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2020-12-28王春雷
王春雷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更是中国人民的历史结晶。古诗词教育,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培养和提升古文知识和诗词能力的重要渠道。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方法,更是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的长远发展。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着眼点,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改进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返璞归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1-014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1.070
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课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学习和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新媒体时代赋予诗词更鲜活的生命力,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古诗词的地位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激发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初中教育阶段,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仍采用传统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本文以“返璞归真”为视角,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性分析,提出新教学理念下古诗词教学的改良对策。
一、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模式的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初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并没有摆脱背、抄、练的传统局限,将古诗词教学等同于古汉字的翻译与背诵,没有将古诗词当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古代文学美感传授给学生,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有些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感悟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但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找寻到真正的创新点,只是单纯地通过朗读教学或者抄写练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理解性记忆,而没有真正发挥古诗词在学生精神文化思维构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新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很多教师都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古诗词解读的艰难过程,特别是在学习古诗词的初期,面对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用词用语差异,一些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得过且过的懈怠思想。
(三)课堂的教学体验仍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许多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有着诸多益处,在古诗词等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了PPT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法。但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应对考试,并不太关注其他方面的要求,将字词、句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古诗词背景扩展教学、激发学生想象力等方面着力不多。此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将古诗词拆解成为零零碎碎的字和词,而忽视了古诗词的整体美感,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有着质朴凝练、意境悠远、韵律优雅、表达精妙等诸多特点,有着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努力追求“返璞归真”,使古诗词教学回归最本源的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深入透彻地推进古诗词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養的综合提升。
(一)解读诗词原味、探寻文化价值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现代汉语字、词、语法等)已经基本稳固,但在文言文、古诗词等中国古代语言的理解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忠实于古诗词原文,为学生解读古诗词的原味,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古诗词思维结构,以便于学生日后更加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也是古诗词基础教学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导学生把玩文字、品味语言,可以较好、较快地帮助学生形成古汉语乃至古文化思维雏形,从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当然,在古诗词解读的过程中切忌只作文字拆解,而是要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对古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处境、情感等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诗词的本意和内涵。
(二)回归诗词本源、促成思维顿悟
中国古诗词有着“惜字如金”的特点,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抑或是用字相对较多的诗歌,都是以寥寥数十个汉字就能够表达很多意思。许多诗词在意境之外予以留白,也就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朗诵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模糊或者不确定性,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融入其中,从而形成更加独特的诗词感悟。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来看,“留白”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优秀的古诗词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与朱元思书》,吴均所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描绘出风停烟散的水墨意境,晴朗的天空变得一尘不染,与远处的青山融为一色,展现出一番美丽宏大的自然景色。而这里的“风烟俱净”,既是对天空清朗的一种间接描述,也是一种空灵的意境,是天与山为一色的意境留白。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需要对文字进行基本的解释,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登山或者登高望远的经历,感受一下诗人所要表达的“天下独绝”的意境,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美感的思维顿悟。
(三)深化情感体验、品味诗词深意
诗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中国古人评价《诗经》强调“思无邪”,在返璞归真的理念下,人对诗的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意识流露的表现,如借古咏今、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古诗词通常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外在事物或者现象融合后的综合反映,浸润着诗人浓厚的情感体验,这既是我国古诗词的艺术核心,也是古诗词的生命之源,所以古诗词教学不能流于表面,教师要学会品位诗词深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深层价值。返璞归真的教学理念,是在这种朗读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形象体验,而不是强制学生将诗人的情感以某种固定的意义,如爱国、思乡、怀才不遇等内容进行僵化记忆。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天净沙·秋思》为例,该诗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凄怆的乡村画面,将诗人漂泊天涯的愁思完美地融入进自然场景中,是一种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朗读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代入,即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一下“干枯的老树上缠绕着已经枯死的藤条,几只乌鸦在黄昏中发出凄凉的叫声,诗人在这样一幅悲凉的氛围下骑着瘦弱的老马顺风前行”。通过情景代入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品味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深切的情意,并且感受到“枯”“老”“昏”“瘦”这些用词在古诗词营造意境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然而,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将这种意境和情感教授给学生,就会破坏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影响到学生文化素养的锻炼。
(四)注重教学互动、激发学生想象
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使师生课堂教学地位发生了变化。返璞归真的教学思想,就是将古诗词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主导下的一元化解读,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解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实现教学效果的创新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倾听学生对于古诗词的个人见解和独到想法,并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当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一些语句产生疑问时,不要急于将课本明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要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思考诗词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饮酒》一诗中,陶渊明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学生就产生了疑问,“此中有真意”比较好理解,但这里的“忘言”是什么意思?教学大纲中的标准答案是“这里面蕴涵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此时教师不必过早告诉学生这一答案,而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可能会结合先自己对现代汉语及古诗词的理解,将“忘言”理解为“忘记说什么话”,虽然也能够与“真意”相衔接,但是这样的感慨显得不够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讨论,并从这一句詩扩展到全诗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人隐居期间看着美丽的夕阳和群鸟结伴飞回巢穴的意境,引导学生自己悟出“如此美妙、雅致的意境,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感受”。从而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等新媒体逐渐衍生出了快餐式文化、碎片式文化,一些人对于古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注重古诗词学习的返璞归真,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高质高效地开展古诗词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建国.追求实效返璞归真——浅议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考试周刊,2018(38).
[2]彭文真.让中学古诗文教学返朴归真——以《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3]叶栋良.读准古诗音韵,培养纯正语感[J].语文教学之友,2018(8).
[4]陈立娟.返璞归真,“言”“文”并重——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