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的低段阅读教学站位

2020-12-28秦斌

江西教育B 2020年12期
关键词:毛虫七星瓢虫

秦斌

2019年秋,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普及,小学语文进入统编教材的新时代。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极富童心童趣,贴近儿童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易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利于学生认识世界。

低段阅读教学,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学习,做到“有意思”又“有意义”,实现“用语文教儿童”。下面,笔者以特级教师张文花在江苏省第20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执教的统编版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为例,谈谈拙见。

一、识字,语境生发:由“这一词”带入“这一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石。低段的语文课从本质上看,其实就是随文识字课,教师要对识字、阅读进行科学整合,避免将二者孤立开来,做到在阅读中联系具体的语境,渗透识字,并巩固识字。翻阅统编版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课文用词颇有讲究,教学时不妨以词语作为生发点,展开识字教学,凸显阅读课随文识字的核心价值。

【片段1】窥透虫之韵

师:这节课,我们再读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条小毛虫。(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喊一喊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课题)

师:呀,小毛虫被喊出来了。快看,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出示卡片“打量”)这个词语你会读吗?谁来读?

(学生读)

师:真好,轻声词你都会读。你们现在都是小毛虫,快来打量打量,你们都看到谁了呀?

生:我看到蜜蜂在采蜜。

生:我看到七星瓢虫趴在树枝上。

生:我看到了小蚂蚁。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七星瓢虫、蚂蚁,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教师出示“昆虫”。男同学读,女同学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快快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读书非常认真,请看大屏幕(出示三组词——尽管、尽心竭力,打量、事情、明白,仿佛、任何、纺织、编织)读一读这些词,说说你的发现。

生:第一组词“尽”的读音不同。

生:第二组词都是轻声词。

生:第三组组成各词的两个字偏旁相同。

师:真棒!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仔细看看这些字,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记一记字形。

生:我想記“仿佛”的“仿”,它是单人旁加个“方”字。

生:我想记“编织”的“织”,绞丝旁加个“只”字。

师:你们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编织”的“编”,可以把“一遍”的“遍”的走之底换成绞丝旁。

师:加一加、换一换都是记字的好方法,刚才你们从上面的几组词中都发现了规律。(教师出示“规律”)这个词怎么读?(学生读)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谁还会读?

(教师指名学生读句子)

低段阅读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是毋庸置疑的。可很多时候,一、二年级的教师总喜欢在阅读课上品味内容、体悟情感、训练表达,顾文而失字,以为会读就是识字,或集中呈现生字进行学习,对教材随文识字的价值熟视无睹。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联系课文语境,从词语入手,让识字、学词的过程真实发生。揭题之后,张老师出示文本插图,带给学生一条小毛虫,让他们在描述中理解“打量”的意思,并借机“打量”蜜蜂、七星瓢虫、蚂蚁等昆虫。检查初读情况时,呈现了三组别具特色的词语:“尽管、尽心竭力”中“尽”的读音不同,“打量、事情、明白”为轻声词,“仿佛、任何、纺织、编织”分别是两个相同偏旁的字组成的词。这样把要认识的字分类,放在具体的词句中,其本质就是一种规律性的学习,有效拉近了汉字与学生的距离,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对生字有了较深的认识,学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此时,聚焦词语中的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记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二、朗读,言意兼得:由“这一句”读出“这一象”

语文课程的特性是学习语言,低段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应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朗读为要”,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由文本语言建构“具化”意象,强化语言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片段2】体验虫之伤

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呢?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是一只可怜的小毛虫,它什么也不会,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和其他昆虫一样飞。

师:小毛虫很可怜,那其他昆虫怎样?谁来读一读句子: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

(学生读句子)

师:想象一下,七星瓢虫会做什么呀?

(教师出示:七星瓢虫会          。)

生:七星瓢虫会跑,也会飞。

师:七星瓢虫是会飞的,但是它的腿没那么长,把“跑”换个词。

生:七星瓢虫会爬,也会飞。

生:七星瓢虫还会捉虫子。

师:你们看,七星瓢虫会爬,会飞,会捉蚜虫,其中哪个本领最厉害?

