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乐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

2020-12-28王胜明刘瑞芝

文艺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歌辞汉乐府雅乐

王胜明 刘瑞芝

《有所思》本汉乐府古题,乃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第十二曲,其辞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①汉季之后,新作叠出,但因创作主体、创作目的、使用场合等发生较大变化,其曲调、题目、主题乃至歌辞文本体制等,都与原初形态相去甚远。本文拟从音乐曲调、文本体制和内容主题三个方面考察汉乐府《有所思》异代新生和蜕变的具体情状,以为乐府研究的拓展和细化探寻路径。

一、音乐曲调:从俗乐到雅乐

《有所思》先有曲调,后依需填入歌辞:“大约铙歌本来有声无辞,后来陆续补进歌辞,所以时代不一,内容庞杂。”②作为乐曲,《有所思》多以组曲形式传世。迄今所见,最早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部,《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字多讹误。一曰《朱鹭》,二曰《思悲翁》……十二曰《有所思》。”③后用为汉太乐《食举乐十三曲》之一部,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时再为吴、魏、梁《鼓吹曲十二曲》和晋《鼓吹曲二十二曲》等组曲之一部。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所思》从俗乐转化为雅乐。

汉代音乐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用于宗庙朝会等场合的雅乐,以太常所属太乐所掌先秦宗庙古雅乐和少府所属乐府所掌汉代自制新雅乐为代表。陈旸《乐书》云:“西汉高帝作乐二品,一曰昭容乐,二曰礼容乐。东汉章帝作乐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食举用之;二曰周颂雅乐,辟雍、飨射六宗社稷用之;三曰黄门鼓吹,宴乐群臣用之;四曰短箫铙歌,军旅用之。”④陈旸所谓“大予乐”“周颂雅乐”等为雅乐。另一类乃朝廷为观风察政而采集的各地歌谣和其他出现于非宗庙祭祀等场合的音乐,即俗乐,主要为少府所属乐府所掌,来源与类型有别于太乐等所掌雅乐。《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⑤同书《礼乐志》云:“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外有上林乐府,皆以郑声施于朝廷。”⑥汉代主要音乐机构的职能是:“太乐令、丞所职,雅乐也;乐府所职,郑、卫之乐也。”⑦《有所思》等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最初正是由乐府从各地采集而来的“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的俗乐,故王运熙云:“‘巫山高’‘有所思’‘上邪’三曲歌词,疑本是赵、代、秦、楚之讴一类,为短箫铙歌所借用者。”⑧

由《有所思》等组成的《鼓吹铙歌十八曲》在汉代为鼓吹乐,又名“短箫铙歌”,多用于军戎。《晋书·乐志》云:“汉时有《短箫铙歌》之乐,其曲有《朱鹭》……《有所思》《雉子班》……等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⑨其来源,有谓中土自有之乐者,如《宋书·乐志》:“鼓吹,盖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周官》曰:‘师有功则恺乐。’”⑩亦有谓起于胡乐者,如《乐府诗集·鼓吹曲辞》:“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刘瓛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⑪由“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判断,当非中土所有。“班壹雄朔野”事,见于《汉书·叙传》:“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⑫黄节所云“铙歌皆边地都鄙之谣,有音制,崎岖淫僻,止可度之鼓、吹、笛、笳,为马上之曲,不可被之琴、瑟、金、石,为殿廷之乐也”⑬,着眼的正是《有所思》等短箫铙歌的边地胡乐背景和其主要用于军戎的俗乐功能。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又云:“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⑭此说涉及两个问题。其一,鼓吹乐起源于“北狄诸国”,最初用为军乐;其二,鼓吹乐后来分为鼓吹与横吹两部,鼓吹用于朝会等,横吹用于军旅。《有所思》等鼓吹乐曲用于军戎,主要因其曲调特色,与后世所填歌词无关,鼓吹乐所用鼓、鼙、羌笛、胡笳等乐器声音宏壮深沉、慷慨激昂,极易鼓起军士刚毅果敢的战斗情绪:“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⑮“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⑯随着社会发展,当被改造后的俗乐《有所思》充作汉代朝廷食举乐时,意味着《有所思》开始了由俗变雅的历史进程,从而奠定其在汉末到魏晋南北朝被提升为宗庙雅乐的曲调基础,并在之后诸多王朝被用于宗庙祭祀等重要政治场合或仪式。关于《有所思》充食举乐,《宋书·乐志》云:“又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六曰《远期》,七曰《有所思》……”⑰郑樵《通志》亦云:“《有所思》亦曰《嗟佳人》,汉太乐食举十三曲,第七曰《有所思》,汉人亦以此乐侑食。”⑱两条材料中的“太乐食举”乐应为《乐书》所云“郊庙、上陵食举用之”的大予乐,属雅乐。当然,《有所思》从观风察政的俗乐到太乐雅乐,应经过了乐官的改造润饰,一方面是组曲构成部分的调整,如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仅取《鼓吹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远如期》两曲,且《远如期》改名《远期》;另一方面是歌辞的重新配置,如《汉书·礼乐志》载李延年为郊祀雅乐配置歌辞情形:“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⑲

