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爱国情怀,勇担青春责任
2020-12-28黄媚
黄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习近平用典中“治国”相关语录的出处、释义和时代性解读。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治国”相关语录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3.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发扬平“语”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平“语”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小组合作、探究平“语”中“治国”语录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2.难点:感悟“平”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教学内容
《习近平用典》《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教学准备
请学生们预习习近平用典中“治国”篇的相关语录,并写下思考。
五、教学用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典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分钟)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非常有名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成就崇高人格,成为经国济世人才的人生信条。“国”的词义范围由城邦扩大为国家,“治国”即治理国家。
“治其国”的关键在“得民心”(以人为本),“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国和民密不可分,有志之士心系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如,杜甫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用典中也有很多关于“治国”的语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治国”篇,深刻理解平“语”中蕴涵的爱国情怀,肩负起时代青年的的使命担当。
【设计意图】从典籍入手,让学生把握“治国”在个人到天下逻辑中的重要地位。治国的根本在爱民,爱民与爱国密不可分,“治国”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习近平用典中有关“治国”语录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起学生作为青少年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感。
(二)朗读平“语”,搭建支架解读平“语”(9分钟)
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九则平“语”,边读边思考平“语”的内涵。(3分钟)
①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②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⑥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⑦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⑨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设计意图】朗读是感受平“语”文化意蕴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要重视课堂朗读的作用。
2.教师搭建范例支架,示范深入解读一则平“语”,着重挖掘平“语”的文化内涵并且畅想古今、联系自身。(6分钟)
平“语”: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文化内涵:这是汉代刘向《说苑·政理》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善于治国的人,爱护百姓就先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弟,听到他们饥饿就为他们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累辛苦就为他们感到悲痛。”
畅想古今:这句话和《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类似,都在告诫治国者要善待百姓,爱民如子,将他们的温饱等民生问题放在心上。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今年春新冠肺炎肆虐时,我们国家领导人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先,实行特殊时期的隔离措施、免费治疗新冠肺炎感染者、免费给公众做核酸检测等,慎之又慎地科学地决定复工、复学的时间。对比国外的数据,比如,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1000万,死亡人数已超25万。这不是数字,而是一条条生命,我们深感在中国的幸福。
联系自身:我们可以从习总书记的语录中直接感受到他的治国理念,当然,作为中国一份子,作为时代青年,我们要在心中种下为国为民、爱国爱民的种子,争取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教师要搭建范例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解读平“语”的思维结构,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让下一环节学生的讲解有章可循。
(三)小组合作,讲解平“语”文化内涵(18分钟)
这一环节,请同学们按组选择一条平“语”,按老师给出的范例支架,小组合作、探究后,请一名学生代表分享所选语录的文化内涵、畅想古今、联系自身等。
预设答案1:我对于谦《咏煤炭》的这句话很感兴趣,意思是“只希望苍生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煤炭就会不辞辛酸苦楚地走出山林。”作者把自己比作煤炭,抒发了作者想为百姓随时献身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起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也是宁愿自己受冻而死,也希望在安史之乱后能出现庇护天下贫寒读书人的高屋大厦,拳拳为民之心跃然纸上。我认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习他们以国为家、心怀百姓的博大胸怀。
预设答案2:林则徐是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他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用到自己的性命也心甘情愿,难道能因为祸患就避开,福祉就追求吗?”其实,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深刻认识到白衣天使对我们生命的守护。我们熟悉的钟南山,在疫情暴发时没有退缩,84岁高龄第一时间奔赴武汉,不因祸患而避开。包括李文亮、李兰娟等人,还有所有叫不出名字的医生、护士们,他们在疫情面前始终冲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身躯为亿万百姓構筑了一道守卫长城。这其中不乏00后,“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个孩子了。”20岁的刘佳怡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悉心照料患者等。我们作为时代青年,应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行动,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预设答案3:横渠四句中“为生民立命”大意是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我国知识分子素来有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感。张载,处处事事以民为本,他为解决农民丧失土地的痛苦生活,提出试行新的“井田制”,限制土地兼并,以保生民。苏轼虽然三度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但是每到一地,都勤政爱民、推广教育等。如苏轼到儋州后给当地百姓讲学,使教育蛮荒之地也变得书声琅琅。
習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彰显出大国领袖的赤子之心和为民情怀。回顾近现代历史,孙中山、毛泽东等同志探索为解救百姓于水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都是“为生民立命”的代表,我们作为时代青年,应以前辈为楷模,学习他们常怀百姓的胸怀。
预设答案4:王充《论衡》“知屋漏者”这两句中的“草野”和范仲淹的“处江湖之远”类似,真正要了解治国需要就要深入民间,走进基层。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里的黄文秀就是这样一位走进扶贫基层的年轻干部。黄文秀201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当地,请缨到扶贫第一线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书记。黄文秀到当地后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等。2019年她因遇到山洪爆发不幸遇难时年仅30岁。就是这样一个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年轻姑娘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预设答案5:我对“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很有感触。之前在学习《晏子治东阿》时,晏子不收受贿赂,让利于民,老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东阿之地自然太平无事。民是国之本,习大大也常关心百姓疾苦。那如何才能更好了解百姓所需所求呢?如何才能真正问政于民呢?我想起了网上问政这种方式,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察民情的重要方式。我们青少年虽然目前最大的任务是学习,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是闭塞的,我们要打开眼界、开阔胸襟,积极关注国家大事,以主人翁的意识常怀悲悯之心,真正从小事做起去践行爱国理念。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在提供范例支架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合作、探究平“语”的文化内涵、关联古今的事例以及作为青少年的时代担当。
(四)手写我心,运用平“语”表爱国情(10分钟)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有这样一段讲话:“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有的学生认为“治国”“爱国”“爱民”离自己太远了,毕竟那些“大事”肯定不会和自己挂上钩。请你从学习过的平“语”中挑选你最有感触的一条语录,给这些同学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运用平“语”,并且联系实际适当举例。八分钟后我们分享。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需要通过语言的形式巩固下来。思考、写作相结合,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巩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布置作业,巩固平“语”治国精神(1分钟)
请学生们抄写平“语”中“治国”用典和释义,并将本节课的思考扩展为500字的文段。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