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之浅见
2020-12-28利金凤
利金凤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承载着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这也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提出挑战。教授古诗,不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教师要有使命感,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给古诗词的教学注入活力,重现古诗词的灵动韵律之美。让学生真心实意地爱上古诗词,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亦是我们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众所周知,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词的篇幅,对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单一的教学,往往把灵动丰富的古诗教授得死板机械,导致学生“生吞活剥”,只会死记硬背,却无从领略古诗词的美。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爱上古诗,爱上传统文化。无疑,课堂教学是最佳途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搜集资料,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前,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向性和选择性,要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资料。比如,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这首诗的。当学生对诗人生平、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后,才能更准确、具体、全面地把握诗词中要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例如,《题临安邸》这首诗,描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可诗人触景伤情,既为国家命运担忧不已,又为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偷安而愤怒。如果教师没有事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等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诗人愤怒质问的原因了,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因此,课前,笔者布置了任务,让学生查阅了作者林升的生平以及“南宋偏安”的历史资料。由于准备充分,课堂上,学生侃侃而谈,情绪高涨,很快融入诗人的情感中。一堂课下来,既学会了书本知识,又涨了历史知识。
由此可见,课前资料的收集,不但为课堂的古诗词学习奠定了基础,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搜集信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强化和锻炼。
二、遣词琢句,品味诗情
古诗词语言凝练,追求每一个字精雕细琢,如,《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道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读起来有如沐春风之感。而“绿”字是作者反复推敲所得。学习古诗词,通过对诗的用词的品析、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意,还能更好地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背景资料去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怀。然后让学生认真品读,挑出自己认为最精辟或是最喜欢的词,说说为什么。由此一来,学生不自觉地走入古诗的意境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感知古诗词。
还是以《题临安邸》这首诗为例。在学生细读古诗,知晓诗的大意之后。笔者引导他们找出诗中最值得去品读的字眼“暖风”“游人”,结合“南宋偏安”的背景资料,让学生畅所欲谈,最后总结出这两个词一语双关,“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而“游人”特指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苟且偷安的南宋权贵。至此,学生不但将诗意了然于胸,还与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担忧国家命运,憎恨不作为的统治者。更有趣的是,学生还沿着这两个词语探讨,“为什么作者不敢直指,而是要一语双关?”……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断不可忽视遣词琢句,不可不品味诗人用词之妙,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世界,真正意义上理解古诗词。
三、创设情境,领悟诗韵
古诗词虽然语言凝练,但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画面感跃然诗中,美感呼之欲出。而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输,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古诗词的画面感和韵律美,受到美的熏陶,真正从心底喜欢上古诗词。在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如下方式:
1.创设场景,呈现画面。古诗词年代久远,诗中描述的有些情形,学生未必能理解。如果教学中创设场景,让学生置身其间,学生就能更深切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如,教授《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古诗。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穿越时空,来到古原草,作别好友。体会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友人间一别就难以再相见的心情。此情此景,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这正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而体会到诗人送别友人的伤感、惜别。
2.品读古诗,再现意境。古诗极具韵律美,朗朗上口、铿锵而动听。教师不妨通过创设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朗读情境来进行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读通了、读透了,也就自然理解其中的意思和意境了。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作为古诗,小学生应当反复朗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五言和七言古詩的语言美。教师在讲解古诗时应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配乐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指导,让学生注意停顿,读准声调,把握诗的节奏,体会古诗的平仄和韵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譬如,《示儿》这首诗的入诗点以仄声为主,悲凉凄婉贯穿本诗。教师可通过范读,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惆怅、沉重的氛围,继而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到作者“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悲凉激愤之感。从而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
显而易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最大程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诗人产生共鸣,还能深刻感知古诗词的神韵之美。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引路人,要注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把握古诗词之脉;教会学生遣词琢句,品味古诗词之妙;给学生创设情境,领悟古诗词之美。一步步把学生引进古诗词的殿堂,让学生真心实意地爱上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