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27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467100魏晓利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467100)魏晓利
原发性肝癌(HCC)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死率高。目前外科手术是根治HCC的唯一方法,解剖性肝切除可避开血管界面,进行更加精细切除,能减小损伤,彻底清除病灶。本研究选取我院HCC患者58例,旨在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HCC患者58例(2015年2月~2019年5月),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1]中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40~71岁,平均(58.62±5.98)岁;观察组男15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59.51±5.82)岁;且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全麻。于脐下穿刺套管针(10mm)置入腹腔镜,穿刺右腹直肌外缘平脐连线为主操作孔,穿刺右腋前线肋缘下为辅助操作孔,并建立二氧化碳气腹(12mmHg),探查病灶情况及腹腔脏器。①对照组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以电凝、血管钳钳夹、刮吸法于肿瘤边缘1cm处快速离断切除,清理手术视野,缝合切断面,留置引流管。②观察组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找到肝十二指肠韧带,放置阻断带,显露经检查需切除的肝蒂肝段,阻断肝蒂,并确认肝段;穿刺肝段门静脉,注入亚甲蓝(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285),结扎肝蒂,根据染色确定肝叶切除范围,解剖分离,切除肿瘤,缝合切口。术后均给予常规感染预防、输入白蛋白等措施。
1.3 观察指标 ①术前、术后7d两组残余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TBIL)]。②并发症(肝功能衰竭、胆瘘、胸腔积液、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并发症)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残余肝功能)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残余肝功能 术前观察组A L T(35.25±4.76)U/L、AST(38.26±5.78)U/L、TBIL(25.52±4.46)μmol/L,对照组ALT(36.32±4.86)U/L、AST(38.62±5.68)U/L、TBIL(25.67±4.69)μm o l/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47,P1=0.401;t2=0.239,P2=0.812;t3=0.125,P3=0.901);术后7 d观察组A L T(5 4.5 6±6.5 8)U/L、A S T(6 6.4 6±6.4 2)U/L、T B I L(26.75±4.48)μmol/L,对照组ALT(60.49±5.76)U/L、AST(71.24±7.56)U/L、TBIL(31.13±5.24)μmol/L,两组ALT、AST、TBIL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2,P1=0.001;t2=2.595,P2=0.012;t3=3.421,P3=0.001)。
2.2 并发症 观察组1例肝功能衰竭、1例胸腔积液,对照组2例肝功能衰竭、3例胆瘘、1例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0%(2/29)低于对照组27.59%(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7)。
3 讨论
HCC可采用肝切除术治疗,但术前了解肝脏解剖结构、选择合适肝切除方式可进一步确保手术有效性、安全性。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操作简单,疗效尚可,但出血量大,预后效果差。解剖性肝切除术可完全切除HCC病灶供血肝段,清除经门静脉扩散的癌细胞,于更小范围内切除肝叶,减少并发症发生;肝功能受损时,TBIL含量升高,且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解剖性肝切除术离断时无血管界面,可减少出血量,保留剩余肝组织血供,避免术后残留肝组织缺血而坏死,TBIL、ALT、AST含量升高较少,残余肝功能保留较多[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HCC能保留较多肝功能;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27.59%(P<0.05),提示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HCC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之,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HCC能保留较多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