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实录

2020-12-28缪青

中国德育 2020年21期

本文系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在公共生活中秩序无处不在,良好的秩序使人们的公共生活更加安全、文明、和谐。

2.树立学生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的意识,培养文明、有序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以及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提升。

【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生活,了解日常公共生活的秩序,并完成课前调查表。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做一个“拉小球”的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拉一个球,5秒之内,将所有小球从瓶子里取出来。)开始游戏。

(第一次游戏失败,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小球全部拉出来。师现场采访参与游戏的同学。)

5秒之内,为什么没有将小球全部拉出来?

生:最后两个小球卡在瓶口出不来。

师:小球为什么会卡在瓶口出不来?

生:瓶口只能容得下一个小球,所以要一个一个有秩序地拉。

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挑战机会,愿意尝试一下吗?

(生点头,小组成员快速商量了一下,开始第二次游戏挑战。第二次游戏生在规定时间内将小球全部拉了出来。参与游戏的同学很兴奋,师再一次进行采访。)

这一次,你们为什么能够挑战成功?

生:我们按照1-2-3-4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拉。

师:游戏成功需要秩序。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需要有秩序的?

生:做操时,要排好队一个一个地走。

生:电影散场后,人们要有秩序地离开放映大厅。

生:乘坐地铁时,要先下后上,讲秩序。

生:午餐时,同学们要一个一个排队打饭。

生:去公园时,我们要在公园门口排队检票。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公共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是需要秩序的。

一、了解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

师:课前,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秩序,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和同伴们一起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吧。

(生分小组交流课前小调查。)

请每一组的代表汇报你们小组课前调查的成果。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提炼一些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公共场所的公共标志;电影开始前,大屏上会出现相关字幕,提醒大家观影时要遵守的公共卫生秩序、公共文明秩序。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发言的关键词:公共标志、文明习惯。)

听了大家的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公共秩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公共秩序。

生:在公共场所,有一些公共标志、指示牌、文字专门提醒大家要遵守公共秩序。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大家先举手再发言,一位同学说完,下一位同学再接着说,这就是咱们约定俗成的习惯。

通过大家的分享、汇报,我们发现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公共秩序无处不在,有的已经成为我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有的通过公共标志提示、引导我们的行为。面对这么多的公共秩序,你们有什么感受?

(有些在课前调查中产生疑问的同学立刻举手了。)

生: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公共秩序?

生:这么多的公共秩序,我们是不是都需要呢?

生:通过课前调查,我们组还发现了有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过马路时总有人闯红灯。

生:我们组也发现了,乘坐地铁时,有人会不顾“先下后上”的提醒,车门一开就向上挤。

师:同学们不仅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公共秩序,还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的公共生活需不需要这么多的公共秩序?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

生:有了公共秩序,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安全。比如,我们南京的夫子庙每年都要举办灯会,灯会的时候人山人海,但是从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就是因为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制定了很多的规定,提醒人们遵守公共秩序。

生:有了公共秩序,地铁站、公交车站就会很有序。

师:地铁站、公交车站是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人们只有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更加安全、快捷。

生:有了这些公共秩序,公园就会更加干净、整洁。

生:在博物馆参观,各种公共秩序是为了提醒大家文明参观,做一个有素质的参观者。

师:是啊!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2019年又成功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名胜古迹、博物馆数不胜数。如果你们作为外地游客到南京,你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情景?

生:南京城到处都很干净。

生:南京人文明、友好。

生:我希望一下火车,就能有序、方便地乘坐各种交通工具。

师:只有我们遵守公共秩序,南京城才能变得干净、文明、有序、和谐。良好的公共秩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文明、和谐。公共标志、各种指示牌在提醒着我们,各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在约束着我们,可是同学们也发现了一些破坏公共秩序的现象。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还需要什么呢?

(师出示主题: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保障

师:一支香烟,罚款1,000元。你们觉得合适吗?

(课件播放“男子京津高铁吸烟致列车紧急降速,被罚款千元”的新闻视频。)

生:我觉得合适。因为抽一支香烟,有可能引发火灾,危害大家的安全,所以罚款1,000元是合理的。

生:高铁的空间是密闭的,一个人抽烟,烟雾散不出去,车厢内空气会很差,影响大家的健康。

生:我觉得罚款1,000元还有点少,因为如果真的因为吸烟引发火灾,后果会很严重的。

师: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资料: “高铁运行速度极快,为了保证车厢乘客的安全,高铁的车厢内一般都是密闭严实的,车厢内的桌、椅等设备都是易燃物品。如果动车车厢起火,在15 0-200公里的时速下,3分钟就可以把一节车厢烧毁。”

生:太可怕了!

