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疑似白鸭呼肠孤病毒病的临床诊治
2020-12-28莫志莲
莫志莲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广西钦州 535000)
1 概述
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类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鸭、鹅、火鸡、鸡、鹦鹉等大多数禽类都可以感染本病,本病可横向传播也可经卵纵向传播。该病发病急,传染性、致死性都较强。
鸭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病,5日龄到30日龄的雏鸭最易感,为集中发病期,鸭越小病症越重;没有特别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夏之交比较严重,温差大的育雏室、应激大时易诱发此病。严重的可呈现20~80%的发病率和25~90%的病死率。
白鸭,学名樱桃谷鸭,在广西南部养殖较多,一般45~60d可出栏,出栏体重常在3~3.5kg之间,主要为本地自产自销,用于制作烧鸭/烤鸭。因其产肉率高,饲养周期短,管理方便,时间成本低,资金回流快而受养殖户欢迎。
呼肠孤病毒病侵袭樱桃谷鸭以脾脏坏死为主要解剖病变特征,并由此得名“鸭脾坏死症”,突然发病是本病的特点。鉴于本地区近期呼肠孤病毒感染樱桃谷鸭的病例较多,在诊治时重点考虑。
已有的研究表明,呼肠孤病毒感染可引起雏鸭免疫抑制。近年来,临床上部分中药多糖被用于免疫抑制畜禽的免疫调节,虽然尚未清楚中药多糖对此类病毒病引起的畜禽免疫抑制的调节机制,但效果良好,故在本病例诊治中参考此思路。
2 病例情况报告
广西钦州市青塘镇一养殖户一号养殖场地本批次(5月初)养有商品代樱桃谷鸭5000羽,3日龄做肝炎免疫接种,养至12日龄时突然发病,自早上起鸭群食欲变差,并开始出现死亡病例,至当天下午已死亡32羽,症状一致。
病鸭体温升高不明显,脚软无法行走,大多蹲伏,精神极差,头甩向一侧,脚上鳞片干燥无光泽,羽毛无光泽且蓬乱,腹泻明显,排白色或绿色稀便,泄殖孔附近较脏,个别病鸭爪上有少许浸润式出血。
剖检发现鸭的肝脏肿大发黑或变褐色,伴有白色针尖样细小的坏死点;脾脏肿大坏死,有烂斑样的白色坏死点,广泛分布于整个脾脏;肾脏也可见白色坏死点,个别病鸭心包积液较多。
因无法分离确定病原,参照白鸭感染呼肠孤病毒病肝脏、脾脏肿大、出血、表面有白色坏死灶为主要病变特征,部分病鸭肾脏、胰腺有出血点的病症,按呼肠孤病毒病治疗,以观后效。
3 本病例诊治过程及结果如下
(1)立刻实施病健分离,切断传播途径。
(2)混合肌注:鸭群全体注射,黄芪多糖+头孢曲松+利高霉素,黄芪多糖2ml/羽,头孢曲松用量为0.05g/kg,利高霉素用量同样为0.05g/kg。
(3)拌料喂药:肌肉注射一天后开始拌料投喂扶正解毒散(高山公司的免增粤威龙),0.15g/羽,拌料为0.5kg/300kg饲料,连续投喂3d。
(4)拌料喂药后再次混合肌注:混合肌注:鸭群全体注射,黄芪多糖+头孢曲松+利高霉素,黄芪多糖用量稍有改变,黄芪多糖1.5ml/羽,头孢曲松用量为0.05g/kg,利高霉素用量同样为0.05g/kg。
(5)再次肌注后于饮水中投入0.1‰氧氟沙星防止继发感染,连用4d。
(6)环境湿度大,存放饲料难度稍大,严格检查饲料并淘汰霉变饲料。
(7)注重鸭群营养摄入,减少各种应激。
(8)做好鸭群休憩场地消毒,空舍进行喷雾消毒。
诊治过程中,第一天鸭群因此病症死亡31只,第二天死亡36只,第三天死亡24只,第四天死亡11只,第五天死亡10只,第六天死亡4只,第七天死亡2只,第八天死亡2只,第九天死亡2只,从第十天开始,不再发现因此病症而死亡的白鸭。
自诊治后至鸭群已出栏,据畜禽主口述,未曾二次爆发疑似病症。
4 防治启发
(1)本病可垂直传播,做好种鸭净化工作,患有呼肠孤病毒病的鸭群不能留种。
(2)做好呼肠孤病毒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有一定的防护作用,1~2日龄肌肉注射呼肠孤病毒灭活苗,错过后可于8-10日龄肌肉注射呼肠股病毒高免卵黄抗体。
(3)本病的病原体对肉种鸭在内的养殖环境污染较大,常有零星发病的出现。故连续养殖的场地要做好鸭群“全进全出”,并在空场期做好养殖环境的全面消毒处理,养殖期间按免疫防控计划分批做好运动场地和休憩场地的消毒。
(4)注重鸭群营养,提高抵抗力,发病后可饮用0.1‰的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降低继发感染几率。
5 结语
鉴于城镇条件,没有分离病原体,没有最终确诊,但这个诊治方法算是成功的,希望能给予同行及养殖户一些借鉴,面对类似疾病能有帮助。同时,大家可以积极探索中成药、中药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春夏之交或者南方的回南天,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类中草药预防本病的发生,发病时除了对因治疗、对症处理,还要减少环境应激,防治疫病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