兰和张诚被看守领进那会客大房,福兰克太太见了他们,眼睛有些红润。……关于保释的事,她正面对着华盛顿一班最残酷无情的人,希望虽然很少,她还是尽力去进行。他们问福兰克先生的病况——近半年里,福兰克先生曾经两次被病突襲,一只手臂不能转动,一只眼睛已经失明。”[7]这完全就是赛珍珠此时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当时,赛珍珠的丈夫沃尔什先生“现已半瘫痪,而且基本失明,再也无法给予曾构成赛珍珠二十五年生活中心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友情。”[8]宽阔的政治汪洋已经阻隔了中美两国艺术家的正常交流,王莹只好借助艺术曲笔表达对赛珍珠等美国友人的感激、牵挂与思念。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对传记里的事实进行过反复论辩,她指出传记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必须以事实为根基”,而“传记里的事实是指那些除了艺术家之外还可以由别人来证实的事实”[9]。从这一角度来审视国内出版的几部有关王莹的传记,里面关于王莹与赛珍珠相识的记述是谨慎而准确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的诗句写尽了动乱时代“别易会难”的沧桑之感,王莹与赛珍珠在乱世中相逢、结下深厚情谊,又在中美对抗时天各一方、音信隔绝,这曲折的跨国交流故事本就令人动容、唏嘘。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跨国友情值得书写,却不应背离事实,人为传奇。
参考文献
[1]李润新.洁白的明星——王莹[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2]王炳毅.王莹与赛珍珠的跨国情[J].党史纵览,2005(7)33-35:33.
[3][美]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4]谢和赓.撰写<宝姑>的前前后后[A].见王莹.宝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441页。
[5]张志才,陈桂英.永远在初恋[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
[6]姚蓝,邓群.谢和赓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
[7]王莹.两种美国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8][美]彼得·康.赛珍珠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9]转引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介绍:孙宗广,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