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0-12-28韩静
韩静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急需应用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但同时高职院校的扩招致使许多大学生出现就业危机,而当前高校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广泛的存在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相对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对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主要阐述了高职院校应如何构建创新创业能力与计算机专业联系为一体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1-000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1.001
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应运而生。大学生是最应该具备创业能力的一个群体,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这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于创新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以及创业规划的人。因此,必须合理定位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开展计算机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模式。所以,有必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实施整改,促进计算机专业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善于观察计算机专业行内商机,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成为创业和管理企业综合素质的综合型创新人才。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为现代教育界重点研究内容,基于此使用三者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质量。此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到自身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自身内在潜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行业的教育必要性主要为:第一,创新创业模式为时代不断进步过程中的主要产物,还是时代发展主要趋势。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社会发展主要技术,所以要求计算机人才具备创新创业里面,从而促进计算机的发展。第二,就我国高职大学生就业状况而言,年年都有许多的大学生毕业,而就业岗位并没有随之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在互联网时代,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洞察力与独立学习思考能力,使学生利用创新创业意识对自身竞争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好的发展。另外,还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中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生存发展。第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采用这种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高职院校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也能帮助培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成为复合型人才。另外,通过优化学生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决策能力与领导能力,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此使我国不至于经受不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占据国际重要位置之一。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融合应用现状
因为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联系日益密切,许多高职院校中已采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是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仍有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虽然我国已大力主张创新创业教育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正确认识,以致只是在表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加以宣传,或是专门设置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通过讲座方面来了解创新创业模式,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模式与计算机专业有效融合,缺少系统的教学实践活动。第二,教师与学生都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深入的了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只是教授有关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鼓励学生去自主实践,秀而不实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这对学生就业并没有多少帮助。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有的院校只是让学生自行去参与创业培训,而且也沒有提前将培训的主要目的告知学生,对培训缺乏宣传,一些不懂或不感兴趣的学生就丧失了参与创业培训的机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达不到其主要作用。
四、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应方式
因为高职院校所在区域有所不同,培养的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有所限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需要与地方经济有所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要符合当地经济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能人才,使用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使学生培养具备创业能力、规划与精神的人。所以,我们要调整计算机专业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利用多样化教育教学活动,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且具备创新精神和较强领导力、善于捕捉商机能力与整合资源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具备管理、创业的创新型综合性的人才。
(二)设立创新创业类课程
现阶段,高职院校响应经济社会的需求,纷纷设立了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并对创业概念和国家有关政策实施详细的解说,促进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从而支持学生更好地做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明计算机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方向和各种成功的实例,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现有的最新计算机技术产品应用于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更多新鲜的知识。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随着我国劳动局部门加强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各高职院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对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需求问题。如今,许多院校由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教育队伍,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得到全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充分融合至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组建培养一个完整的、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就校内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兴趣的教师实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组织校内教师多参与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相關师资培训;(2)邀请社会上具备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以及IT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以及诚聘企业的专业人才来校兼职;(3)组织校内教师分批次到企业深入学习企业文化、技术及创新方法,将企业知识与计算机教学有效融合,并不断加以培养磨炼。强化建设教师队伍有助于推进教学的创新改革。
(四)推进创新创业新进程
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策略为:(1)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人的沟通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让家庭主动的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2)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国家政策和相关政府的扶持对学生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政府主要可以从政策制定、舆论导向、政府协调和资金扶持以及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五)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当前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种前提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竞赛和创业竞赛,通过这种良性的竞争方式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创业社团,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创业活动,以及有关政府部门还可以设立各种与计算机相关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促使他们具备更多创业经验。
(六)重视校企结合教育模式
随着当前的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若只依靠院校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活动不能使学生充分接触社会,也就限制了创新创业的完成。因此,高职院校要创建校企合作方式。校企结合教育的模式开展途径为:(1)整合社会资源,建构适合学生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第一线,进而保证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并且还能够降低学生在创业工作中的压力。(2)为学生提供更多实战平台,多组织学生参加具备多样化的实践体验活动,比如创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使虚拟与真实的实践能力培养结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大赛,展现自己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步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使高职学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它还推动了我国高职院校向着新阶段迈进,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万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解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
[2]杨珺,袁仲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3]袁晓曦.探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1).
[4]盛魁,马健.基于创新能力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9).
[5]程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求知导刊,2016(36).
[6]杨凡.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