汉末大乱,众乐沦缺,是《有所思》被改造为宗庙雅乐的历史契机。曹魏时期,曹操努力创制过宗庙雅乐,《三国志·魏书·杜夔传》云:“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⑳杜夔所创雅乐已佚,其“绍复先代古乐”当为沿用《有所思》等曲调,因为在此前后,孙权命韦昭作《吴鼓吹曲十二曲》,乃改易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而成,以《有所思》为《从历数》。《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从历数》者,言孙权从图箓之符,而建大号也。当汉《有所思》。”㉑曹丕代汉改元,命缪袭作《魏鼓吹曲十二曲》,亦改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而成。《晋书·乐志》云:“改《有所思》为《应帝期》,言文帝以圣德受命,应运期也。”㉒西晋时,武帝令傅玄作《晋鼓吹曲二十二曲》,改汉《有所思》为《惟庸蜀》。《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惟庸蜀》,言文皇帝既平万乘之蜀,封建万国,复五等之爵也。”㉓西晋后,历朝亦有创制本朝雅乐盛事,亦多沿用吴、曹改易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作法,如《有所思》一曲,梁改为《期运集》,后又改为《唯大梁》;北齐改为《嗣丕基》,北周又改为《拔江陵》。此类乐曲已从侑食转向宗庙祭祀,美先君盛德之形容,属宗庙雅乐,故马端临曰:“至于短箫铙歌,史虽以为军中之乐,多叙战阵之事,然以其名义考之,若《上之回》,则巡幸之事也;若《上陵》,祭祀之事也……魏晋以来,仿汉短箫铙歌为之,而易其名,于是专叙其创业以来伐叛讨乱肇造区宇之事,则纯乎《雅》《颂》之体,是魏晋以来之短箫铙歌,即古之《雅》《颂》矣。”㉔萧涤非也认为:“铙歌之声价,自明帝列为四品之一,始渐抬高,故魏晋以下遂全变为雅颂诗。”㉕在特定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的不同需求,《有所思》发展出新的样貌,尽管仍采用汉乐府曲调,但已全无古意,正如沈约所言:“今鼓吹铙歌,虽有章曲,乐人传习,口相师祖,所务者声,不先训以义。今乐府铙歌,校汉、魏旧曲,曲名时同,文字永异,寻文求义,无一可了。”㉖

二、文本体制:由杂言到律诗

在《有所思》曲调由俗到雅的转变过程中,其歌辞也经历了由民间走向宫廷再回归民间的蜕变,其文本体制则逐渐由杂言向齐言发展而最终律化。

与文本体制演变密切相关的首先是题目的演化。汉代文学传统与先秦相近,一如《三百篇》和乐,有曲调无诗题,早期汉乐府歌辞也无题目,今人所见乐府古辞题目大都是为了便于记诵或记录等取首句关键词而成的标识,汉乐府古辞《有所思》之题即为此类,汉末及魏晋南北朝数次为《有所思》重新填写的宗庙雅乐歌辞亦属此类,如韦昭《从历数》、缪袭《应帝期》、傅玄《惟庸蜀》以及沈约《期运集》《唯大梁》和北齐《嗣丕基》、北周《拔江陵》等。

