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强龙耳后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疗效分析

2020-12-27王海英许安廷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耳突发性耳聋

王海英,刘 伟,张 蒙,许安廷

突发性耳聋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常伴有耳鸣、眩晕、耳闷等症状[1]。 研究发现[2],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患者占突聋患者的90%。国外有报道[3]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患者占突聋患者的70%以上,部分患者还可能是就诊的第一症状。其病因不确定,可能与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迷路窗膜破裂等有关。激素已被证实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上的疗效,成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常见首选药物,近年来,激素的局部使用得到普遍应用[4]。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耳后注射甲强龙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治疗效果相比单纯全身应用效果更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6年12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66例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按入住单、双床号随机分为全身激素治疗组(对照组)和全身激素加耳后注射激素治疗组(观察组)。两组患者常规进行耳内镜、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和内耳MRI检查。均单耳发病,伴不同种度耳鸣及耳闷症状。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观察组33例,其中男15例,女l8 例;年龄 16.5~61 岁,平均 51 岁;平均发病时间(5.18±2.16) d,平均住院天数(10.66±5.6) d。 对照组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17~60岁,平均49.5 岁;平均发病时间(4.66±1.59) d,平均住院天数(12.31±5.27) d。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住院天数上均无明显差异。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按照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2015,济南):全身激素治疗组给予甲强龙 80 mg+金钠多 87.5 mg+利多卡因 10 ml静脉滴注,连用10 d;耳后注射组,全身用药同全身激素治疗组,同时给予耳后注射,具体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耳后沟处,在患侧耳后沟上1/3处,稍斜向外耳道后上方进针至筛区,针头深达骨面回抽无血,缓慢注射甲强龙2~3 ml,隔日1次。

1.3疗效评定标准采用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方法[5],耳鸣分为 7级,0级:没有耳鸣;1级:偶有耳鸣,但不感觉痛苦;2级:持续耳鸣,安静时加重;3级:在嘈杂的环境中也有持续耳鸣;4级:持续耳鸣伴注意力及睡眠障碍;5级:持续重度耳鸣不能工作;6级:由于严重耳鸣,患者有自杀倾向。

疗效评定:(1)痊愈:耳鸣消失、且伴随症状消失,随访1个月无复发;(2)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4"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3)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4)无效:耳鸣程度无改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间患者平均年龄、发病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痊愈5例(15.1%),显效 14 例(42.4%),有效 10 例(30.3%),无效 4 例(12.1%),总有效率为 87.9%;对照组痊愈2 例 (6.0%), 显效 15 例 (45.4%), 有效 6 例(18.1%),无效 10 例(30.3%),总有效率为 6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突发性聋多为耳蜗病变,其伴发的耳鸣也多为外周性耳鸣。耳蜗或听神经病变引起内毛细胞及所属神经纤维的放电率增加,听神经接受耳蜗病理兴奋,听觉中枢不能区别是病理性兴奋还是正常的生理性兴奋而产生错误的听觉,即为耳鸣[6]。耳鸣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睡眠障碍、听觉障碍、情绪不良等,长时间的耳鸣还可导致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症状,严重者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甚至有自杀倾向[7]。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对耳内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与内耳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抑制炎症反应,消除内耳水肿,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内耳免疫反应状态,减轻膜迷路积水减低内毛细胞血管的通透性,稳定溶酶体膜,促进听力恢复,改善耳鸣[8]。

局部用药分为经鼓室给药和耳后注射用药两种。鼓室给药需穿透鼓膜经过中耳进入,属于有创操作,有感染风险,鼓膜穿孔难以愈合,药物注入中耳腔时可经咽鼓管流出,药量难以掌握,注射时可能引起患者疼痛、眩晕等不适。耳后注射给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研究报道[9]耳后用药机制可能为药物经耳后皮下注射后大部分流入耳静脉,然后流入乳突导静脉,最后进入乙状窦,在乙状窦血中保持较高和长时间的浓度峰值,另一部分经颈外静脉进入体循环。余力生等研究报道[10,11],耳后给药更容易进入乙状窦、听泡及外淋巴液,比全身给药更易达药物浓度峰值,维持时间更长。临床研究表明,耳后注射药物可经过局部静脉回流在乙状窦中到达较高峰值,并且持续时间长,但在体循环中保持着一种较低的浓度水平。

该研究仅针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进行治疗分析,而对其他伴发症状治疗效果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还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和远期随访来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依据。

猜你喜欢

内耳突发性耳聋
MRI内耳水成像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及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前指导价值分析
恐龙内耳的秘密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教育考试的应对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3.0TMRI在内耳成像及内耳畸形中的应用研究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耳聋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是什么
东亚古人类化石中发现“尼人内耳迷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