生:我觉得捉蚜虫最厉害,因为能保护植物。

师:如果让你把这三个本领填进这个句子里,你怎么填,最厉害的本领应该填在哪里?(出示:七星瓢虫既会    ,也会    ,更会    。)

生:七星瓢虫既会爬,也会飞,更会捉蚜虫。

师:掌声送给他,这是一个既会思考又会表达的孩子。那你们再看——(出示:小蜜蜂既会    ,也会    ,更会    。)不着急回答,先想一想小蜜蜂有哪些本领。想三个,然后再想一想把哪个本领放在最后说。

生:小蜜蜂既会唱,也会飞,更会采蜜。(教师表扬)

师:这只小毛虫多可怜呀,一起读一读,读出它的“可怜”。

(学生读)

师:这还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呢?从第二自然段再找一找。

生:它是一只笨拙的小毛虫。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它的笨拙呢?

生: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师:你真会学习!还可以从哪儿感受到它的笨拙?

生: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

师(出示:九牛二虎之力):读读这个词,你知道什么是“九牛二虎之力”吗?

生:九头牛、两只老虎的力量。

师:一起读读,读出力量的大。

(学生齐读)

师:小毛虫用了那么大的力量,却只是挪动了一点点,它是多么笨拙呀!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张老师以“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贯穿朗读全过程,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深入感受小毛虫的可怜与笨拙。为了让学生体会小毛虫的“可怜”,张老师将其与七星瓢虫、小蜜蜂等昆虫对比,紧扣文本语言“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让学生探求三者之间的层次顺序,学习用句式“某某会    ,也会    ,更会    ”进行表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毛虫的“笨拙”,张老师着眼重点词语“九牛二虎之力”,采用拆词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在反复朗读中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整个朗读过程,教师不过多参与,只在内容精彩、语言精当处适当点拨,搭建生活桥梁,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理解丰厚内涵,尝试表达,进一步感悟、积累语言,获得对文本意象的深度建构。

三、表达,情智共生:由“这一讲”练就“这一能”

读文是基础,表达是发展。低段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理解语言,还要掌握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探求语言表达规律。统编教材将“表达要素”分布在课后习题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或模仿语言形式写词句,或根据思维导图讲故事,或选择图片和词语说话,甚或用角色表演的形式表现词语的意思。教师要读懂并用好课后练习,着力挖掘其价值,基于此确定教学立足点,展开课堂教学,从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规范表达。

《小毛虫》课后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画出相关语句,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仔细揣摩,题目指向非常明确,重在让学生学会借助提示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讲故事”又有别于一般的复述,不是简单的“输入”“输出”,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语言创造性过程,需要学生对文本语言重组、再造、加工等。题后所附的结构图“提示”,犹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讲好故事的支架。

【片段3】诉说虫之悲

师:如果让你把这只小毛虫介绍给大家,知道怎么介绍吗?不着急,看老师来介绍。怎么讲呢?我要先看一看图片:哦,一条小毛虫,它趴在一片叶子上,东瞧瞧,西望望,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看到了什么?谁来帮我讲一讲?

生:它看到了小蜜蜂、七星瓢虫。

生:它看到一只七星瓢虫趴在离它不远的树枝上,蜜蜂飞在半空中采蜜,蚂蚁在地上搬运着食物。

师:大大小小的昆虫,只有它既不会……也不会……更不会……

(学生补充说:唱、跑、飞,教师相机粘贴这三个词)

师:多简单呀,我们就这样把故事的开头讲出来了。是怎样讲出来的?

生:借助了图片。

师:图片可以帮助我们讲故事,还借助了什么?

