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班级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2020-12-28晏莉

新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公共事务独生子女培育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列举了未来青年十大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是其中之一。而公共精神是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

在对公共精神的研究中,大家基本都关注中学生、大学生、成年人,而很少关注小学生。事实上,在公共事务中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交流、合作、互助等习惯,有益于他们的社会化。

因此,如何培育小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值得所有教育者探索的重要课题。

针对小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现象,我们做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以下影响因素:

独生子女政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出现了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成长,其中,很多人习惯于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人处世带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色彩。

学业评价因素。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在分数至上的竞争规则下,家长、教师、学生过度重视学业发展,而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学校影响。有些学校主抓应试,一味强调竞争,这就造成学生之间不相互帮助,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阻止他人进步,故意使坏。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之间友谊的建立以及合作精神的养成,更别谈公共精神的形成。

社会影响。网络的发展,让很多正面、负面的事件迅速传播,影响力较以往扩大。再加上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把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放大后报道,让公众虽有公德之心,却不敢施以援手。

家庭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正相关,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及行为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中国的学校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会产生许多班级的公共事务,这就需要公共责任和公共精神。其实,班级给小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基地,只是我们过于关注班级的学习功能,而忽略了班级的育人功能。

我们的思路是,編制小学生公共精神调查问卷,弄清小学生公共精神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班级为培育基地,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以班级公共事务为抓手,进行小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准实验研究,探索培育的有效路径,逐步实现培育内容、方式体系化。

具体做法是,从学校抽取四、五年级各4个班,共计8个班,其中4个班作为实验组,4个班作为对照组。将班级公共事务进行分类,设计16次活动,每周一次,对实验班施加影响,对照班不施加影响。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进行重测,对比两组公共精神的差异。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进一步挖掘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各因素作用于公共精神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培育小学生公共精神开辟有效的路径。

人的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能仅仅通过增加课程,多次讲授而达到目的,应该从实践入手,让小学生参与班级公共事务,在公共事务中增长认知、丰富公共情感、习得公共行为、凝练公共精神。

(渟泓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卢瑾、王瑾,怡心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杨敏、梁菁、李翠芳对课题亦有贡献)

(作者单位:晏莉、高婷,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吴亚玲、李颖,湖北省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

猜你喜欢

公共事务独生子女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文写作水平途径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现状与展望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