西晋开始的民间文人创作,使《有所思》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歌辞文本与音乐曲调脱离,歌辞创作不再受曲调限制;二是歌辞创作不再专为宗庙祭祀等政治活动服务,而是创作者情思的个性化抒写。《有所思》因此得以新生,其艺术形式、内容主题诸方面均有极大拓展与丰富。

从诗题来看,尽管以首句关键词为题的传统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依然延续,如何承天《有所思篇》开篇云:“有所思,思昔人,曾闵二子善养亲。”㉗王融《有所思》开篇云:“如何有所思,而无相见时。”戴良《有所思》开篇云:“我思美人。”㉘高启《有所思》开篇云:“有所思,今安在。”㉙但更多改易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诗题与诗中点题关键词关系的改变、诗题自身的拓展与改易两个方面。诗题与诗中点题关键词关系的改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点题关键词由首句转到其他位置,有的出现在第二句,如周瑛《有所思》:“目断天涯路,春深有所思。”㉚有的出现在尾联或尾句,在尾联者如杨炯《有所思》:“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㉛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居尾句者如刘绘《有所思》:“宁知有所思。”沈周《有所思》:“因之有所思。”㉜另一种虽题为《有所思》,但诗中已无诸如“有所思”“所思”“思×”之类点题关键词,如谢朓(佳期期未归)㉝、萧统(公子远于隔)、韦应物(借问堤上柳)、孟郊(桔槔烽火昼不灭)、李新(洞庭始波秋风起)、周巽(长门春寂寂)、朱希晦(虚闻将帅拥彤戈)等,此种类型更典型,数量更多。

对诗题的拓展与改易,实际上是《有所思》题材内容不断丰富与开拓的外在表现。随着社会发展与诗歌自身的演变,《有所思》诗题呈现出新旧并存且不断变化的趋势。最早对《有所思》诗题进行拓展的民间文人创作是陆机《君子有所思行》,此题应是综合汉乐府旧题《有所思》和《君子行》体制特点创制的《有所思》新体。陆机的拓展传达出《有所思》发展的新信息:内容方面,抒情主人公由女子而为士人,主题由女子爱情受挫而为士人铺陈写景及感叹人生等,并与现实政治发生联系,所思对象由思人转向思事;形式方面,由乐府杂言体转向齐言歌行体。此体面世后,历代新作纷呈,如南朝鲍照、谢灵运、沈约,唐人李白、贯休,明人刘基、高启、石珤、何景明、皇甫涍、沈炼、于慎行及清人施闰章、陈廷敬和玄烨等均有同题之作。

陆机之后,对《有所思》诗题的改易主要集中于在诗题中嵌入记录创作方式或场合等信息的语词,表现出异于《有所思》母体及最初变体《君子有所思行》的新面貌,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一为模拟前人之作,或嵌入“拟”“代”之类,如鲍照《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贯休《拟君子有所思二首》、石珤《拟君子有所思》等;或在原题前加“古”字,如张宪《古有所思行》、陈献章《古有所思》等。其二是在竞技性赋咏乐府旧题创作中,嵌入“赋得”“联句”之类,如徐铉和皇甫汸《赋得有所思》、孟郊《有所思联句》等。其三为创作组诗而题以总括性诗题“×思”,如林俊《四思忆韩宫保》,尽管此类题中已无“有所思”之语,但每首开篇仍以“有所思”照应诗题。其四为在“有所思”前后嵌入作诗时间、缘由等限定词,表时间者如曹勋《春日有所思》、玄烨《春日有所思二首》等;表缘由者如林俊《见有所思口占寄杨月湖》等,但此类创作中“有所思”含义较为含糊,有些可能和乐府《有所思》已无密切关系,而仅是诗人情思巧合“有所思”而已。

