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树德:当代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的缺失与重塑
2020-12-28苏亚琦
摘要
自改革开放始,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个体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考量,推动了其劳动观念及劳动行为的转变。在此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少年儿童,不乏存在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或缺失的情况,这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对节俭美德的不解与漠视。本文从探讨劳动教育与节俭美德的关系入手,剖析节俭美德流失的深层成因,建议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在形式上为少儿与劳动者密切接触、与劳动环境深度融合创造条件;在实质上发挥增强少儿对劳动成果的认知、匡正少儿的消费观念偏差的作用,从而达到重塑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的目的。
关键词
节俭;美德;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 苏亚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1]
当今社会一方面为节俭美德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又面临缺失节俭美德的挑战。如何结合时代特点与代际差异,准确识别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缺失的成因,契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塑造其节俭美德,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劳动教育与节俭美德的关系
从劳动与道德的关系来看,道德性是劳动的首要属性,必须受到充分的重视,以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价值诉求。[2]通过劳动,少年儿童可以感知道德的准则,从而确立人生的信念,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促使少年儿童社会化程度逐步提升。
与劳动最具相关性的美德自然是勤劳,而节俭与勤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完整的劳动过程来看,勤劳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使个体对即将开展的劳动活动作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而且将个体正向的态度延续到整个劳动过程之中。而节俭更多是对于劳动成果的观照,体现为劳动过程结束后的一种价值选择。一方面,节俭体现出个体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尊重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3]而节俭美德所蕴含的对于劳动成果的尊重恰恰符合劳动精神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节俭对个体进一步开展劳动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一定的生产过程结束之后,会产出多种类型的生产、生活资料,它们不仅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也为下一次的生产过程提供条件。节俭美德对个体节约劳动资源、提升劳动资源利用率起到督促作用。
从勤劳与节俭二者的关系来看,崇尚劳动的人,绝大多数都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从而崇尚有节制的生活方式。[4]也就是说,如果缺乏对劳动过程与价值的体认,节俭美德就难以找到指导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劳动教育作为教化的方式,应当在劳动中涵养儿童的德行,使儿童成为具备完满德行的人。[5]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劳动价值观,[6]节俭美德充分体现了个体对劳动成果的认知与态度,劳动教育的任务自然蕴含着对节俭美德的培养。坚持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劳动中融入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7]是塑造当代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的应有之义。
二、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缺失的成因剖析
近些年来,我国少年儿童与劳动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此处所指的距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空间距离,而是说少年儿童对广泛存在于自身周围的劳动形式与现象缺乏识别力与感受力,并逐渐丧失对相应劳动要素的敏感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少年儿童与劳动者接触的机会有限。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在工作时间是与孩子相分离的,他们几乎不会以其职业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由此孩子缺少对父母工作的辛苦程度的了解。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学生接触最多的劳动者是教师,但是由于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的限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几乎不会对教师的劳动者身份有所关注;另一方面,学生与校内及学校周边的其他工作者之间,基本囿于一种物质与服务的享用与供给关系,短暂接触而后迅速分离,学生与这些劳动者充分接触的机会极其有限。
第二,少年儿童与劳动环境相隔离。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尽管少年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时刻被多样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所包围,但他们基本不具备识别劳动环境的能力,即俗话所说的“眼里没活儿”,难以自发形成劳动观念。除此之外,互联网的无尽吸引力,使得少年儿童沉溺于网络世界,课堂之外便足不出户成为新常态,加剧了少年儿童与实际的劳动环境相隔离的现状。
第三,少年儿童对劳动成果认知不足。少年儿童获取劳动产品与服务的途径越便捷,他们就越难以形成对劳动成果及其产出过程的准确认知。粮食、水、电,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最常见的劳动产品,但即使是最普通的劳动产品,也是经由大量劳动者以及多重劳动工序而最终生产出来的。如果缺乏科学的劳动教育的指导,少年儿童几乎不可能了解复杂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也就难以自发生成对劳动成果的珍视之情。
少年儿童由于与劳动者的不完全接触,以及与劳动环境相隔离,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难以养成勤劳的美德,节俭美德则因与勤劳美德的高度相關性而同样受到制约。当然,对于劳动产品的认知不足,则更为直接地造成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缺失的现状。
除此之外,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的形成,充分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从家庭环境来看,很多长辈,尤其是祖辈,由于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际差异,他们尝试与孩子沟通并且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为孩子消费,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种消费观念会影响孩子节俭美德的形成。从学校环境来看,学校内部同龄群体聚集,容易诱发攀比、跟风消费等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节俭美德的认知。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整体节俭意识不强,要面子、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仍然存在,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享乐文化会淡化青少年的劳动观念,[8]从而成为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少年儿童的节俭美德,不能忽视消费观念带来的影响。
三、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的重塑
