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五邑大学为例
2020-12-28曹俊勇
曹俊勇
(五邑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一、通识教育萌芽与起源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最早源于拉丁语“stadium gene-rale”,可以解释为“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1]而通识教育中所提到的“general”意指“面向所有人”,教育对象极具广泛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不可分割。[2]因为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为宗旨的、以完成人的自我解放,并与人文及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解决人之觉醒的教育。[3]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改革走向深入,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很多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尝试,为我国的通识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令人遗憾的是,通识教育应具备的“灵魂”渐失,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未能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校简单地将专业课转化为通识课,难度降低,学生教师都不予重视;[4]在教学效果方面,传统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无趣,教学效果不太理想;[5]在实施主体方面,没有独立的通识教育机构,大多依托教务处安排,[6]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时至今日,我国通识教育依旧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人民满意、教师支持、学生认可的通识教育模式急需诞生。
基于此,五邑大学于2018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通识教育教学理念:“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目标,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广阔视野的高素质型人才。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为理论基础、以通识教育课程为理论学习的拓展、以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教育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理论学习的体验和深化提高,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培养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了解和理性认识,增强道路自信;培养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传承有深刻体会和主动的担当,增强文化自信。
二、五邑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五邑大学2018形成通识教育教学理念以后,在具体操作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具体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一)设置统筹性的通识教育教学机构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一个具体或独立的针对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大多依托于教务处,有的还涉及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方式没有一个明确的理念或目标,各门课程之间没有融通,犹如一盘散沙,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教师不想上通识课,学生不喜欢学通识课。在调查中,很多教师不喜欢上通识课,原因之一就是“感觉自己像一个小丑,独自在讲台上表演,学生不会有任何的回应”。因此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的实施极为重要。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为了整合通识教育资源,大多成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为了全面统筹通识教育,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复旦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复旦学院”,在教学、住宿、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大胆创新。2018年,为了适应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目标,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广阔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邑大学成立了“通识教育学院”,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健全针对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围绕通识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设置,多种课程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识教育改革比较好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也相对完整,例如哈佛大学,本科基本体系是35门课程,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8至10门,涉及不同领域,达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
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通识教育目标设置具体课程。五邑大学通识课程体系设计对标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用型人才规格,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运用课堂教学、论坛讲座、情景教学三种教学方式,努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传递科学精神,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担当和广阔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核心是综合运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知识,努力用中国话语解读当代中国发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如下:通过学习,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传统有切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对于文化传承有深刻的体会和主动的担当;通过学习,学生对世界文明类型形成框架性理解,由此实现对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探索不同文明彼此沟通、相互鉴赏的可能途径,发现文明之间实现知性对话的空间;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略东西方的哲学智慧传统,形成对于人类文化创造和知识进展至关重要的反思和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学生对当代中国发展有充分了解和理性认识,增强中国道路的自信;通过学习,增强对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把握的能力,认同思想独立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通过社会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运用科学、理性、批判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及使用社会科学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和世界的能力;通过学习,增强对现代性社会基础性框架认识的能力,充分体会个体尊严、社会价值与全球化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艺术鉴赏与审美教育,促进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了解,增强感性鉴审能力以及综合创造与表达能力。
五邑大学从2018级开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选修课由16个学分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学院承担8分,由教务处统筹各学院(部)互开8学分。通识教育学院课程由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3个层次组成,基本课程单元之间力求具有一定的结构性、逻辑性和层次性。核心课程为全校学生必修课,共3个学分,由3门课程组成:《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该课程从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通过追溯传统文化渊源,综合运用党史、近代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知识解读并聚焦当代中国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该课程以当代中国为聚焦点,考察全球化视野下中国与世界重要文明或重要力量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侨乡文化通论》,该课程通过五邑侨乡文化及岭南地域文化的系统教授,以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主干课程为全校学生选修,共4个学分,由5个模块课程组成,即中华文明与文化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情景体验与艺术鉴赏,每个模块 1 个学分。要求学生至少修读4个与自己的专业背景不相近的模块,其中情景体验与艺术鉴赏模块为必选。通过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设置达到通识教育的综合目标。
(三)建立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
有效的通识教育实践依赖于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备课管理。好的授课内容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第一要素,学生认真听课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目前,众多高校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没有太多的参与,任课教师将授课名称上报学院后,教务处直接给学生进行选课,有的高校会要求任课教师将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作简单介绍,供学生选课参考,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内容介绍,就是一个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也全凭教师个人的授课喜好,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教学效果仅凭学生打分,导致很多教师为了讨好学生,不注意课堂和学生管理,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在教师备课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主要采用的方式为集体备课,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提前准备所要讲课的内容,在学院备课室进行讲解,然后全院的教师对该门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对授课内容进行把关,看其是否适合通识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对授课方式进行把控,要求其兼备知识性和趣味性,以真正吸引学生。通过集体备课,严格把握每一讲的授课内容,授课教师需要不停地试讲、根据全院教师提供的意见进行不断调整、最终达到能走进课堂的标准。