再从诗歌体制看,《有所思》歌辞最初为杂言,《乐府诗集》所录汉乐府古辞凡十七句,九句句五字,三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两句句七字。汉季以后,韦昭、缪袭等改易汉《鼓吹铙歌十二曲》创制本朝宗庙雅乐,依曲填词,颂美先君武功盛德,体制亦为杂言,但大致由繁而简、由长短错落而渐趋规整。其中,缪袭《应帝期》、韦昭《从历数》和傅玄《惟庸蜀》,体制相近,皆以五言为主:《应帝期》凡二十六句,一句三字,二句句四字,二十二句句五字,一句六字,计一百二十七字;《从历数》凡二十六句,一句三字,三句句四字,二十一句句五字,一句六字,计一百二十六字。从南朝开始,雅乐歌辞渐趋简约,字、句数减少,体制更趋规整,如沈约《期运集》凡十句,一句三字,九句句五字,计四十八字。何承天私作《宋鼓吹铙歌》之《有所思篇》最奇特,全篇凡二十八句,以三言为主,二十一句句三字,七句句四字,仅九十一字。此种体制在《有所思》创作中独一无二,“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云”㉞。但不管是五言为主、二十六句的《应帝期》《从历数》《惟庸蜀》,十句的《期运集》,还是三言为主、二十八句的《有所思篇》,其逐步规整化的演进,为《有所思》律化奠定了基础。

《有所思》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始于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由此开启了双线发展的新时代:一线延续初始杂言体,重在思人;另一线为齐言歌行体,重在思事。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这两条路线在两个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典型。

第一阶段从西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开始,到隋代卢思道《有所思》(长门与长信)结束。这期间,民间创作的《有所思》和《君子有所思行》皆五字齐言。两大类型中,模仿陆机《君子有所思行》的谢灵运(总驾越钟陆)、鲍照(西上登雀台)、沈约(晨策终南首)等均为五字齐言,且除沈约之作为十四句外,其他皆二十句。需要强调的是,此前官方雅乐系统中的《有所思》歌辞皆为杂言,但在此时的民间文人创作中,已皆五字齐言,只是篇幅规模不一。其中,八句十四首,即刘绘(别离安可再)、王融(如何有所思)、萧衍(谁言生离久)、萧纲(昔未离长信)、王筠(丹墀生细草)、庾肩吾(佳期竟不归)、沈约(西征登陇首)、陈叔宝(荡子好兰期)(杳杳与人期)(佳人在北燕)、顾野王(贱妾有所思)、张正见(深闺久离别)、陆系(别念限城)和裴让之(梦中虽暂见)。此类作品的韵律和对仗等,多已近典型五律。十句四首,即萧统(公子远于隔)、王僧孺(夜风吹熠耀)、费昶(上林鸟欲栖)、卢思道(长门与长信)。五绝二首,即谢朓(佳期期未归)、吴均(薄暮有所思)。

第二阶段大致从元代开始,清代结束,明代为重点。这期间的作品,呈杂言、齐言并行局面。整体来看,题《君子有所思(行)》者,篇幅规模略近第一阶段,以十八句为主体,最长者为刘基(晨上龙首山),二十六句;最短者为玄烨《君子有所思行》组诗,每首六句。但体制变化较大,十六首《君子有所思(行)》中,齐言九首,皆五言,即明人刘基(晨上龙首山)、高启(骋望京辅地)、石珤(朝登黄金门)、皇甫涍(崇墉升朝日)、沈炼(匡坐百日晏)、胡直(黄茂信嘉谷)、于慎行(登彼西山道),清人施闰章(端坐郁愁思)、陈廷敬(生民皇古前)。杂言七首,五言为主者六首,即清人玄烨《君子有所思行》组诗;七言为主者一首,即明人何景明《君子有所思》。

题《有所思》者,变化更大。首先是杂言与齐言数量各半,其次是齐言诗体制多样。具体而言,题《有所思》者三十八首:齐言二十三首,杂言十五首。齐言诗中,五言十二首,即五律五首:元人余阙(春风起寒色),明人周瑛(目断天涯路)、皇甫汸(春风吹绣户)、皇甫涍(惠风扇芳气)、康海(繄自辞京邑);五绝二首,即明人皇甫汸(魂去何须梦)(锦席承君宴);五古五首:元人周巽(长门春寂寂),明人沈周(人生何以悲)、邵宝(兰荣一何晩)、罗洪先(伯牙一去世),清人玄烨(置酒高堂上)。七言十一首,即七律一首:明人朱希晦(虚闻将帅拥彤戈);七绝四首:明人虞堪(美人不来眇何许)、陈献章(采采红芳日欲斜)、杨爵(当年各为主恩深)(年年燕塞动悲风);七古六首:明人石珤(双星荧荧隔秋水)(东风二月扬新沙)、林俊《四思忆韩宫保》(四首)。

