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2020-12-28李发舟
李发舟
摘 要:就当前我国教育大纲内容的发展趋势来看,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以及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需要明确的是,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需要借助于课堂教学来实现,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基于社会发展的形势,教师就必须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以及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不仅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还需要严格根据新课改有关的要求以及现代化的教学目标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1-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1.069
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收到实质性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这种设计不只是针对课堂内容,同时也需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制订出更加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进行的研究正是基于教学设计中“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及计划来展开,为了保证教学的成效,教师就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教育改革要想顺利实施和开展,就需要教师的默契配合,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方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加入合作学习计划中。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稳抓教学的发展动向,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方案改革。
教师应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不断地学习和应用新课标,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始终贯彻执行新课改有关的“面向现代、世界、未来”的教育方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并进行大胆创新。教师不能仅仅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应当洞察社会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趋势,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新课改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理论,并逐步转变成自己日常学习的一种习惯,突破传统学习的误区。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不断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和价值观念。为确保教学设计能够更加贴合学生发展的实际,为此在进行内容的制订时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和决心。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改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课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切实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并学会灵活利用。
教师只有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才能收到成效,学生也才能真正从教育改革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如果说观念改变是新课改對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那么角色的转换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又一个建设性的要求。教师的职责不只在于传授学生更多的新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提升探索新的事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辅导。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灵活探寻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个性的培养者,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把握教材,设计教法
针对教学的设计,教师还要在立足新课改有关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创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创新并不意味着丢弃书本,不意味着教学的内容就脱离了教材,而是需要教师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向,把握教材的本质内容。与传统课程不同,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道德观念的养成。如现代化的语文课程中明确穿插了很多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灵活地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更多有用的素材,为后面更好地进行作文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文章,了解写作的方向并运用日常所收集的素材去写文章,这样写出的文章也将更有灵魂。新教材打破了以往的词汇背诵模式,注重让学生灵活地从日常生活中去提取各种语言并学会运用。可以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教育方式十分灵活,增加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来提取素材以及运用素材的能力和水平。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关系,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领悟文章的真谛并加以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仅仅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为了更快地解决问题必然会积极主动加入到课堂讨论活动中去,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查阅有关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总结,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解决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相比解决问题而言,如何去发现问题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踊跃探索,让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当有耐心地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去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3.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方式,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传统的题海战术局限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不懂得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为此,教师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应当懂得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引导学生灵活地进行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在稳固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情境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去探索问题的本质并进行解决。
4.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课堂管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可以说,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顺利,才能维护课堂秩序的稳定,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目标更快地实现。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人格独立特征,为学生创造更加舒适的、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只有让学生处于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和勇气,他们才能有自信地面对并处理各种疑难问题,而这也是新课改下教学的根本宗旨所在。
三、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合作学习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可以说,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直接影响了整个活动管理的成效。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对待合作学习的态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兴趣方面:主要是针对学生对待合作学习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解。通常情况下,学生在面对一项新事物的时候会抱有极高的热忱,但是我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动手能力,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相对表现能力较弱。另外,了解学生的活动能力,主要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常情况下,喜欢参与活动的學生在进行合作学习中往往表现十分积极,但是不善交际的学生参与这类型的活动积极性并不高,为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进行设计。
知识方面:在调查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会存在偏科的现象,为了保证教学设计能够收到实质性效果,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弥补其短板。
日常生活方面: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加上长辈的溺爱,部分学生追求个性独立,不愿意过多与他人进行交流。
心理方面:当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学习时,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就容易显现出来。因为合作学习重点需要学生的踊跃参与,强调的是学生的团结合作。为保证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对学生的合作意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如可以了解这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这类学生的心理是否孤僻等。
在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了解后,教师才能够初步对教学设计的方向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制订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计划。
总体来说,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必须始终立足于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的方向必须始终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合作以及解决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随着教学计划的变更以及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教学设计的方向以及内容也应当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教学设计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可以说,随着新课改逐步深入,教师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同时学生的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在不断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合作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