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一线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阵地

2020-12-28赖雄麟牛佳欣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20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脱贫攻坚年轻干部

赖雄麟 牛佳欣

【摘要】脱贫攻坚一线最贴近民情,也最能反映民意,更能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阵地。首先,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机会,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理论结合实践的大舞台;其次,脱贫攻坚一线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让年轻干部不得不“接地气”,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洋气”结合“地气”的主阵地;最后,脱贫攻坚一线要求年轻干部要有沉下心、扎下根的耐力,是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魄力结合耐力的练兵场。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年轻干部  干部培养  群众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0.0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1]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2]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是我党在长期的斗争和执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在基层一线,特别是在艰苦地区培养干部,既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关键要素,还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

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理论结合实践的大舞台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更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3]年轻干部客观上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贫乏的现状,往往形成会考试的干部多,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少,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更少的现象。从某种角度看,从“家门”“校门”到“单位门”的“三门干部”现象折射出部分基层年轻干部知识文化素质与基层工作能力的不匹配,这不仅影响年轻干部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知识的优势,还有碍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年轻干部要想尽快进入职场角色,完成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变,最佳途径就是打破“家门”“校门”和“单位门”的束缚,从机关走向基层,主动投身基层社会实践,尤其是投身到环境艰苦的脱贫攻坚一线中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一,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使理论发挥最大价值,进而深化理论认识。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突出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其劣势则是缺乏实践锻炼。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4]他的这个论断在今天的广大农村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年轻干部在这里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综合性问题,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指导脱贫工作的开展,又需要“脱鞋下田”的躬身实践。可以说,脱贫攻坚一线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良田,又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沃土。这里不仅需要有头脑、有思想、懂理论的年轻干部,而且还需要敢想、敢干、真干、实干的年轻干部。年轻干部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脱贫攻坚一线实践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过程。其在指导脱贫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认真总结已有脱贫实践的利弊,從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扬成功的经验做法,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当地贫困实际,更加科学地指导脱贫实践;另一方面,从扶贫实践经验中发现贫困的本质和贫困的发展规律,从而统揽全局,预见贫困发展的趋势和扶贫将取得的效果,进一步丰富、完善相关扶贫措施,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使扶贫工作走向良性循环。这些不仅提升了年轻干部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其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一线。

其二,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实践检验理论的机会。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为当时的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改革开放打开了理论突破口。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5]没有经过检验的理论知识如同一具“空壳”,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其价值,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有血有肉“活的灵魂”,也最能发挥其价值。脱贫攻坚一线最贴近民情民意,是开展脱贫实践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自然也是脱贫实践经验最丰富的地方,因此,年轻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脱贫实践的过程就是检验理论科学性的过程,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检验理论知识的沃土。一方面,脱贫攻坚一线对于年轻干部就是一大“考场”,主要考查年轻干部带领广大贫困群体脱贫的能力和成效,而这不仅取决于年轻干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取决于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脱贫实践产生的实际效果。因而,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使自己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增强自我成就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另一方面,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了“复习”“巩固”理论知识的绝佳机会,年轻干部可以重新“温习”所学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经验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深化理论认识的机会,增强了年轻干部进一步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扶贫实践的信心和恒心,使其更愿意放手干、大胆干。

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洋气”结合“地气”的主阵地

年轻干部无论是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经历了长时间的校园生活,尤其进入大学后,伴随而来的是“整容式”的变化,褪去了年少轻狂的稚气和“土气”,身上更多散发着现代都市的“洋气”。然而当他们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的那一刻将彻底改变,客观上缺乏社会阅历和基层经验的他们,初入职场往往被质疑、被排斥。事实上,人们并不是排斥“洋气”,而真正排斥的是缺乏“地气”的“洋气”,因为缺乏“地气”的“洋气”少了一些踏实朴素的优秀品格,多了一些飘飘然的“傲娇气”。只有“洋气”和“地气”合二为一,才更容易被群众接受、称赞,也更容易得到组织的信任和重用。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最好的接“地气”机会,不仅接到了脚踏实地干工作的“地气”,更接到了脱贫攻坚一线群众接纳拥护的“人气”。