杂言诗中,五言为主者八首:明人张宁(有所思,江之浔)、周瑛(有美人兮天之北)、朱诚泳(有所思,乃在天之涯海之角)、李攀龙(有所思,乃在燕山隅)、王世贞(有所思,乃在大海之北)、宗臣(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胡应麟(有所思,思美人)、徐熥(徙倚向花丛);七言为主者七首:元人张宪(我思古之人兮不可从)、戴良(我思美人),明人高启(有所思,今安在)、胡奎(脉脉有所思)、王洪(有所思,思美人)、黄佐(有所思,思我母慈)、于慎行(有所思,乃在萧关道)。

相较第一阶段,此时的《有所思》创作行走的是一条蜕变之路。第一,西晋以来皆为齐言的《君子有所思(行)》开始出现杂言,如何景明《君子有所思》十八句,一字起十字止,一至十二字句皆备,俨然早期杂言《有所思》歌辞。玄烨《君子有所思行》六首,每首六句,第五句四字,其他为五字,已打破陆机以来《君子有所思行》皆五字齐言的传统。第二,《有所思》体制开始回归汉乐府古辞传统,杂言诗大量出现。前述三十八首《有所思》中,杂言有十五首,且首句多为类似汉乐府古辞的“有所思+对象/地域”范式。《有所思》杂言体制在汉乐府旧辞及汉末、魏晋南北朝雅乐歌辞中为标准范式,但不见于民间文人诗,其在元明时期集中出现,应是受当时复古思潮影响所致。第三,七字与五字齐言各占《有所思》创作半壁江山。此时二十三首齐言诗中五言十二首、七言十一首,与第一阶段《有所思》皆为五字齐言诗的传统迥异。第四,出现数量不少的楚辞体,如张宪(我思古之人兮不可从)、戴良(我思美人)、胡奎(脉脉有所思)、周瑛(有美人兮天之北)、林俊《四思忆韩宫保》等,或使用“兮”字句,或化用楚辞诗句和意象,骚体意味浓郁,为第一阶段未见的独特现象。第五,出现组诗,如林俊《四思忆韩宫保》四首、玄烨《君子有所思行》六首和杨爵《有所思》二首都是同一诗题、同一体式、内容互相联系的组诗。

三、内容主题:由爱情走向多元

汉乐府古辞《有所思》表现的是女子爱情受挫主题,情感模式属于希望给予并获得回报型:因为挚爱,故赠予最爱“双珠玳瑁簪”,感觉尚不足,遂“用玉绍缭之”。女子厚遗男子目的明确,希望对方真情回报。在获悉男子“有他心”后,至爱顿化为至恨:“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诗中女子刚强果决、勇于取舍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有所思》的爱情受挫主题,对其后文人拟作的题材和内容走向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由此衍生出诸多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独特的《有所思》情感意象群。但从整个《有所思》创作的历程看,一如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出现后《有所思》体制发展那样,历代《有所思》作品主题和内容也呈现出明显的双线并进模式。

一条路线沿袭汉乐府古辞精神,不涉政治,无关兴亡,以抒写个人情思特别是闺怨、离思为主。闺怨是南北朝时期《有所思》作品最为集中的题材,多男子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㉟。重在女子思念男子的情态描摹,辅以精细的景物描写,但诗中女子个性逐渐被削弱,不再勇敢、果决,这是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逐渐被物化的集中反映。如费昶《有所思》,面对男子的不归,女子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揣测和思索:“帘动意君来,雷声似车度。北方佳丽子,窈窕能回顾。夫君自迷惑,非为妾心妒。”以倦鸟归巢的暮色为背景,写女子对男子的漫长等待,有“帘动意君来”的惊喜,也有“雷声似车度”的失望。女子心思缜密、性格内敛,与乐府古辞中女主人公坦率、直白的个性形成鲜明对照,脱离了民歌气息,带有浓厚的文人化色彩,风格从古朴趋向华丽,情感表达方式从率直趋向蕴藉,语言也从简单趋向繁缛。陆系《有所思》则描绘了另一种风情:“别念限城,还思楼上人。泪想离前落,愁闻别后新。月来疑舞扇,花度忆歌尘。只看今夜里,那似隔河津。”情人喜新厌旧、见异思迁,女子满面愁容、以泪洗面,在两性交往中女性丧失了主导权,只有被动接受男性赐予的命运。忆及往日花前月下,遥不可及,强烈的对比令她怅然若失。语言含蓄,文辞华靡。

