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视域下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2020-12-28朱俊英黄力之

党政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朱俊英 黄力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坚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发展思想,坚决同腐败作斗争的勇气,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之基。“人民至上”视域下反腐败斗争以马克思反腐败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腐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为理论基石。为了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应努力构建以下路径:一是建立和完善权力运行多维监督透明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腐败终身追责处理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体系。

[关键词]人民至上;反腐败斗争;十九大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不留死角,任何人只要违背了宪法和法律、践踏了人民利益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管位置有多高、后台有多硬,只要出现腐败问题都要坚决查处。这些成绩的取得进一步坚定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至上”发展思想,坚决同腐败作斗争的勇气,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巩固了党的执政之基。但是新时代,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①可以说,腐败问题是摆在人民面前的一大障碍,危及人民根本利益,影响“人民至上”发展思想的践行,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打造不敢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反腐败斗争“为了谁、依靠谁”,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人民至上”视域下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反腐败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反腐败斗争,通过反腐败更好地捍卫人民利益。马克思就有一系列关于反腐败的论述,这些都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腐败问题进行分析,首先,马克思认为封建剥削制度必然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如马克思认为,封建社会的国家统一体“必然表现为和人民隔离的统治者及其仆从的特殊职能”②,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知,封建阶级会通过各种手段为个人谋取私利,而不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为人民谋取利益,这就必然导致官僚腐败的发生。其次,君主制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腐败问题。如马克思认为,在君主制中不仅单个官僚具有腐败性,容易产生腐败问题,而且整个官僚机构同样具有腐败性,容易产生腐败问题,如马克思指出:“既然官僚机构把自己的‘形式的目的变成了自己的内容,所以它就处处同‘实在的目的相冲突。因此,它不得不把形式的东西充作内容,而把内容充作形式的东西。国家的任务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例行公事成了国家的任务。”③第三,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是导致官员腐败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制度设计之中,只要存在私有制这一基础,就不可能消除腐败,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腐败的根源,而且资产阶级的的利益要想得到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要想得到巩固,也必须借助官僚进行维护,这就必然产生腐败,对此,马克思有系列论述,如马克思指出:“他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从来没有办过一件哪怕是极微小的稍有实际好处的事情。悌也尔始终不忘的,只是他对财富的贪得无厌和对财富生产者的憎恨。”④第四,在无产阶级政权中也存在一定的官僚腐败问题。因为在无产阶级政权中由于还未能从根本上彻底肃清私有制、封建思想等的影响,因此,官僚腐败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此,马克思由于没有直接领导过无产阶级政权,所以在这方面没有明确论述。但是,列宁对此却有明确论述,列宁指出:“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主要是同俄国的文化水平低、战争所造成的严重经济破坏和贫困等后果有关的。”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正是对马克思反腐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反腐败思想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尽管其封建私有制基础决定了不可能根本解决腐败,但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中国古代贤明封建君主等也都非常重视反腐败问题,这些都对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古代封建贤明君主对反腐败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法律法规建设规避腐败问题发生,倡导构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环境。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大唐贞观之治等,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重视反腐败问题,不仅通过立法从根本上治理腐败、治理吏治,而且也通过思想上对官员进行教育,实行标本兼治。如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制定了《贞观律》《贞观令》等有关吏治和反腐败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制定了《官品令》《选举令》《刑部格》《户部格》等要求各级官员遵守的为官准则。李世民还专门设立了《职制律》用于推进反腐败斗争。在宋朝也非常重视反腐敗问题,如宋朝的包拯在查处腐败问题时也得到当朝皇帝的支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严厉的反腐败条例,其女婿犯了法也照样处斩。二是通过设立巡视监察机构等查处腐败。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主要有言谏制度和察检制度。通过设立御使大夫、监察御史等官员,负责对官员的懒惰及腐败问题进行查处,除了通过常态化的查处,还建立了常态化的巡视巡查制度、微服私访制度,等等,如古代就有八府巡按等职务,用于巡视各地吏治。在明朝检察权与政权、军权形成三权分立的格局,足见对反腐败问题的重视。我国古代关于反腐败的种种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反腐败思想,对于新时代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反腐败斗争理论。如毛泽东指出:“就其社会根源来说,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反人民的作风,国民党的作风)的残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⑥而且在实践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腐败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铺垫和实践准备;改革开放后,针对实行市场经济造成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袭等问题,邓小平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⑦在反腐败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查处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处理了一批腐败官员,进而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江泽民指出:腐败问题、腐败现象的发生“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腐败问题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如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

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的基础上,领导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使人民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因此,新时代“人民至上”视域下反腐败斗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的最新实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理论。

二、“人民至上”視域下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路径

1.建立和完善权力运行多维监督透明机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为人民服务进一步作了精准表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这一发展思想的重要一点就是赋予人民公平的生活发展环境,而这一公平的生活发展环境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公平正义行使权力才能得以维护。因此,应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建立权力运行多维监督透明机制。具体通过如下路径:一是多渠道多路径开辟腐败线索举报平台,并建立举报保密制度,切实维护举报者权益,对于泄露举报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从严处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斗争中来,让人民群众意识到参与反腐败斗争是捍卫人民利益的体现,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二是通过国家在各级设立的监察委员这一机构,发挥其在对国家各机关的监察全覆盖。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一体化的便利利民公开透明的一站式行政审批和权力运行的机制体制。中央人民政府每年都把“放管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机构人员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也能够规避权力寻租空间,从而有效维护人民利益。四是建立巡视常态化体制机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巡视工作,营造不敢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目前国家在巡视方面的成效非常显著,一些高层级的干部就是在巡视中被发现问题而落马的,充分体现了巡视制度的重要性。

2.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一方面主要得益于大力度的治标之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善,从制度设计上杜绝腐败问题的发生。具体通过如下举措:一是在进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调研广纳民意,使得党内法规更能体现人民利益;二是党内法规的完善和建设应最大限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三是党内法规的完善在充分体现人民利益的同时还应具有时代特征,应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内法规。

3.建立和完善终身追责处理机制

有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以为熬到退休或者调离原岗位后即使曾经犯下的腐败问题也不会找到自己,从而造成退休前的信念动摇,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终身追责处理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腐败问题离任前审计制度,通过对离任干部进行离任审计从而倒逼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做到不腐败不堕落,始终坚守为民情怀和为人民服务思想;二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离任后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一些利用原影响力从事与原岗位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效规定和监督。只有建立腐败终身追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对腐败问题起到震慑作用。同时,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点是党内的自我监督,主要针对退休党员干部,要持续对其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腐败问题即使已经退休仍然要进行追责;第二点是人民群众的举报监督,即使是离任或者调职的党员干部,在其位期间不为民所想,也要接受群众的监督,追究其责任。建立腐败终身追责机制,就是从党员成为领导干部的一开始,就要保持作风优良,捍卫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使党员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提升党领导一切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更加精准地建立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体系。一是提高廉政教育的供给质量,把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之中。目前部分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是很强,要根据新时代腐败问题的特点和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原因等进行精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员干部廉政教育体系。二是拓宽廉政教育的覆盖面。廉政教育应从小抓起,只有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建立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并为其他党政后备干部积累储备廉洁人才。三是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方式加强廉政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廉政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构建使党员干部时刻秉持为民服务意识,走廉洁从政之路。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权力清单视角下保障党的领导的法规建设研究”,编号:19BDJ017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7页。

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1,301-30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⑤《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

(朱俊英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力之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公益创业教育探索
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
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的贡献
深刻理解十九大报告的历史思维
唐山市档案馆召开《十九大报告》专题学习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