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小微学校发展道路探析
——基于对X校的个案研究
2020-12-26刘青
刘 青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的需求逐渐向精神文化层面聚焦,时代对先进生产力和优秀外来文化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包容。与此同时,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份子阶层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不断提出创新的要求。学校教育经历了社会大众对 “应试教育”与 “素质教育”的不断争论和再认识[1]。人才培养的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公立学校仍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沿袭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2],基础教育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创新师资培养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难以从原有的模式中开启创新之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下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提出了《关于支持小微型民办学校办学》的提案,认为“民办学校在吸取公立学校经验的基础上,更容易开创创新的教育理念,支持小微型民办学校办学”[3]。于是民间创办学校的热情迅速被点燃。北京“一土学校”“日日新学堂”“培德书院”;成都“先锋学校”“好奇学校”;重庆“泉源高中实验班”、大理“猫猫果儿学校”、贵阳“X学校”等创新小微学校先后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这些学校各具特色,共同之处是都秉持“教育需要创新”这一理念。本文选取贵阳X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解读。
一、文献综述
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均落后,造成学生、教师流失严重而导致的学校关闭、学校合并等现象不断出现,基于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目前国内很多学者都集中在对农村小微学校的研究上,而鲜见对城市小微学校的直接研究。葛俊杰分析了乡村微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存在“教师专业理念不到位、专业知识陈旧老套、专业技能单一,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等问题”[4]。李延旭探讨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完善乡村教师管理机制、拓宽乡村教师发展路径、优化乡村教育政策体系[5]。郝文武建议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快速度努力建设好乡村微型学校,在城乡实施小班化教学。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和培养大批优质教师,为乡村建设微型学校和城乡实施小班化教学提供有力保证[6]。这些研究为城市创新小微学校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比发现,城市创新小微学校也存在诸如师资结构不稳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师更迭频繁等情况。然而城市创新小微学校因其高资金投入比例、特殊的地理位置、创新的教学理念等因素,决定了其发展势必会走出一条与农村小微学校不同的道路,基于此,本文将以X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论述,以期填补在此方面的理论空白。
二、城市创新小微学校概况
(一)校园选址及学校宣传
“城市创新小微学校”属于小规模学校,其校园面积不大,选址灵活,如北京“日日新学堂”由郊区废弃的农场改建而成,而X学校最初则是租用了3套三室一厅的民房作为其教学场地,随着学校的发展,现迁至郊区某森林公园附近。新学校由公园的废弃建筑改建而成,四周绿树环绕,环境静谧。小规模的场地决定了学校可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大多数创新小微学校的在校学生数不超过200人,而X学校学生从最初创校的二十余人,增至现在百余人。X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小班制教学,学生年龄段在6岁至12岁之间,每班12至15人,师生比可达到1∶15。由于人数不多,没有严格地按年级来划分活动的区域,因此课间休息时间常见学生们混龄游戏的场景。学校依靠微信公众号的定期更新以及学校网页的建设作为主要招生手段,并通过举办开放日、家长课堂等活动向外界推广自己的口碑,目前已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二)教师结构
X学校接受非师范专业出身的应聘者,对其年龄不做硬性要求,政策上对留学归国者或是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员略微有倾斜,尤为看中具有丰富学习经历以及拥有创新教育热情的人。学校管理者认为不同的学习背景有利于其对创新观点的理解和接纳。如北京“一土学校”创办人一诺女士并非教育学领域出身;而X学校的创始人早期从事的是体育方面的工作,他们都吸纳了一批有着不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
(三)课程设置
1.板块学习。X学校使用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参考国际课程大纲,在此基础上增加自主研发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使用相应的材料。课程涉及语言、数学、科学、体育、艺术、个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等领域。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的教学课程发展成为“人文类学习”“逻辑类学习”“语言类学习”三大板块;把社会、思想品德合并为人文课程,自然课扩展成为科学课程,美术、音乐合并为艺术课程,其中增加戏剧学习的内容。学校每天都安排有一节体育课,上课内容涵盖了飞盘、马拉松、游泳、足球等。“马拉松”“飞盘”等活动被引入校园,要求学生集体参与,并以个人的参与度和所取得的成绩作为依据来对个人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在这里乐器、书法等传统才艺不再作为培养学生艺术涵养的唯一选项,学生可以选择练习“体育训练”或是“戏剧表演”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人文类学习”“逻辑类学习”“语言类学习”等板块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选修课程,如飞盘训练、戏剧表演、尤克里里演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印证了“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其基本目标是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的教育理念[7]。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充分利用了课堂授课和互联网在线学习相结合的优势。由于平时会开展任课老师的公开讲座直播等一些线上课程,在本次疫情期间,学生能迅速通过网上课程恢复学习状态。当然这种局面也离不开X学校学生家庭对孩子学习方面的经济投入和支持。