与闺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离思,这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流行的《有所思》主题。当时,士林分化,儒学衰落,传统伦理观念嬗变,《有所思》拟作抛弃了乐府古辞的崇质传统,虽仍描写世俗男女情爱,但辞采华茂、风格华靡,从而打破了男子作闺音的性别代拟局面,开始了男子从自身角度大胆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王融《有所思》首开言离思之风:“如何有所思,而无相见时。宿昔梦颜色,阶庭寻履綦。”表达了对久别情人的想念。刘绘《有所思》也写同样主题:“别离安可在……共衔满堂酌,独敛向隅眉。中心乱如雪,宁知有所思。”从男性角度抒写与情人离别后寻而不可得的焦虑、借酒浇愁的难耐与煎熬。李贺《有所思》把离思主题推向极致,诗以回忆昔日离思发端,进而抒写当前离别:“去年陌上歌杂曲,今日君书远游蜀……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以女性口吻,通过时空交错,将去年与今日对比,表达女子对今日别离的担忧。诗以大量文辞渲染别后的思念和望君早归的期盼,意蕴悠长,哀怨凄切,乃“极哀艳之离曲”㊱。

何承天的《有所思篇》将离思由传统男女之情的抒写转为孝亲意绪的感发,开拓了离思抒写的新领域:“有所思,思昔人……慈颜绝,见无因。长怀永思,托丘坟。”此诗“言生罹荼苦,哀慈亲之不得见也”㊲。何承天五岁丧父,赖母抚养成人,有感而发,情动于衷。但此诗“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㊳。刘宋之后,《有所思》孝亲主题依然延续,历代间有所作,黄佐之作堪为代表,其《有所思》抒写游子思母孝亲的眷眷之意,读之令人唏嘘:“有所思,思我母慈……东方明星光动地,照我驱驰走千里。”㊴儿行千里,时时牵挂慈母,但身不由己,只有祝福母亲长寿安康。