师:是啊,如果真的因为一支香烟引发火灾,仅仅是我们的健康受到影响吗?

(学生不仅表情惊愕,而且纷纷摇头。)车厢里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课件出示: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服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还需要什么?

生: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

生: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

(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师: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与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板书:法律法规。)

三、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遵守

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遇到这样的人你们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師对教材中的图进行加工,以音频的形式呈现,凸显生活场景。)

生:我有一次坐地铁,一位叔叔一直在打电话,声音特别大,好像在吵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地看他一眼,他毫不理睬。

生:我有一次看电影,一位阿姨用平板电脑给孩子看动画片,吵得我都不能安心看电影。

师:是的,坐在马先生周围的乘客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可是马先生却说“打电话是我的自由,哪一条法律规定高铁上不能打电话?法无禁止皆可为!你管得着吗?”“法无禁止皆可为!”你们怎么看?

生:生活中有很多法律规范不到的地方,难道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遇到老人主动让座,法律并没有规定,但是我们都会主动让座,不仅很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承、弘扬。

生:高铁上大声接打电话,法律没有规定不能这样做,但是我们应该换位思考,一个人的言行会影响很多人,公共场所是大家的,不是一个人的。

师:换位思考,说得好!如果生活中,我们多一些换位思考,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不违法只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正像同学们说的要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应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请大家再看看教室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声朗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学们,除了公共标志的提示、法律法规的强制保障,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还需要什么?

生:需要每个人的文明言行。

(教师板书:文明习惯。)

生: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课件播放小学生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的视频,师生静静地看。)

师:同学们,捂着嘴、降低音量、戴上耳机、听从交通信号灯的指挥……一个小小的改变,会让我们的公共生活更加文明、和谐。但是,我在校园也看到了这样一幕——

(课件出示绘本:楼梯现在就我们两个人,不用靠右边行走,不会影响别人,老师也不会看见的。)

没人看见,我们就可以不遵守公共秩序吗?

生:没人看见也应该遵守公共秩序。

生:我们遵守公共秩序,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

师:那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

生:真正的好习惯是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也能做到。

师:你说得太好了。

(课件出示:有时候并没有别人监督你,但是会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那双眼睛来自你自己。)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还需要什么?

生: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遵守。

生:需要每一个人养成文明习惯。

师: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但是,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最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文明、自律。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需要从规范自己的行为做起。在不同的公共场合,我们应该怎么做?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从而树立维护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文明、有序的良好习惯。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究、反思中,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道德思维的提升。

1.回归学生生活,增强亲和力

德育课是以生活为逻辑建构的课程,德育要回归生活,要秉承生活德育的理念。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精选真实而典型的生活事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课堂变得更具亲和力。这节课选取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开展教学。如,通过高铁上吸烟受到惩罚的新闻案例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个别人无视公共标志提示、破坏公共秩序的任性行为进行思考。再如,课堂上通过视频,呈现了一系列学生熟悉而亲切的公共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遵守公共秩序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课堂教学强调真实,教学要直面学生的生活,呈现真实的情境,拉近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增强亲和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获得感悟。

2.引发自主探究,提高实效性

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自主习得道德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课前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秩序;课堂上学生通过组内交流、班级汇报,分享调查成果,大量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发问:公共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公共秩序?为什么有人会不遵守公共秩序?对于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再如,通过绘本故事,引发学生对“在无人的楼道里需要遵守公共秩序吗?”这一真问题的讨论,深刻感受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每一个人的自觉、自律。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视角拉向自身,营造探究活动的“有我之境”,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要基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在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会正确选择,指导行为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强调德法相融,增强思想性

道德和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编版教材关注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通过生活事件融合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关注了法律背后道德精神的渗透。首先,高铁禁烟是有法可依的。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学生法律禁止的行为是不能做的。其次,法无禁止皆可为吗?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就都能做了吗?高铁上大声接打电话,影响了他人,虽然法律没有禁止,但是我们要做到心中有他人,这是个人文明习惯、道德修养上的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白了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除了法律,在我们心中,还有内心的善念、道德的力量规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所以,虽不违法但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也不能做。最后,用两位学生上楼梯的绘本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要遵守秩序吗?这是对人行为要求的高境界,启发学生懂得遵守公共秩序要学会自律、慎独。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对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诠释得非常清晰。

通过德法相融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约束力量,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使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秩序意识,实现本学科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共同的育人功能,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长他們道德的实践智慧,从而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缪青,江苏省南京市钓鱼台小学】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