2.主题学习。X学校每个学期设置有不同的探索主题,如探索“我是谁”“我所身处的世界”,每6周更换一次。因为班级人数少,便于协调,每个班可以在这个大主题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小主题,如一年级某班,在探索“我是谁”的主题上设置小主题:我的家庭。通过介绍“我”的家庭,探索“我”是谁,并延伸至“我”和家庭的关系。正如“学习是对生活的自然体验和知识能力的自然构建”这一观念[8]所主张,教学安排既有课程学习,也有2至3周的项目制学习。在上学期举行的项目制学习——科学展活动上,学生们独立设计并展示自己的科学成果。某四年级学生在球场上通过多次尝试和实验,依据三角原理证明了投篮命中率的关系。还有学生探索“热水与冰水哪种先结冰”“什么东西最解辣”,并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游学课程。学校开展例行的游学活动,在学校的游学计划中,每个班师生共同探讨制定各班游学小计划和游学任务,游学途中每天晚上聚集起来口头表达游学感想,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为次日的活动做好准备。结束回到学校后举行总结会,方式有填写相关游学制表、演讲等。
可以看到,X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课程的壁垒,学科以外的活动课程设置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所选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一致,符合赫尔巴特有关课程理论的经典论述。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确立了个性自由、自律发展的定位,并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藉由个性化、个别化的教育方式,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节日活动的设置
除常规的“六·一”儿童节、开学典礼和散学典礼以外,X学校还举行三个大的节日节庆活动:重阳、冬至、清明。活动的出发点在于根植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高年级学生负责策划、低年级学生参与协助、老师充当指导者,每一个部分都有机结合,各司其职。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9]中,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传统节庆活动响应了《纲要》的要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为学生们创造了认识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五)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育活动进行客观判断并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10],X学校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自评,并参考家长的意见为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X学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促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关注,有利于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和判断,也激励了学生的自信心。
(六)师资培训
X校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设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基金。每个寒暑假内聘请教育专家来对教师进行一周的培训,目前已培训过“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呈现方式与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结合”“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和发展规律”“提倡以全人培养为目标的生成教育”等内容。此类培训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促使教师在个人素养和专业的内在结构上不断得到更新、演进和丰富。
(七)相关访谈
在问及D老师选择来到这里工作的原因时,D老师谈到是为了寻求一个创新的教育环境。他描述:“这里的学生大都比较开朗,见识面也比同龄人宽,学习的劲头很足。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们都能及时地出来干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几乎每个老师都在思索应该如何因材施教”。谈到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D老师回答道:“人数少,师生配比高。当然学费也高。在教学工作中比较注重家校的配合,也积极地思考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这里学习氛围比较好,很多课程不一定学得过深,但要求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学有所用。”
在问及学生W为什么离开传统学校转入该学校时回答道:“想换一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以前学习压力比较大,转校以后整个人都变得更有活力了,还有时间自由地创作小说,参加各种活动。”
在对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学生家长大多在社会职业、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上处于较高层次,他们能为孩子提供多种教育资源,认同 “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单指课堂学习,还包括课堂以外的活动,且个体素质不仅仅体现在毕业文凭上,更体现在孩子实际的成长过程之中。在接受过一些新教育理念后不断思考教育创新的道路,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接受到国内外先进的文化事物。
通过后续调查发现,X学校符合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预期,有些学生在节假日也盼着赶快开学返回学校上课。这相对于“恐惧入学”“校园暴力”等负面消息来说,是一种更积极的局面。