游仙也是《有所思》拟作开拓的新领域,集中出现于明代复古思潮兴盛之时,构思多模拟汉乐府古辞和南北朝文人拟作。李白首开《有所思》游仙题材先河,但其诗思实出汉乐府古辞,唯将所思对象由男子改易为仙人,背景由“大海南”改为“蓬壶”,由此展开追慕仙人的曲折历程:“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明人罗玘《泛舟……有所思也拟是曲以送之》,冥想友人乘舟穿行于惊涛骇浪中的情形,间有神异场景,如“万斛等一叶,于何恃根盘”“鲸吞杂鼍作,怳歘参神奸”㊵诸语,言辞夸张、想象奇特,惜仙境连贯性较差。相对而言,宗臣和胡应麟的《有所思》更为典型。宗诗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山中有真人,颜色如渥丹。青霞为君衣,紫霞为君餐。”㊶胡诗云:“有所思,思美人……巨鳌牵不动,但见一双鲤鱼。”㊷开篇或借用古辞原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或化用其意,然后在“大海南”背景下以赋咏乐府旧题方式冥想游仙经历,拉开游仙、咏仙帷幕。叙事从思人切入,显然承自六朝文人拟作。二诗所绘仙境较少创新,多出《庄子》及唐宋诗文。文本多处借用或化用《诗经》和汉魏古诗原句,如宗臣“我欲往从之,道路阻且难”出自《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又有《诗经·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㊸之意。胡应麟“但见一双鲤鱼,遥堕青云端。呼童剖此鲤,中有美人尺素翰。前有长相思,后有劝加餐”等语,出自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另一条路线则有更多政治烙印,诗人往往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抒写情感,将忧患意识寄寓其中。这发端于汉末以来孙吴、曹魏等以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创制本朝雅乐的尝试,在所创各代雅乐中,由汉乐府《有所思》改易而来的《从历数》《应帝期》《惟庸蜀》《期运集》《嗣丕基》《拔江陵》诸曲歌辞皆“并述功德受命以相代,大抵多言战阵之事”,“备叙功业”㊹,内容自然为当时政治生活的缩影。受其影响,陆机《君子有所思行》首开寄寓忧患意识之先河,告诫世人不要沉迷于人间声色:“命驾登北山,延伫望城郭……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人生诚行迈,容华随年落……无以肉食资,取笑葵与霍。”此诗承绪《诗经》登高望远母题,通过古今对比,表达豪华不常在、物是人已非的感慨,寄寓着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担忧。此类作品美颂对象多为京都大邑,手法模范汉大赋,往往在竭力描绘城市和庄园繁华美丽后幡然醒悟,感叹荣华短暂,告诫世人要耐得住寂寞,远祸全身,“其旨言雕室丽色,不足为久欢,宴安酖毒,满盈所宜敬忌”㊺。沈约《君子有所思行》即是如此:“晨策终南首,顾望咸阳川。戚里溯层阙,甲馆负崇轩……寂寥茂陵宅,照耀未央蝉。”开篇铺述咸阳宫室之豪华、雕饰之精美及管弦之热闹,而后以茂陵和未央宫的萧条、冷落作为对照,展现繁华易逝的残酷,充满历史沧桑感。

贯休《拟君子有所思二首》则直接以咏史方式,表达政治理想,其一云:“我爱正考甫,思贤作商颂。我爱扬子云,理乱皆如凤。”其二云:“安得龙猛笔,点石为黄金。散问酷吏家,使无贪残心。”与唐前同类作品告诫世人勿贪眼前享乐的忧患意识不同,唐代拟作更多展示对古人的追慕,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怀古柔肠。

唐代之后,以《君子有所思(行)》婉言忧患或关注国事,基本成为传统。宋代李龏《君子有所思》通过登姑苏台远眺回顾昔日繁华,并点评已逝史事,最后得出“树大风先摧”的结论㊻,发人深省。明人高启《君子有所思行》以“骋望京辅地,金城千里余”极言京城建筑的壮美和贵族生活的奢华,然后感发道:“玄运有恒旋,盛时无久居。勿嗤城南巷,寂寞扬雄庐。”㊼劝谏之意明显。皇甫涍《君子有所思行》在漫笔铺陈“皇都”“华阙”的“崔巍”和“振缨建礼闼,结绶承明庐”的宏大功业后,生发“缱绻生毛羽,俯仰间荣枯”㊽的感叹。于慎行《君子有所思行》在“登彼西山道,还顾重城阙”过程中极力描绘皇家和名门的建筑华丽、仪式隆盛、军容雄壮和歌舞艳丽,将之与民间困苦对比,映照出“四郊既多垒,九土灾孔烈”的悲惨现实,批评执政者尸位素餐:“肉食何委蛇,忧时在岩穴。”㊾当然,也有篇章省略了对皇都建筑和权贵生活的美颂,而直接切入现实批判或在怀古中感发对政事的看法,如何景明《君子有所思》直言:“猗,君子有所思,居高无民,不如守卑,衣锦负薪入市见。”通过生不逢时、惨遭陷害的事例,得出“宁为地上特生之野草,不能为茂树负岩墙而居”的结论。石珤、沈炼、胡直、施闰章、陈廷敬诸人《君子有所思(行)》也大致如此。

