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创新思维教育
2020-12-28谢旭蓉
谢旭蓉
摘 要: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它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打破创新的神秘感,走进创新,体验创造;还要遵循学生前期的模仿需求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从常规的思维训练中形成更高层次的创新思维,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发出耀眼的创新之光。
关键词:中小学;提出问题;创新思维
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问题。然而,在当前小学的创新教育中,由于缺少个人思考和认知判断,很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导致探究的兴趣不高,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小学创新教育中,将创新思维作为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形成创新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的创新教育包括科学课、探究调查活动、创客和STEAM教育等方式。其中科学课、探究调查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活动流于形式,开展得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是依照教师的指挥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没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学生对生活观察不细致,难以找到问题点,导致部分课堂存在学生无问题可提的现象,其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和锻炼。在创客及STEAM教育中,教师也发现了相关问题:很多学生对发明创造感到很神秘、很神圣,认为一般人無法创新;学生的创意方案会经常重复,尤其是在初期。这种现象在小学和中学很常见,好像很难避免。
二、打破创造的神秘感
很多学生对创造感到很神秘、很神圣,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是智力超常的人做的事情,一般人无法涉及。其实不是这样的,发明创造人人可为,只要敢想、敢做,你也会成为小小发明家。发明创造被神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平时接触少,学生从小接触的都是语、数、英等基础课程,发明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从不涉及,这就产生了神秘感;二是一些媒体夸大宣传,动不动就用“神童”“从小热爱科学”等字眼,让人望而却步,纷纷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创新的能力,过分低估了自己,也不敢去尝试发明创造。
曾子图同学发现妈妈打鸡蛋容易弄脏手而且不易分离蛋清蛋黄,就设计了连续自动开蛋并分离蛋黄装置,该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制作,可以将开蛋、蛋黄分离一起完成,同时蛋黄漏勺采用分离式结构,在不需要分离蛋清蛋黄时仅使用开蛋功能即可。这个作品参加创新大赛获得了市一等奖。杨钦然同学根据爸爸经常出差,手提电脑容易被撞坏的情况,设计出了具备声音放大功能的防撞手提包。张家瑜同学发现葡萄这种水果的储存时间较短,对需求大量葡萄的红酒厂该如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索。创新就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而后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并不神秘。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真正了解创新,做出发明,打破神秘感。
三、发掘潜能,模仿创造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R.W.斯佩里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了创造力的两个特点:1.创造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人人平等;2.创造力是潜能,只有开发才能释放。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他们都有超人的创造力,我的创造力怎么没有表现出来呢?要知道,创造力是一种潜能,就像深埋在地下的煤炭资源一样,如果不去挖掘,将永远藏在那里睡大觉。因此,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前期主要以模仿创造为主,尤其是教师讲解的案例会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不必急于求成,坚信学生随着模仿能力、查新能力的提高,会逐渐摆脱低层次的创意,进而追求更新颖和更有价值的创新。要知道,对学生来说,创意的重复永远不可避免,尤其是小学低段的学生,不用强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去参加比赛。
前期模仿阶段,尤其是小学低段,创意重复主要有两个原因:1.教师上课讲解的案例一成不变,连续几个班或几个年级都不更换。比如有的教师课中以飞机燃料为案例,你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设计飞机,而且也都钻进了燃料这个小胡同。这是教师的原因。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案例,拓宽其眼界。2.学生创新的能力不强,有些学生还不会查新,有些学生还停留在表层,还处于模仿的阶段,发现不了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教师不用为学生创意的重复而烦恼,而应该支持学生从模仿和重复中发现新的问题,相信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创新能力。
四、学会发现问题
提问是启迪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要有好的发明,需要先发现问题。从哪里发现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呢?其实这很简单,给你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的问题,让你感到麻烦的问题,一些物品在使用时感到有缺陷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比如雨伞打湿地板、家中无人如何智能浇花、婴儿如何哄睡,等等。可能一开始发现问题有些困难,但只要有这个意识,持之以恒,能力就会提高。下面是生活中的三个难题,可以来看一看。
1.小宝宝喜欢用手碰插座,这样很危险。
2.用完的墨囊能再次利用吗?扔掉太可惜了。
3.有的门没有猫眼,怎样判断门外是不是陌生人呢?
创新建议:一周一创意。1943年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学生除了将课后的延伸思考作为探究活动外,也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和思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在校园里、家里、超市里、游乐场、电影院、运动场等发现问题,提出创意的构想。建议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一周提出一个创意,那么一个月就会提出4个创意,一年就能收获48个创意。当你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能够提出很多很多的创意,成为学校的创意大王,成为令人羡慕的小小发明家!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从心理上打破创造发明的神秘感,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在前期给予模仿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形成更完善的创新思维,更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才会发出耀眼的创新光芒。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宣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8.
[2]程坤.浅析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低效原因及其对策[J].新课程(上),2016,(6).
[3]赵劼.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开”与“放”[J].学园,2015,(7).
[4]陈雪梅.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3(5).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