2. 教师课堂管理。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目前,通识教育课堂学生一般在200人左右,人数比较多,管理难度比较大,并且由于高校开通识课的教师分布在不同学院,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很难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课堂做不到有效管理,比如为了清点学生出勤名单,有些教师采用签到的形式进行管理,但避免不了学生代签的现象;有些教师采用网络等教学平台进行签到,抽取学生回答问题等,但要想考察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平时成绩管理等还存在一些难度。管理难度大再加上有些教师为了取悦学生,甚至不做任何课堂要求,教学效果可以想象。好的课堂管理是保障教学效果的有利条件,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在课堂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尝试和创新。一方面,对教师进行统一要求,按照学院统一规则去管理课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出勤的界定、学生出勤次数、学生在课堂的举动等方面,每一个具体方面又可转化为相应的平时成绩进行折算,同时采用雨课堂、微助教等平台对学生每次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人数较多,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让教师把有限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五邑大学创设了助教制度,上课之前,在全校寻找有时间的其他年级的学生,给每位通识教育学院教师做助理,帮助教师清点学生名单,统计学生出勤以及登记学生平时成绩等,使教师课堂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3.教师授课方式管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很大不同,专业教育重在培养在专门领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的教育,在授课方式方面与通识教育也存在很大差异,但目前,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授课类同,依据一本教材,根据目录逐渐讲解,课堂比较沉闷乏味,创新授课方式至关重要。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在授课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尝试,首先,在授课内容方面,采用专题教育,将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进行筛选、重组,以问题引领、故事牵引等方式整理成一个个专题,再将每个专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一门完整的课程,在授课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其次,通识教育学院全体教师向有经验的教学团队进行学习,提升上课技巧,保障教学水平。第三,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运用论坛讲座、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邀请全国知名教授客座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定期给学生讲解不同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世界和全球发展、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状况。通过话剧表演等情景教学让学生从视听觉感受通识教育的内涵,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第四,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授课内容。由于授课对象涉及专业比较广泛,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状态、反映、接受程度适当调整和完善授课方式和内容。同时,教师要根据知识的更替,更新授课内容,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
4.学生考核管理。目前,高校的考核方式经常被舆论诟病,很多课程采用一次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效,这种形式往往导致学生在期末突击复习应对考试,有的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但平时成绩的考核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仅仅通过一个平时作业或课程论文进行监控,教师要求也不够严格,虽然考核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并不完善。
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在学生考核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对个别特殊的课程进行微调,每门通识核心课程由授课小组教师共同负责,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统一备课、统一出试卷、统一批改试卷,以达最佳效果。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其中包括出勤、课堂回答问题、每次课堂小测、课堂纪律等几个方面,尽可能加强课程教学过程考核,重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期末考试分数占比60%,以闭卷的方式进行作答。由于没有固定教材,为避免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仅在期末考试时突击,要求教师不能拷贝课件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5.教学评价管理。学生评教是我国高校近年来采取的一种评价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主要是从受教育者、消费者角度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打分,根据分数的高低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或受学生欢迎或喜爱的程度。但很多高校却忽视了一点,这种评教方式是存在假定前提的,其假定前提就是每个学生都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都希望从老师的教学中获得进步,然而,这个假定前提并不一定成立。对于那些想轻松获得大学文凭,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自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为这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那些平时要求不严、考核要求不高的教师。因此,仅通过学生评教并不太合理。很多高校对此进行了改革,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让那些授课经验比较丰富的教授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教授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给教师打分,然后综合教师的分数,判定教师的授课水平,但学生评教所占比例一直是个难题,很难改变对教师的评教结果。
教学评价对于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也是一个难题,综合目前高校教学评教存在的困惑,五邑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三个方面,学生评教包括所有学生评教和助教评教两个方面,教学督导评教由学校专家进行评判,除此之外通识教育学院组成听课小姐,随机多次对教师进行听课,最终加权平均得出授课教师的评教分数。
三、通识教育改革的建议与反思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识教育应该如何实施才能达到理想目标是未来改革的重点方向。结合我国大量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成果和高校实践案例,我国通识教育的现实出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通识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涉及的内容、范围、课程、管理等比较复杂,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某个环节的改革,它涉及全局、影响也比较深远。因此,高校管理层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通识教育,要理解通识教育的本质作用,协调各个部门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在具体做法上,建议高校成立一个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机构,可以由学校高层领导牵头,引起全校各部门的重视,由通识教育机构负责人根据学校的总体部署完成通识教育一系列改革。
(二)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定位要清楚
通识教育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识教育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公共基础课部分可以视为通识课程,但与真正的通识教育又存在很大差异,高校的通识教育首先定位要清楚,思想要重视,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在通识教育思想上要高度一致,根据对通识教育的定位调整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价值引领兼知识传授的双重功能。
(三)加快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的改革离不开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师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识教育的高水平实施,离不开高水平的传授者。通识教育要求教师既具有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将思政渗透融入课程中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决杜绝传统“填鸭式”、不注重学生思维方式训练的教学方法。因此,高校在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给予通识教育教师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从源头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当然,也可以积极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作为通识教育的全职或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
好的管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五邑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为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众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在教师招聘方面,由于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知识面比较宽,在招聘过程中需要有多个专业背景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比较难招;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权衡全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占比,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从目前情况来看,五邑大学公共选修16个学分中,通识教育仅占8个学分,另外的8个学分依然由各个学院自己管理,由于在管理方式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迷惑;在教学管理方面,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很难掌握每一位同学的接受程度,尽管创设了助教制度,但在管理方面依然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评价方面,教与学是矛盾共同体,教师的严格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但学生评教总是重头戏,尽管有督导参与,但督导随机性的一次听课能否反映教师的真正授课水平,有待考证;在学生考核方面,舆论呼吁,高校应该加强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和过程质量监控,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很难操作。这些都是通识教育需完善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