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的叙事研究
2020-12-28马雨潇
摘要:《国家宝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电视观众的广泛欢迎,在网络传播平台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分析其叙事可以为其他文化综艺类节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主体、叙事风格以及叙事方式,探讨《国家宝藏》的风格魅力,并以此为依据论述纪录片式的综艺模式对于其他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叙事主体;叙事风格
引言
分析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叙事,主要是探讨这个节目对故事进行了怎样的描述,分析其在文学、符号等领域应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并且依照一定的次序来讲述具体的故事,论述这个节目在组织方面形成的前后连贯的序列。总的来看,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就是探讨其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和叙事的风格,分析其特殊故事展现的具体技巧。
一、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央视文博探索类的综艺节目,由于蕾执导,张国立担任主持,李晨、王凯等担任嘉宾,对文博类的物品保护进行探索,第一季于2017年12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第二季于2018年12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并于2019年2月9日收官。该节目融入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不仅包含传统电视纪录片的文学讲述方法,还包含音乐剧、舞台剧、民族乐器等多样化的艺术展现手法。本质上来说,《国家宝藏》已经脱离了传统纪录片、真人秀等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范畴,集合了演播室综艺、文物纪录片、真人纪录片、文博资源等多样化的资源,展现了中央电视台在中华文化传统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深厚功底,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时代魅力。该节目具有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属于一种文化类节目的全新表达形式。它让一件件国宝活起来,直达观众的内心与观众,在一眼万年当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二、《国家宝藏》的叙事特点
(一)《国家宝藏》的叙事主体
1.时空交错,穿越古今
《国家宝藏》的每一期介绍三个文物,随着九大博物馆的大门被一一推开,27件国宝的传奇也被一一揭晓,每一个文物的讲述都不是单纯介绍其发展的现状、保护的方式,而是介绍这个文物的“前世”“今生”。传奇的故事背后透露着主创人员的叙事思想,文物的主讲人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内介绍文物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完成对文物的全部介绍。在这种双重时空交叉讲述的叙事主体之下,文物仿佛活了起来,而不单单是一个冷冰冰的物品。“前世”和“今生”交相辉映,可以体现出文物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彰显出文物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传承过程当中的突出价值。文物的“前世”主要由演员们来讲述,李晨、王凯、梁家辉、段奕宏、撒贝宁、王刚等等都扮演过文物的“前世”主人,这种“前世”是以戏剧的方式展现的,更能够凸显出文物身上汇聚出的冲突和悬念。演员或以正剧的历史性表达文物的特色,或以幽默的元素突出文物身上的趣味性,这就构成了节目的浅层叙事主体。在“今生”的部分,演员和文物的相关保护工作人员共同介绍文物的当前保护和未来的展望,这种“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的起承融合,展现了多元化的叙事主体风格。
2.多元呈现,引人入胜
呈现多元主体,也是《国家宝藏》叙事主体的主要特点,整个的展现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主持人的層次由张国立担任,对于各项文物进行系统性的介绍。例如在第二季的第五期云南省博物馆四牛鉴金骑士铜铸贝器故事上演之前,主持人张国立就对这个文物进行了讲解。他以深厚的台词功底和高超的主持技巧,讲解故事,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将整个故事讲得妙趣横生。
第二层次是国宝守护人,这些国宝守护人均为老、中、青三代的影视明星,以第二季第五期为例,演员为张若昀,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诠释风云时代下的赤子国魂,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观众,他们应用自己的文化魅力和表演风格,将节目很好地衔接起来,突出了整体的文物气质,展现了时代的风貌。这些演员自身带有的话题度和文化底蕴也在网络上被网民津津乐道,引起了极好的讨论度。
第三个层次为国宝的专家团队,通过系统性讲解,探讨目前国宝的实际保护情况,为普通观众展示国宝的具体细节,让观众学习到理性、全面、系统的国宝知识。例如,第二季第五期云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展出之后,经专家人员的系统讲解,观众就很好地了解到了文物背后蕴藏的灵魂和精神。网友在弹幕上留下“国宝是魂不是器”的金句,受到了网友的普遍认同。
第四个层次为普通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天津大学的王麒翔教授及其团队、著名样式雷烫样研究专家等等,这些文化人从专业的角度来对国宝的风格进行阐释,更有利于普通民众的感知。
(二)《国家宝藏》的叙事方法
在叙事手法上,《国家宝藏》集合了纪录片、小剧场+慢综艺舞台剧的综合优点,为人们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1.文化的内核
《国家宝藏》在立项之初,就明确表示节目采取记录式制作与综艺式制作两种手法的融合,创新了综艺节目的记录方式,展现了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和记录的气质。其中,文化的内核是《国家宝藏》的核心,这种核心既体现在节目的主题上,也体现在节目的拍摄方式、节目的组织手法上。首先,文化的内核突出了节目的真实性,这也与节目纪录片的气质合二为一,不管是具有戏说意味的文物“前世”传奇,还是具有幽默风格的当代“今生”演绎,《国家宝藏》对于文物的展现,都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现实事迹作为依据的。例如《国家宝藏》第二季“如果没有李白”,宋佳演绎乱世歌女、张若昀化身聂耳,重现国歌创作,这些内容都是以真实的文化记录作为基础,改编只是一种手法,实际上并没有对事迹进行篡改。其次,文化的内核还强调纪录片的叙事风格,通过多样化的专家邀请和普通文化人的现实演绎,突出《国家宝藏》节目的文艺性特色。观众在这些普通文化人的解说带领之下了解文物的细节,加深对文物的印象,了解文物的故事性和情感性,这都体现了《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的文化内核。
