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会阴3D超声对经阴道分娩孕妇产后盆膈裂孔变化及盆底异常诊断符合率的影响
2020-12-28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463800刘朵
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463800)刘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我院121例经阴道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以核磁共振检查、临床表现、预后观察等结果为“金标准”,均行经会阴3D超声、二维超声检查,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6.53±2.15)岁;体质量58~79kg,平均体质量(68.25±4.59)kg。纳入标准:均经阴道分娩;初次分娩;单胎妊娠。排除标准:既往盆腔、盆底手术史;妇科肿瘤者;伴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泌尿系统感染者;分娩过程中采用器械助产者。
1.2 方法
1.2.1 二维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 VOLUSON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嘱产妇检查前排空膀胱,协助产妇平卧于检查床,取仰卧截石位,充分暴露会阴,消毒超声检查探头,涂抹耦合剂,外套避孕套,将探头置于会阴部,行正中矢状面切面扫描,探头保持中轴水平,对子宫、附件等进行检查,于产妇静息期对骨盆器官位置、形态进行动态观察。
1.2.2 3D超声检查 嘱产妇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100~200ml),排空直肠,协助产妇平卧于检查床,取仰卧截石位,采用美国GE LOGIQ-4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设置为3.5MHz,于产妇耻骨联合下缘放置3D容积探头,适度加压探头,进行正中矢状切面检查,于产妇静息期转换三维容积取样模式,测量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与面积,冻存图像,处理数据。
1.3 观察指标 二维超声检查、3D超声检查对盆底异常诊断符合率比较;于产妇产后7d、产后2个月行3D超声检查,比较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经核磁共振检查、临床表现、预后观察显示121例产妇,发生盆底异常40例,其中阴道前壁膨出9例、直肠膨出21例、阴道后壁膨出8例、子宫颈移位2例;经二维超声检查显示发生盆底异常产妇31例,其中阴道前壁膨出8例、直肠膨出15例、阴道后壁膨出7例、子宫颈移位1例;3D超声检查显示发生盆底异常产妇38例,其中阴道前壁膨出8例、直肠膨出20例、阴道后壁膨出8例、子宫颈移位2例。3D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95.00%(38/40)高于二维超声检查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盆膈裂孔变化情况 静息状态下产后7d盆膈裂孔面积(17.25±2.55)cm2、左右径(4.59±0.41)cm、前后径(5.69±0.57)cm大于产后2个月盆膈裂孔面积(15.10±2.28)cm2、左右径(3.89±0.44)cm、前后径(5.08±0.4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过程中子宫对盆底逐渐加压可导致盆底肌松弛,加之胎儿娩出可导致盆底组织机械性变形,最终引起盆底肌功能暂时或持久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3D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二维超声检查(P<0.05),提示经会阴3D超声检查对经阴道分娩孕妇产后盆底异常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超声检查对人体软组织、盆底组织结构及盆腔具有良好辨别能力,通过会阴3D超声采集多切面数据,可清晰显示盆膈裂孔组织等情况,有助于查明膨出器官,进而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1]。由本研究结果可知,静息状态下产后7d盆膈裂孔面积、左右径、前后径大于产后2个月(P<0.05),原因在于经阴道分娩孕妇因胎儿经盆膈裂孔娩出,造成盆底肌肉拉伸、扩张,产后一段时间可逐渐恢复正常,产后盆膈裂孔恢复良好者,表明其盆底组织修复功能较强,产后盆膈裂孔恢复较差者,应加强预后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2]。
综上所述,经会阴3D超声检查可良好显示产妇盆膈裂孔情况,判断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