其一,脱贫攻坚一线的自然环境让年轻干部不得不“接地气”。脱贫攻坚一线大多在偏远、贫瘠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在居住、饮食、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条件有限,以交通为例,实现“村村通公交”的地区较少,且贫困地区村庄与村庄、农户与农户间的距离远近不一,一些贫困地区甚至需要徒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才能到达,这与现代都市舒适、快捷、智能的交通环境大相径庭。年轻干部要想尽快融入贫困地区,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无论是从校门直接下基层,还是从机关直接下基层,都不得不脱下时尚考究的“西装革履”,换上朴素简单的“粗布麻衣”,这样更便于开展工作,融入当地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走土路、说土话、沾土气,以更快接到当地的“地气”,适应当地生活环境,集聚“人气”。只有主动将自己融入脱贫攻坚一线的大环境中,实实在在地感受贫困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感群众之所苦、想群众之所难、急群众之所急,对贫困之症开准“方”、下对“药”,才能与人民群众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其二,脱贫攻坚一线的生活环境让年轻干部不得不“接地气”。脱贫攻坚一线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语言体系、饮食习惯和风俗习惯,因为这些特有的方言、风俗和习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本地区人员的融入。年轻干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其特殊的身份加剧了融入的难度,要想将党的“三农”政策方针传达准确、传达到位,同时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尽快开展工作,需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需要打通语言关。农村大部分群体日常交流以当地方言为主,因此,作为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干部首先要打通的就是语言关,必须学会“说土话”“拉家常”,用农户熟悉的语言与之进行沟通交流,即在与农户交流时,能用当地方言绝不用普通话,能用大白话绝不用官话套话,千方百计拉近与农户的关系,使他们不仅听得懂脱贫政策,而且愿意了解致富途径。另一方面,需要克服饮食关。“民以食为天”,农村地区的一日三餐构成了农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饮食习惯尤其受地域、物产、历史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人们在面临不同的饮食习惯时自然产生排斥,年轻干部也不例外,这就会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尤其脱贫攻坚一线地区,食材和烹饪条件不似城市,年轻干部必须学会入乡随俗,以适应当地饮食习惯,真正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中,与村民打成一片,才能对民情民意了解得更深刻、透彻,工作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魄力结合耐力的练兵场

年轻干部在同级领导干部中年龄相对较小,年轻气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初入职场激情高昂、满腔热情,相对同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更有敢闯敢拼、迎难而上的魄力,尤其是新上任的年轻干部免不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实际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当“三把火”烧完时,他们身上的棱角磨平了,同时也磨掉了锐气和魄力,随之出现了“分流”现象。一部分年轻干部逐渐融入大流,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另一部分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大多花在其他“副业”上,无心本职工作;当然还有一部分依然斗志昂扬的年轻干部继续努力奋进着。但总的来说,年轻干部魄力有余而耐力不足,三分钟热度后明显表现出“后劲不足”,需要到脱贫攻坚一线磨练意志,增强耐力。这是因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走过场”,也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所以更需要年轻干部沉心静气、稳扎稳打、攻坚克难,方能取得成效。

其一,脱贫攻坚一线要求年轻干部有沉下心的耐力。年轻干部要想建功立业就需要到广大农村去、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到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今凡成大器者,无一不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脱贫攻坚一线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最好的磨练机会,使他们增毅力、长耐力。一方面,脱贫攻坚一线需要年轻干部适应琐碎工作的耐力。脱贫攻坚一线虽说只有一件事——摆脱贫困,但与之相关的事情关系着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下要与各类群体打交道,对上要与各个相关部门打交道,同时还要与其他平行部门对接,工作零乱琐碎、千头万绪,这就需要年轻干部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来处理和化解“一地鸡毛”的零碎之事。另一方面,脱贫攻坚一线需要年轻干部适应繁重任务的耐力。脱贫攻坚一线的工作不仅零乱琐碎,而且异常繁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贫困的形成也是长时间的积累所致,这就决定了脱贫工作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年轻干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耐力去完成脱贫目标。所以,脱贫攻坚一线不仅需要想干事、敢干事的魄力,更需要能沉下心实干事、干实事的耐力。

其二,脱贫攻坚一线要求年轻干部要有扎下根的耐力。要想让脱贫攻坚一线群众在农村扎长根、扎深根,首先需要年轻干部能沉心静气长扎根、深扎根,只有年轻干部有扎下根的耐力,积极带领贫困群体摆脱贫困、发家致富,他们才会更有主动脱贫的信心和动力。因为脱贫攻坚一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任何人都急切,他们更急切需要有人领导、有方向奋斗、有好日子可盼,年轻干部就是最好的领导者。一方面,脱贫攻坚一线需要干部身心扎根,带领贫困群体发家致富,摆脱物质贫困。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传统的影响,农村地区不仅居住分散,而且人心也较涣散,缺乏统一领导和合作精神,很难形成合力脱贫,直接的影响就是无法享受到产业扶贫的政策帮扶。只有年轻干部身体和心灵都愿意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并且真心扶贫、决心脱贫,贫困群体才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才会积极跟随、合作以实现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脱贫攻坚一线需要年轻干部身上的先进理念扎根,引导贫困群体开拓创新,摆脱精神贫困。要想斩断贫困的“根基”,光是摆脱物质贫困还远远不够,尤其重要的是斩断精神貧困的“根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输送到脱贫攻坚一线的“新鲜血液”,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创新意识,为脱贫攻坚一线摆脱精神贫困提供了“新能量”,为贫困群众输送了“精神食粮”,使贫困群众脱贫的“志”与“智”等方面都得以提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扶贫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XKS014)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精装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1页。

[2]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页。

[3]习近平:《摆脱贫困》精装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6页。

[4]《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2页。

[5]《光明日报》编辑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页。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脱贫攻坚年轻干部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