生:黑板上的词语。

师:你们看,看一看图片,记一记词语,就能帮助我们讲故事,这就是“借助提示,讲好故事”。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看着图片和词语,同桌合作,一个人讲第一自然段,另一个人讲第二自然段。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老师请这两位小勇士上台来讲故事。

生: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离它不远处有一只七星瓢虫趴在细细的树枝上,一只蜜蜂在采蜜,底下还有三只小蚂蚁在搬运苹果,只有小毛虫不会飞,更不會唱。

生: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叶子上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上挪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感觉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师:掌声送给他们,第一个小男生非常了不起,他讲的故事跟书上一样吗?不一样,因为他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讲了故事。

细品这一教学片段,我打心底里为张老师的讲故事指导点赞。她以文本为纽带,采用自己引述、学生补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讲好开头,再让学生回顾刚刚的学习经历,总结出借助图片、词语讲好故事的方法,将如何讲好故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对上台讲故事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张老师肯定第一个学生“读得不错”,到后来表扬那个上台的男生讲述得“非常了不起”,告诉学生讲好故事还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学生现场反馈来看,学生在依据提示讲故事的过程中,主动调遣生活经验,抓住重要的文本细节,带着个性理解置换角色,讲得较为生动具体。看似简单的表达训练,却让学生贯通了“言”,领悟了“意”,运用了“法”,更把“情”与“智”落到教学细节之中。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熠熠生辉,学习真实且深度发生,为后续借助“小毛虫—茧—蝴蝶”的情节路线图把故事讲完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保障。

四、写字,趣理相融:由“这一字”写好“这一类”

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要任务,也是低段阅读教学的又一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静心观察当前低段写字教学,不难觉察不少教师无视学段特点,指导草率随意,更多时候只关注书写结果,忽略写的过程。殊不知,写字如孩童学步,切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教師耐心指导。

【片段4】展现字之美

师:现在,我们来认认真真写写字,把字写好也有规律。(出示:纺、织、编)观察一下这三个字,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都有一个同样的偏旁,是绞丝旁。

师:你的眼睛真亮,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

生:都是左窄右宽。

(出示:左窄右宽要看清)

师:刚才你们发现的是结构上的秘密,再看看它们关键的笔画,又有什么秘密呢?

(教师出示红色标示的三个字的提、撇,见下图)

生:右边的撇都穿插到了左边绞丝旁提的下面。

师:真棒,穿插都知道。大家看看这三撇一样吗?分别是斜撇、短撇、竖撇,它们穿插过来后,绞丝旁就变得短一点。我们汉字也要像小朋友一样讲究谦让。

(教师出示:穿插避让一家亲)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写一个最难写的字:“纺”。来,把手拿起来。绞丝旁,我们学过,但要写好不容易。第一笔撇折,折的方向平;第二笔撇折,折的方向往上提;第三笔提,写得要短一些;点、横从横中线上往上走,横折钩往右下方折,目的是保证这个字的平稳;撇要注意穿插。下面请小朋友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头正、肩平、臂开、足安。

从写字的学理上来说,学习是可以迁移的,并不是每个字都要在课堂进行指导书写。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规律,选取典型的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张老师在书写教学环节独具匠心,集中呈现了偏旁相同、结构一样、提撇位置相似的“纺、织、编”,指导学生在读帖中知晓三个字的共同点,发现各字“撇”有斜撇、短撇、竖撇之异,真切感受到汉字的“同而不同”。示范书写可以以最难写的“纺”为例,在田字格中向学生展示“纺”字的书写全过程,着眼关键笔画,强调间架结构,提醒书写姿势,力求让学生写字做到“入眼”“入心”“入笔”。如此循序渐进的书写练习,定能让学生“识同辨异”,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实现“写字育人”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

正如《小毛虫》一文中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低段阅读教学有着它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识字写字、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表达运用;低段阅读教学同样有着它应有的规律,那就是基于统编教材,站在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特性,重视儿童学习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东至县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

猜你喜欢

毛虫七星瓢虫
小毛虫的梦想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七星湖
飞呀,小瓢虫
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
瓢虫
毛虫和蛾子
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