通过前文的概述及分析,可大致了解当代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缺失的成因。在当下劳动教育蔚然成风的现实情况下,可以尝试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破解少年儿童节俭美德缺失的困局。
(一)发挥劳动教育的形式作用——创造美德形成的条件
1.为少年儿童提供与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机会
少年儿童在与劳动者的接触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说明、示范、指导,可以形成劳动观念并掌握劳动技能。在家庭之中,父母作为孩子最直接接触的劳动者,要通过其自身的劳动观念与行为来引导孩子树立节俭的意识;在家庭之外,父母也要鼓励孩子接触各类劳动者,观察各类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调动孩子尊重各类劳动形式、尊重各类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积极性。
在学校内,劳动教育应融入学校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一方面,劳动教育应融入各科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作为劳动者与学生产生互动。同时,行政人员及其他学校工作者也应参与其中。学生可在对相关劳动者日常工作的观察中,加深对校园内部劳动者的认识。另一方面,把对于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属性及生活样态的介绍,引入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多样的劳动者,了解不同劳动者的劳动状况及生存环境,厘清勤劳与节俭美德的关系,由此来把握节俭美德的实质。
社会应塑造推崇勤俭美德的风气,积极宣传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宣扬节俭的生活理念,使少年儿童了解优秀劳动者为社会、集体所作出的贡献,将对于消费的热忱转变为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少年儿童通过与劳动者密切接触,感受他们勤于劳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未来也要成为劳动者群体中的一员,加深对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体认,进而自觉遵循节俭美德的要求。
2.推动少年儿童与劳动环境的深度融合
尽管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环境密不可分,但最关键的是培养其对劳动环境的感知能力。少年儿童认识、融入自身所处的劳动环境有利于深化其勞动观念,通过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来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并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如果说与劳动者的接触,主要是为少年儿童提供行为的模仿对象,其对劳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观察学习的层面,那么,使少年儿童与劳动环境深度融合,则为其提供了充分参与劳动的机会。
在家庭之中,父母应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参与家务劳动,在与父母共同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充分体悟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可尝试通过“今天我当家”等类型的活动,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家庭资金的安排与运转,体验节俭美德在家庭环境中的意义,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节俭的品质。
学校应在相关校园文化建设中嵌入勤劳节俭的内容,例如,充分使用校内展板、宣传语等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和宣传,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与劳动精神、勤俭美德的培养有机结合,充分给予学生设计校园劳动模式的权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形式提升其参与校园劳动的主动性。
校外劳动应有效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劳动者共同设计实践活动方案,提高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定期安排学生参观农、工、商以及服务行业的日常劳动,结合研学旅行,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与劳动环境深度融合,在自觉劳动中生成对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尊重之情。
(二)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质作用——塑造少年儿童的劳动价值观
1.强化少年儿童对劳动成果的认知
首先,将劳动成果的产出过程展示给少年儿童,帮助其了解劳动成果是如何得来的,改善因劳动产品取得的便捷性而造成的少年儿童不珍惜劳动产品的现状。其次,指导少年儿童正确评价各类劳动成果,杜绝以经济效益为唯一标准评价劳动成果,注重劳动成果给群体或社会带来的效益,从而避免少年儿童形成对单一劳动形式的偏见。少年儿童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并对自身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将更易于塑造其对劳动成果的认知,使其自发生成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最终上升为节俭的美德。最后,积极探讨处理劳动成果的新方式。鼓励少年儿童将闲置的劳动产品捐出,促进劳动成果慈善化,将少年儿童对劳动成果的认知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节俭美德的当代价值。
2.匡正少年儿童的消费观念偏差
要充分关注消费教育的意义所在。以往个体的消费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9]而今天,节俭美德被充分强调,与其密不可分的消费问题也相应地被推到全新的地位。应将消费教育纳入劳动教育的范畴,培养少年儿童理性的消费观念,从而为节俭美德的养成打下基础。
节俭意味着不奢不吝,要求个体将自身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需要与欲望的关系来看,当代节俭美德所约束的对象应该是人的欲望而不是人的需要。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少年儿童区分个人的需要与欲望,在充分认识自身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商业化手段对自身消费意向的过度干扰,关注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克制由于过分追求消费对象的符号价值而引发的消费欲望。对于传播拜金、奢靡消费等消极观念的网络名人,相关部门要进行追查、问责及“封杀”,避免少年儿童受到错误的劳动观念、消费理念的诱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EBIOL].[2020l0-01]. http: //theory. people. com. cn/n/2014/1225/c391839-26275140. html.
[2][5]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52,137.
[3]赵浚,田鹏颖.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培育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 (9):98-102.
[4]夏伟东,勤劳·节俭·廉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67.
[6]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 (5):9-15+26.
[7]王鹏,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四个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0 (14):10-12.
[8]宋岭,张华.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2):41-49.
[9]班建武.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德育,2019 (2):36-39.
责任编辑 何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般课题“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新时期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研究”(BEA18 01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