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2020-12-28王静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王静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导致他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留守儿童被咬伤、溺水、跌伤、遭遇性侵害以及交通事故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从教育工作出发提出了消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旨在提高農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消弭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开放程度纵深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留守儿童”这个新型名词进入社会视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导致他们的心理受到了各种受到此种长期性情感缺失的影响。《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提出了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关爱和保护力度,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1-2]。但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农村地区因为经济、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3]。正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的滞后性,不仅仅威胁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心理健康成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自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持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正态增长趋势。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同时这种不良心理特点会在他们年龄的不断增长下,而变得越来越严重,主要体现在不愿意和人交往,社会生存能力弱,不能按规矩办事等[4]。同时,在城乡大环境差异下,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和自卑的心理。心理结构完善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的成长如果不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有效调整,必定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

(一)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基于儿童特殊的年龄阶段,孩子对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有很大的依赖。他们对自己的物质需求没有太多追求,从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父母、家庭的关爱。家是疗伤的港湾,长期缺少了父母关爱的孩子必然缺乏相应的安全感。加上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现象客观存在,但是他们在遭受欺凌的时候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也没有人告诉他们面对欺凌该如何处理。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面对欺凌总是默默承受,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多种因素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迫切的希望身边有父母、有家庭,时刻得到源于家庭的温暖,在遇到挫折时有人可以倾诉。

(二)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属于一种社会性情感。农村留守儿童有着强烈的家庭归属感,他们渴望在自己遇到问题时父母能够及时询问并给予其帮助。基于农村儿童的“留守”属性,父母帮助成为奢侈,内心中的情感归属、家庭归属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直接引发了自我认同感、家庭归属感低,个性感、偏执性强的特点。虽然还是有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务工表示理解赞同,但是在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目中,还是渴望家庭的完整,还是有很强烈的家庭归属感。

(三)缺乏精神抚慰

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及生活的有一定的需求。他们一般是物质消费的方式来排遣孤独感,但大体的情况仍是健康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的是精神抚慰远远大于物质需求,他们由于与父母的聚少离多,造成他们内心情感的缺失,缺少精神寄托,从而致使他们出现诸如自卑、自闭、反社会、校园暴力等不健康的心理。厌学、暴力是缺乏金精神归属的明显表现。因为在孩子心中缺少了信仰和心理追求目标,自我放弃、自我放松成为他们宣泄心中郁闷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抚慰,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关爱和保护。

(四)缺乏自我认同

大家都知道,学校是教育培养孩子的场所,不仅要教育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且要管理约束学生,注重儿童的心理、思想道德、习惯行为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并没有重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学校不能帮助孩子获得较好的自我认同感,原因有:

首先学校的人文情怀欠缺,主要要求还是以成绩为主,重点在学习上。因此忽视了学生,不能以学生为主,使学生的各项指标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已经只是一个口号,并没有得到落实。学校做的只是面向全体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没有非常注重孩子的特殊性,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次,因为老师也是独立的个体,一些教育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由于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也很难形成。还有部分老师不能很好的意识到学生处于成长的塑性阶段,对一些有行为习惯问题,学习不好,学习态度散漫的学生随意指责,语言攻击,无形中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与认知,造成自我认同感出现偏差。因此,长辈尤其是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然后是同学之间的相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家庭教育,在个人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都会出现偏差。有些学生对他们也不友好,不理解,不关心。在同龄人之间也得不到肯定,所以对自我更不认可,导致自我认同的偏差。

最后是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而学校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亲不在身边,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的情况,这就使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产生断层,降低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效率及发展教育。

三、消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理顺师生关系,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

要想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更新观念,理顺师生关系,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情感。理顺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班级凝聚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推进。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主动转变自身的思想认知,意识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并意识到自身的职能主要在于倾听、引导、协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进程中,需要经常性地换位思考,尝试去和学生做朋友,避免学生拘泥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谈心的方式来讲述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耐心倾听以后,也应当以朋友的身份来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去正视心理问题,教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学活动中应当给与留守儿童充分的自主权,基于民主来开展教学、组织活动等活动形式来拉近师生关系。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留守儿童才能够真正敞开心扉,同时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切实履行好教师职责。部分留守儿童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若是教师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把他们遗弃在角落,就会促使他们自卑心理的加重,他们就会赏识学习动力,甚至自暴自弃,今后走向社会后不见不能成才,更不能成人,这样就不能将对合格劳动者进行培养的基本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二)推动家校协同,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归属感

归属感属于一种社会性情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有着强烈的家庭归属感得不到满足。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帮助,让他们在教师的呵护下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同时,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工作,让他们多花时间陪伴留守儿童,让他们觉得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会有家的温暖。最后,还是要鼓励其父母多抽时间回来陪伴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父母的爱,增强他们的家庭归属感。

同时,构建家校一体的教育模式。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是以爷爷奶奶为主,其本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不足,教师应当通过联系,获取学生父母的联系方式,基于电话、微信等途径进行经常性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6]。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应当主动与家长进行全面的交流沟通,综合利用多种途径,比如家访、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全面讲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向家长传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家长的认知。从教师层面来看,应当注重与家长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包括情绪变化与心理问题,并与家长协商解决的对策。从家长层面来看,需要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家校一体的教育模式,使得家校能够真正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

(三)强化心理干预,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

正确认识自己是强化心理干预的归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机会,强化心理干预,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强化自信心。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缺点,帮助留守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小目标,与学生一道共同努力完成心理愿望清单目标。只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目标自信,才能增强留守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给农村留守学生一些鼓励,从学习、生活、交往等層面鼓励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项目中去,正确的面对困难、阳光待人。因此,教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应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促使他们更加自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把握教育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当前,很多留守儿童都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遇风便折、遇雨便散,生活中或者学习上无法承受挫折。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机会,不断强化留守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从教育到生活、由课堂到课后,建立全方位的挫折心理培养模式。

(四)以爱培育,健全留守儿童品格

教师在对留守儿童实施教育和生活干预的同时,时刻关注其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关爱。目前,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在我国大范围开展,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为宗旨,并动员农村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关注,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爱的缺失,帮助他们健全品格。教师在具体的儿童关爱行动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需求掌握其完成任务、自身性格特点、生活规律以及学习问题等展开教育和引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同时也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儿童分组开展学习、交往、生活等体验活动,在互帮互助下逐步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爱,从而在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心态,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遇到问题能够自主或者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心理异常问题,养成心理健康成长关注意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求助意识。教师还需要在班级文化的创建中始终坚持民主性原则,以真诚、友爱、平等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并逐步将自身的爱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也能将爱进行传递,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促使留守儿童更愿意亲近教师和学生,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的真实心理,才能对其展开有效的心理教育,才能给予学生爱的培育,学生才能在爱的熏陶下健全自身的品格。

(五)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我们综合参考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基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农村小学生涉及的各个方面,为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EB/OL].[2018-05-01].

[2]尹德福.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23.

[3]梁时丽,周仕丽,刘定香,赵金秀,顾珍梅,任文静.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9(23):119-120+118.

[4]窦天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9.

[5]韦佳玘,余欣欣,姚璎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4):159-160.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0):4-6.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