2.综艺的外壳
在融媒体时代,《国家宝藏》的制作不仅在传统的电视平台播出,也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豆瓣评分超过八分,受到了国内外网友的一致好评,这离不开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在立项之初,就展现了文化的娱乐性属性,在选取文物时突出了趣味性和情感性,兼顾故事选择的学术性和价值性。通过历史剧、舞台剧等多项小剧场的“前世”展现,让观众深入地了解到文物的历史价值。这种叙事方式等于在传统的文物知识传播基础之上,披上了一层综艺的外壳,即使观众本身没有深厚的文化给养,对于文物也并不感兴趣,但是也会喜欢这种综艺的趣味性的外壳。总的来看,这种形式设置了丰富的悬念吸引观众、具备丰富的情感打动观众、彰显故事的叙事魅力抓住观众。很多国宝的“前世”传奇,快速地融入大量冲突,幽默等元素,在3-5分钟的时间之内就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3.纪录的气质
究其本质,《国家宝藏》仍然可以被归到纪录片的范畴,与同类的节目《鉴宝》、《收藏马未都》相对比,《国家宝藏》具备的纪录特征十分明显。通过每期介绍的三个文物,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观众可以细致地了解国宝身上凝聚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精髓。《国家宝藏》想要给观众传达一个普世的价值,并不单纯是通过综艺的外壳或者是文化的内核,博得观众一笑、宣传一些知识,而是要记录国宝身上本身就具备的宝贵价值,传承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影响力。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国家宝藏》可以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一个宝贵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这个窗口的受众面积广,接受的门槛比较低。通过小剧场演绎生动形象介绍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到文物的“前世”、“今生”。这种制作手法虽然比较讨巧,但是实际上仍然达到了传统经典的纪录片宣传效果,本身上也具有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不论是拍摄的方式还是讨论的切入点,都是围绕着文物本身来进行的,观众可以在主持人和守护者的带领之下,真实地观看到国宝目前所处的环境,从而了解国宝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三)《国家宝藏》的叙事风格
1.借古喻今
传统的与文物相关的节目主要是展现文物自身,虽然本身的介绍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实际上与观众的互动程度极低。《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主要是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不仅挖掘宝藏身上的特征,还通过现代技术探讨平行时空内《国家宝藏》与当前技术发展的共通之处。例如,应用目前的3d打印技术,绘制出国宝的计算机数字模型,还原出国宝所处的时空序列,进行真实的展现,还通过一些云计算等手段,了解国宝的整体发展脉络,借助这种密码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展现国宝与现代的接轨之处。观众在观看到国宝的“前世”传奇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国宝背后的故事产生好奇,节目在恰到好处地嵌入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娓娓道来的谈话,就可以在这种你来我往、一推一拉当中,向观众传递文物的具体信息,拉升节目的意義感。例如,胡杏儿在《清乾隆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当中所回答的“因为两个人的努力才让她重归故土”,张若昀在聂耳重现国歌创作史时讲述的“不管说真话有多大危险,我是绝对不会背誓说谎的,不管什么样的迫害等待着我,我有为真理而受苦的光荣”。在主持人和演员的互动中间,节目的意义被升华,赤子之心得到彰显,中华文化得到了弘扬。
2.沉浸体验
《国家宝藏》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在舞台剧小剧场+慢综艺的表现上,都给观众营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例如在舞台的设计上,以国宝的风格为核心,设计出完美的灯光,恰到好处的气氛吸引关注,让观众的情感和目光都随着舞台的变换而变换。例如,《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五期云南省博物馆的文物介绍时,就设置了43米的主舞台,7米的巨型环幕,配合led开合车台沙盒投影,360度的全息幻影成像等技术,让观众可以全方面地了解到聂耳在创作国歌时的内心活动。在一些中国古画、古文物以及古青铜器的展现上,也通过这种技术性的手段,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画面当中的潺潺流水、云卷云舒。这种方法可以让观众真正沉浸到舞台的展现当中,了解文物背后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创作构思,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宝藏》这部文化类节目具有创新性的多元叙事主体,在时空交错期间展现文物的“前世”“今生”,并且通过纪录片式的综艺小剧场与慢综艺的结合,借古喻今,创造了一种体验式的沉浸审美,可以为其他文化类节目的表现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璐.《国家宝藏》:讲好中国故事 树立文化自信[J].西部广播电视,2020(16):98-100.
[2]汤晓芳,徐思雯.从《国家宝藏》看文化类节目的融合创新与突围[J].记者观察,2020(21):156-157.
[3]周敏,卢武.浅议影像视域下传统文化年轻化的探索——以央视《国家宝藏》为例[J].青年探索,2020(04):40-48.
[4]吴伟琦.浅析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成功因素[J].戏剧之家,2020(20):121-122.
作者简介:马雨潇(1984.3-)男,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广播电视台,中级编辑,研究方向:专题片、纪录片策划、拍摄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