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治疗耳眩晕善用大黄的认识

2020-12-28何伟宋若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新安前庭

何伟,宋若会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0 引言

眩晕是现代临床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发病率较高,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前庭性和非前庭性两类眩晕[1]。眩晕是一类主要以头部广泛的不适感为主诉,眩即是以目眩为主的表现形式,为眼前昏花为主;晕即通常所说的头晕,是主要以头部出现运转感为主诉。两者常单独出现,也可眩晕同时并见。耳眩晕通常指的是耳窍病变导致的以头部出现的眩晕,主要变现出如晕车、晕船,甚至出现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2]。西医学中所说的耳眩晕,主要是以耳部疾病为主的,耳石症,梅尼埃病,药物耳毒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病变,膜迷路病变等均可归宿于祖国医学中的耳眩晕范畴[3]。

1 新安医学对耳眩晕的认识

1.1 耳眩晕的病名内涵与中医分型

新安医学中耳眩晕又称为眩、眩运、眩冒、头眩、脑转、风眩、头晕、昏晕等。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数次提及眩晕,如《灵枢·卫气》谓“上虚则眩”;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第一次命名为眩晕,并定义眩晕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直至第4版《中医耳鼻喉科学》首次提出“耳眩晕”病名[4]。

中医的耳眩晕有实证、虚证之分。本病在发作期多为实证,如风邪外袭、痰浊中阻、肝阳上扰等,也可见虚中挟实,如寒水上泛等;分别给予疏散风邪、清利头目,健脾祛湿、熄风涤痰,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温肾散寒利水等治法。在缓解期多为虚证,如髓海不足、气血不足等,分别治以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补益气血、健脾安神等。

1.2 徐春甫首用大黄治耳眩晕

新安医家徐春甫首次提出“下法”治眩晕之“简便效方”。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53·眩晕》载:“治头目眩晕,大黄、荆芥穗、防风各等分,水煎煮,以利为度”,其中“利”也就是通利大便,让患者出现腹泻,即中医治疗中的“下法”,泻下的“度”,即是以大黄作为君药,使之轻微腹泻,以这个药量、服用频次以及药效为指导标准。以大黄作为君药,以利为度的通下治法,上下同治,塞因通之,使大黄的应用更加广泛,也是对眩晕治疗的创新和大黄运用的创新。

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之一,其作为药物首次见于公元前 270年,其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大多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性味苦寒,主要归胃、脾、大肠经,具有泻热通下、攻积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5]。大黄泻下力强,古人提到欲攻下宜生用,入汤剂需后入,煎煮过久泻下力大减。而熟大黄泻下力减缓,酒大黄泻下力较弱,主要用于上焦血分热毒。大黄炭凉血止血功效,主要用于血热出血证。

徐春甫用大黄为君药治疗耳眩晕,主要取其泻下之功效,泻下以微泻为主,泻下而不伤正,活血而不伤血,避其迅猛之泻下之功,取其缓下以用之,宜选用炙大黄。再配合荆芥、防风以辛温祛风,一寒一温,制约了大黄的苦寒之性;用药剂量和服用频度以产生轻度腹泻为标准。

2 新安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耳眩晕的比较

耳眩晕临床上以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常见。在治疗耳眩晕上,对新安医学用大黄为君药与现代医学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作用一致。

2.1 新安医学的利水剂与现代医学的泻下剂

梅尼埃病的组织病理变化为膜迷路积水,现代研究表明,主要由病毒性迷路炎、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迷路震荡等导致[6]。主要表现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内耳疾病。现代医学在对膜迷路积水主要用脱水法治疗,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膜迷路水肿等。新安医学运用大黄治疗眩晕取其泻下之功。两者原理类似。

2.2 新安医学的抗病毒与现代医学的清热解毒

前庭神经炎病因为病毒感染导致前庭神经元的炎性改变,导致眩晕[7]。梅尼埃病也与其有关。现代医学运可用抗病毒治疗。新安医学运用大黄治疗眩晕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对大黄的研究提示大黄具有抗病毒作用[8]。

2.3 新安医学的微循环障碍与现代医学的活血化瘀

耳蜗解剖结构特点导致微循环对耳蜗病变影响较大,因其只有一条血管,无侧枝循环,所以耳蜗血液供应受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影响较大。由各种原因导致血流变缓,或阻力增大导致的眩晕。现代医学主要是降低血粘稠度,增加血压流速,对眩晕的治疗有一定疗效。新安医学运用大黄治疗眩晕亦取其活血化瘀之功。现代医学对大黄的研究显示,大黄具有降低血粘稠度的作用[9]。

3 典型案例

患者,女,58岁,2019年6月25日初诊。主诉: 眩晕半年余,伴耳鸣耳闷。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眩晕,伴耳鸣耳闷,无听力下降,发作时如坐舟车,房屋旋转,症状严重时有恶心、呕吐。患者曾多次就诊外院治疗,未明确诊断,予以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好转,现眩晕时轻时重,耳闷耳鸣,无听力下降,时有心悸失眠,有胸痞胀满,口泛清水, 口苦舌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慢性疾病。查体:BP:136/80mmHg;颅脑CT示: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中医诊断:耳眩晕,痰浊中阻证。治法:通下止眩,熄风涤痰,健脾祛湿。方药:炙大黄8g,荆芥10g,防风10g,法半夏10g,党参10g,白术10g,天麻10g,泽泻20g,茯苓15g,钩藤15g,牛膝10g,赤芍10g,丹皮15g,甘草15g。一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服药14剂后,眩晕耳鸣见好转,稍有耳闷,睡眠欠佳,胸痞胀满及口泛清水症状消失。原方去茯苓,加茯神15g,继续服药14剂,自觉眩晕、耳鸣较前明显好转,诸证不显。巩固用药7剂,随访3个月,眩晕未见复发。

4 结语

耳眩晕是临床难治性疾病,其反复发作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目前耳昡晕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一部分患者通过治疗,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后期仍然有复发的可能,如果出现多次发作后,部分患者可留下耳聋可伴有耳鸣,但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新安名医徐春甫在治疗耳眩晕以大黄为君药,以利为度的“通下”方法治疗耳眩晕,上下同治,塞因通之,创新了耳眩晕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药治疗耳眩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选方用药具有特色,为现代医学耳眩晕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也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了新安医学。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新安前庭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新安滩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被忽视的“前庭觉”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