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阳虚证论治窦性心动过缓

2020-12-26李洪艳袁金英刘玉洁指导老师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5期
关键词:窦性心舌质胸闷

李洪艳,袁金英,刘玉洁指导老师)

(玉田中医医院 急诊科,河北 唐山 061499)

0 引言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之一,主要是指成人在一般的活动中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1]。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胸闷气短、胸痛、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近年来,临床医学对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认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是其发病原因。生理反应下可见于健康的青年、运动员与睡眠状态等。病理下常见于颅内疾病、血管神经昏厥、甲状腺功能减退、高钾血症、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及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药物作用引起[2]。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但当出现心率过慢,同时伴有心排血量不足,而导致心脑及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临床不适症状时,可以使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不过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时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3]。尽管心脏起搏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心动过缓的临床症状,但患者生存时间却不一定延长。并且心脏起搏器费用较高,许多家庭不能承受。而传统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经验。自古至今很多医家认为心阳虚衰是导致的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常用温振心阳之法。现代医学对心动过缓的研究结合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可以很好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现对本病的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新论

在祖国的传统医学中,窦性心动过缓属于“胸痹”、“心悸”等范畴,对于本病的治疗,古今医家著书立说,认为其病机多数痰、瘀、虚、热等方面,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持久,病情常常反复。故现代中医学者结合古籍医典重新从中医病理病机考虑本病,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心阳不振,心阳虚衰,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故在机体上表现为心动过缓症状[4]。心主血脉,藏神,主神志。心主血脉是指,全身诸脉的血液运行靠心阳的推动来完成。若心气不充,经脉壅塞不通,舒缩失常,不能正常地输送血液,常见心悸,心胸憋闷、疼痛等症状。心藏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若心的阳气不足,失于温煦鼓动,致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引起精神萎顿、面色苍白、乏力。在《素问·举痛论》中提到“经脉流行不休,环流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张锡纯针对《灵枢.五色篇》中“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深入研究,在临证中进一步阐述新观点大气下陷,创立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又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或胸满怔忡神昏健忘等[5]。刘玉洁教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观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率先提出窦性心动过缓的病机关键为“大气下陷、心阳不振”。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在临床治疗中针对心阳虚衰的患者,以“升提大气,温振心阳”为法则,临床症状等到改善,取得良好的效果。

2 方药组成

刘玉洁教授考虑本病的病机关键为“大气下陷、心阳不振”。根据张仲景及张锡纯的传统经验,以甘草汤及大陷胸汤为基础,创立律升心康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本方由生黄芪30 g、桂枝9 g、炙甘草6 g、柴胡6 g、桔梗6 g、升麻6 g、知母10 g、党参18 g、丹参30 g、白芍10 g、当归10 g、山萸肉10 g、元肉10 g。张锡纯认为:黄芪既善补气,又能升气、且质疏松中含氧气,与胸中大气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乃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下陷者自右而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桂枝直上而不下垂,其色赤属火,而性温、味辛,且华于秋,得金气而善于平肝木。党参不仅补气、亦可培气之本。山萸肉以防气之涣也,使升者不致复陷。元肉共奏益气养心之功;白芍、当归、丹参补血养阴通络;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疏通经络;诸药共奏温振心阳、提升大气之功,并随症加减。