学校高投入、小规模发展决定了高师生配比的特点,深入细致的教学指导成为可能。对教师来说,教学自主性大,但投入精力更多,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具备对教育的热情以及对主动学习之精神和开放思维的高度认同。而从实践方面来看,其立足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有探索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明确了学生发展阶段的重点,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度大,自主性强,自我个性的发展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家长方面,他们普遍思想开放,对教育问题充满热情,与学校联系密切,反过来又促进了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配合度的提高。
三、城市创新小微学校的可取之处
城市创新小微学校重视传统和外来文化的结合,除开展常规教学外,增设项目课程、游学课程、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等经典课程的学习;重视教学资源本土化,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采用主题式及项目式学习,为培养终身学习者筑牢根基。评价方式多元而开放,为师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动力。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显著的人本色彩。此外其小规模、高师生比的构建模式,可满足学生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要求。家校合作使教育任务合理分配在每个配合学校教育的家长身上。以上的特点弥补了公办学校在推动素质教育上的不足,成为督促和推动教育创新的一股力量。
四、城市创新小微学校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创新小微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亟待解决以下三点:
(一)组建稳定的师资团队。调查发现,X学校教师团队都比较认同该校教育理念,但在一年内有3位教师因为不同原因离开。虽然很快有替补的老师补上了空缺,在教学任务上没有明显的断链,但也凸显出了教师更迭快,师资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责任心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现阶段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虽然在教学方面鼓励创新,重视中外文化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但在强调学习外来新事物的同时,应该明确培养能走出去,能回得来,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人,这才是中外文化兼容教育的目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意识,并以此为奋斗目标对推动教育的开放性、创新性而言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校虽有举行诸如冬至、重阳节等庆祝活动,但在观察中发现活动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对传统的继承内涵不足,本应以活动为载体而融入活动中的爱国传统教育也没有得到具体体现。
(三)“相关部门在对小微学校除了正常管理外,应鼓励有着类似背景与愿景的小微学校或者小微学校与周边一般规模的学校,在课程、师资等方面联盟互助,共同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11]能够取得教育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和帮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创新型民办学校存亡的关键。因其不仅关乎学校的正规性,也对招生、获取家长信任、提高学校公信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然而X学校创校时间短,经验有不足之处,尚不能对相关政策及时地深入领会融会贯通。
五、对创新小微学校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加强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规范教师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使全体教职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提高教职员工的职业自豪感。此外应进一步建设有效的培养体系,保证教师的质量。X学校之所以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除了依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质量,教师质量是保证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条件,是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爱国主义教育应深植于心。城市创新小微学校的建设不能脱离了教育的大环境。应广泛开展同公立学校的合作,通过资源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尤其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自觉性,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办学道路,认真落实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明确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创造一个爱国、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内生动力,发挥自己的潜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贡献者。
(三)“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社会各方支持和关心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12]城市创新小微学校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主动寻求教育部门的支持,在加强教师培养、课程内容方面的监督监管方面更加有法可依。同时加强与社区的联合,有意识地去寻求社会服务,让教育走出校园,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育;让校外资源进校,内外结合,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结 语
城市创新小微学校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学校在推动素质教育上的不足,满足了特殊区域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推广“城市小微型学校”并不意味着对现行公立体制的反对,不能流为不同教育力量之间的博弈。相反,要在坚持公立学校为主的基础上充分依靠公立学校资源,寻求独立发展的空间。这既是发展创新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实现教育多样化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