有些《有所思》拟作,则在边塞或战争背景中描写闺怨和思乡之情。此种作品出现较早,沈约《有所思》首开先河:“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抒情主人公出塞戍边,在即将登上陇山之时,春景激发了他的乡思。首二句写登高望远,中四句写景,并以景色牵出乡思,尾二句寄书传思,语言明净晓畅,情感真切自然。以《有所思》写边塞之思,既是此题内容演变的必然结果,更与沈约特殊的身世背景有关。沈约祖父沈林子为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诛。沈约孤贫,笃志好学,历仕宋、齐、梁三朝,朝代更替,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独特的生活经历使他更易运用边塞题材表达内心感受。沈约之后,以《有所思》写边塞离思者渐多,如顾野王《有所思》:“贱妾有所思,良人久征戍……还闻《雉子斑》,非复长征赋。”张正见《有所思》:“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相思日日度,泪脸年年流。”诗中所抒本为最为常见的闺怨,但置于边塞背景中,遂与国事相联,从而将司空见惯的男女之情升华为戍边卫国的家国之情。

结 语

《有所思》本为汉乐府古题,但汉季之后,其音乐曲调、文本体制和内容主题等均已发生巨大变化,与原初形态相去甚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承载了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信息。首先,《有所思》曲调的来源和特色,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定军礼》所云“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与《汉书·叙传》所言“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等叙述,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充庙堂雅乐的《有所思》等最初来源于“北狄诸国”的民间俗乐,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来源。其次,《有所思》歌辞文本体制的变化,亦是音乐与文学关系的生动阐释。在晋代民间文人《有所思》拟作开始之前的汉乐府古辞及官方雅乐歌辞等,本质上属于乐曲《有所思》的附庸,尤其是官方雅乐歌辞,内容与体制等皆受曲调限制,以歌功颂德为主,主题和形式僵化少变。民间文人《有所思》的徒诗创作,不再考虑合乐问题,故在内容、体制等方面均获得极大自由而开辟了多向度的发展之路。最后,以《有所思》等为代表的鼓吹曲由民间俗乐而登大雅之堂,以及其歌辞主题由写爱情受挫到颂美列祖先王功德再到最后走向多元化,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演变中民间与官方的交流、互动。一言以蔽之,汉乐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像一条贯穿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史的线索,藉此可以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与分离、音乐与文学创作中雅俗的双向互动、诗歌创作中创新与复古的循环往复等重要论题,获得更为切实的认识。

①③⑪⑭㉑㉓㉞㊲㊳㊹㊺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30页,第225页,第223页,第309页,第273页,第279页,第287页,第290页,第287页,第224页,第893—894页。

② 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④ 陈旸:《乐书》卷一七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⑥⑫⑲ 《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第1045、1071页,第4197—4198页,第1045页。

⑦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卷八,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1422页。

⑧ 王运熙:《汉代鼓吹曲考》,《复旦学报》1957年第1期。

⑨㉒ 《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1页,第701页。

⑩⑰㉖ 《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8页,第538—539页,第204页。

⑬ 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序》,《汉魏乐府风笺》,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页。

⑮ 庄述祖:《汉短箫铙歌曲句解》,清道光十四年(1834)武进庄氏刻珍艺宧遗书本。

⑯ 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41页。

⑱ 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6页。

⑳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06页。

㉔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47页。

㉕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㉗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8页。本文所引汉、魏、晋、南北朝诗皆据此本。

㉘ 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一五,《四部丛刊》本。

㉙㊼ 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卷二,《四部丛刊》本。

㉚ 周瑛:《翠渠摘稿》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㉛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2页。本文所引唐诗皆据此本。

㉜ 沈周:《石田诗选》卷一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㉝ 为避繁琐,下文连续列举以《有所思》等为题的诗作时皆举其首句。

㉟ 田同之:《西圃词说》,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49页。

㊱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㊴ 黄佐:《泰泉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㊵ 罗玘:《圭峰集》卷二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㊶ 宗臣:《宗子相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㊷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㊸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第372页。

㊻ 陈起:《江湖后集》卷二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㊽ 皇甫涍:《皇甫少玄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㊾ 于慎行:《榖城山馆诗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歌辞汉乐府雅乐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育文化熏陶
从音乐民歌看雅俗文化的融合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敦煌歌辞写本整理与研究”简介
孙 健 作品欣赏
展现乐府歌辞的壮丽篇章*
——《乐府歌辞述论》评析
敦煌歌辞与乐府歌辞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