3 典型病例

近2年来无明显原因出现胸闷、憋气、气短,呈间断性,精神昏愦,喜叹息、肢体酸懒、畏寒肢冷,甚则夏季时手脚末梢冰凉,腰膝酸软、疲倦乏力,不能正常日常活动,精神萎靡、面色不华,失眠多梦、易惊醒,口唇淡紫,纳差,食之无味,大便不成形,每日1-2次,小便清长,夜尿4-6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暗、苔白,舌边少见瘀斑,脉沉细缓略弦。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压100/70 mmHg,常规十二道心电图:心率52次/分,ST-T低平。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谱测定未见明显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总心搏数:70132次,最高心率:92 bpm,最低心率:35 bpm,平均心率:51 bpm。异常心搏:①房早指数:143次;②室早指数:56次。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住院期间给予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等药物治疗,上述不适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患者曾就诊于上级医院,考虑其年龄、病史,建议行心脏起搏术,患者考虑经济原因拒绝安装心脏起搏器,转而寻求中医治疗。遂就诊于本院中医门诊,欲服用中药改善不适症状。四诊合参,辨证为心阳不振、心气不足证,兼脾肾阳虚。医者从张锡纯思想出发,结合刘玉洁教授观点,认为大气者,由少火发生,以徐徐上达,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礴之势成。是以大气者,以元气为根本,以水果气之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因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之中,大气既陷,心无所附,故可见胸闷、憋气、心悸、怔忡;大气下陷,不能上乘于脑、脑髓无所凭借,故可见神昏健忘;方药:桂枝10 g、炙甘草6 g、生黄芪50 g、柴胡6 g、桔梗6 g、升麻6 g、知母10 g、党参20 g、丹参30 g、当归10 g、山萸肉10 g、元肉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酸枣仁25 g、生龙骨30 g(先煎)14付,每日一付,水煎至200 mL,早晚分服。二诊:患者就诊时诉:胸闷、气短、怕冷症状较前略有减轻,心中舒畅感,手心、脚心有热感;患者诉尤其晚上睡觉时,双足部明显有热感。但稍有劳作后仍胸闷、憋气,心中气不够用,感疲乏无力、肢体倦态、怕风,入睡困难、夜间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睡,食欲不佳,口中无味,不喜饭香。大便不成型。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缓。复查十二道心电图:心率52次/分,ST-T改变,平静下右上臂血压:110/70 mmHg。医者考虑患者目前仍存在心气血两虚,兼脾胃虚弱。胸闷、乏力为心脾气虚表现,失眠多梦、易惊醒,考虑与肝胆气虚兼血虚相关。故上方去生龙骨恐其碍脾胃;酸枣仁加至30 g、茯神15 g、防风6 g、炒薏苡仁30 g、木香6 g、炒鸡内金15 g,以养血安神、益气健脾,予14剂每日一付,水煎服200 mL,早晚分服。三诊:(2017-4-14)患者就诊时诉胸闷气短、疲乏无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可参与日常轻度劳作,怕冷症状减轻,自感手心、脚心温热,可触凉水,遇风后不需添加厚重衣物,但仍有失眠,睡眠时间较前渐长,食欲得到改善,饭量略有增加,大便前段成型,后段略有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复查十二道心电图:心率63次/分,ST-T改变。笔者考虑患者服用上方诸症状均较前明显好转,故继予原方14剂 水煎服用,若有不适症状,来院就诊。四诊:(2017-4-30)患者诉平素日常活动后未出现明显心悸、胸闷症状,劳累后扔可短暂发作,经休息可缓解,睡眠改善,入睡较快,睡眠时间可大6-7小时。食量增加,但吃肉食后大便溏薄,或见便干。舌质稍红,苔白,脉缓。笔者认为,患者心气虚、心阳虚及血虚病症明显减轻,考虑春季多燥邪,恐桂枝、防风助邪,出现燥热症状,服用汤药日久而生内热,上方去桂枝、防风,14剂。五诊:(2017-6-1)患者诉间断服药1个月后心悸、胸闷、憋气明显减轻,可正常进行日常劳作,无明显怕风、怕凉,无其他不适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来有力。复查心电图:心率68次/分,未见明显ST-T改变。笔者认为患者心阳不振、心气大虚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故予上方14剂继续巩固治疗后可停药,平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致舒畅,饮食忌油腻。对于这位患者,笔者对其电话随访5个月,患者自诉,停药后心悸、心慌、胸闷症状未再明显发作,疲乏无力症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睡眠、食欲较好,自测静息状态下心率在65-71次/分,生活质量较前明显提高。

4 结论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药物少并且副反应大,效果往往不理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为阳气虚损、心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不利。刘玉杰教授结合古代医籍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气下陷、心阳不振”的发病机制,并自立律升心康治疗本病,往往取得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窦性心舌质胸闷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如何看懂体检报告中的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窦性心律,心跳应该是多少次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