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8任婷婷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验组知识点微课

任婷婷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贵州 贵阳550004)

微课,又称微课程,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载体是微视频,通过在课堂上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记录,是各种所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的有机结合[1]。美国的David Penross于2008年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并提出微课应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简明核心概念;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录像制作;课后思考问题;发布于网络平台[2]。当前国外最成功的微课平台是 Salman Khan创建的,而且由于其微课视频量大,课程比较完整和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微课对某一门大型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其链接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它还具有完善的自主评价体系,每节微课之后都有相应的测试题,学生每做一道题,就能立即看到做对题的情况,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还特别开辟了讨论区,供师生及时讨论,其微课采用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界面生动,内容知识点简短明了[3]。当前,国外在微课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也较为成熟,包括课堂翻转、情景嵌入、课外辅导等形式。其中,课堂翻转在传统教学中起着颠覆性的作用,而其它两种形式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微课程在我国起步较晚,不同学者又从形式、目的、内容、时间、本质、特点等方面对微课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当前,国内对微课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当前我国的微课正处于蓬勃发展和不断更新的阶段,既有研究还不够深入,尚处于开发建设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国内的微课呈现方式单一,配套资源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微课,既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微课目前已被广大学者和教师所接受,在教学这一模块,微课的应用发展很快[4]。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必修课程,其讲授的重点是临床生化指标、方法和临床应用。因为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概念抽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也很难掌握。本文探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效果,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州Y大学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3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微课教学的实验组65人,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组65人。

1.2 方法

由同一位教师用同一套教材分别给实验组和对照组授课,实验组采用微课堂教学,课前教师根据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将重难点分离出来,在学生用的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教学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完成任务。上课时,学生可根据课前教师布置的任务,课前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建议或意见,课上与教师一起交流探讨。课程结束后,教师以学生完成任务为基础进行教学总结,对微课内容进行反复修改加工,在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上,再一次将优质的学习资源或重点内容通过微课的形式发布,供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学习,且发布课后练习,加深学生们对课堂内容印象。对照组则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课堂上,老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安排相应的任务和练习。

1.3 教学效果评价

1.3.1 随堂作业测试。课堂上老师针对“胆红素代谢及黄疸实验室鉴别诊断”这一知识点进行测试考评,成绩范围为0~100分,若分值越高,说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越好。

1.3.2 期末考试成绩评估。到期末时,用难易相同的考题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验,以了解他们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满分为100分,测试结果越高,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越好。

1.3.3 教学质量的评估。每组随机抽取30名学生,授课期间由学生根据听课情况现场填写教学质量评分表,评估包括4项一级指标:教学态度(25分)、教学内容(25分)、教学方法(25分)和教学效果(25分)。一级指标又包括5个二级指标,评分分别是2,3,4和5分,把每个二级指标的分数加起来,就是一级指标的分数,最后一级指标的分数加起来,就是总分数,得分越高,说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课堂测试成绩

随堂作业结果显示,对照组平均成绩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学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堂测试成绩比较

2.2 期末成绩

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生物化学测验的期末成绩结果为:对照组学生的期末平均成绩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学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2.3 教学质量评估分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比结果为:对照组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组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估比较

3 讨论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知识广泛,内容分散,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具有主体性地位,全课堂都在灌输,毫无新意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性不高,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微课作为教学课堂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高效、快捷、经济”的资源优势,有效补充、拓展与延续传统课堂教学。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广泛应用和推广移动终端设备及无线网络,移动学习,远程学习等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的途径被极大拓宽[5]。微课使得教学的传播渠道更广,微课堂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可以选择多种播放模式,只要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即可进行微课堂的学习。微课程的这些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程不受传播媒介的限制,老师可以通过移动端或网上的方式进行微课传播。另外,还可以通过发送消息或发送邮箱来传播[6]。无论同学还是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下载学习所需的微课。对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通过微课观看。这种方式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学习质量可以得到充分的提高。此外,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微课的开展而不断提升,微课在呈现知识点的同时,更具精化性和简单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无需专门安排学习时间,借助自己的零碎时间即可完成学习。同时,受传播特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修正微课,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一些前沿性案例,以此为基础,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临床生化检验理论教学带来的弊端,这样,可以有力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7]。作为信息化技术和教改持续深化的产物,微课堂使学生在课后有了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微课的出现,为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师、学生和社会大众的学习行为都产生了直接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影响[8]。为学生团结协作、探究学习提供高效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不同学科知识点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样既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又可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欠缺,弥补了传统课堂学习资源中的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基于微课堂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备受欢迎,微课堂将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9],极具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微课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进步与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将其很好地应用于教学中,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课堂测试还是期末考试成绩,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均低于实验组(P<0.05)。此外,结果还显示,对照组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评分均分显著低于实验组(P <0.05)。提示我们,微课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是,由于国内对微课的理解与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微课在教学方面尚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0]:①微课数量大且质量参差不齐。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但是伴随着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发展,且受商业化、效益化的影响,在众多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各种教学视频,使得微课质量参差不齐。然而,量的增加并不能丰富微课的内容,许多微课对同一知识点的讲解几乎相同,这就导致学习者面对大量的微课难以选择,接受重复的信息。②微课课程内容空洞,针对性不强。很多学者对微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短”上,认为越好的微课越“精”。因而只求制作时间短,形式多样化,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凝练。这一现象导致学习者受主观意识的支配而只注重微课的外在形式,不能从中获得什么。微课学习效率问题由来已久,质疑层出不穷,部分人群抵制这种学习方式。仅从时间这方面来衡量整个教学模式还不够,“微”不只指短的时间,而指内容的精炼。微课只有让学习者在短期内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才是合格的微课。③信息科技能力与传媒手段不足,制作品质差。鉴于专业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同,微课程开发主要有“软件录屏”和“课堂讲授+ PPT”两种形式。其内容表达方式也局限于教师讲授,媒体类型和内容表达形式单一,对教学内容表现不充分或缺乏趣味性,缺乏吸引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限,缺乏对信息技术能力和微课制作方法的掌握;二是由于生产制作经费不足,找不到专业的设计团队;还有就是教学设计不科学,没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来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④缺少共建共享的协同机制,缺乏可复制性。当前,微课资源建设和开发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学校教师。地区间、高校间、学科间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微课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本体论模式如微课教学设计、案例设计、视觉设计等并不统一,再利用性和普适性较差,难以实现优质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当然,现在许多微课建设的目的可能只是小范围的使用,分级使用,甚至收费使用。⑤关于微课概念的模糊不清。自2011年在国内推出微课概念以来,至今已经有多种定义,早些时候,胡铁生认为微课堂是微视频以教与学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是一种一系列资源,随后又有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说法不一,微课的定义至今仍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尚无明了确定的定义是一致同意的。⑥不明确的微课开发目标、教学模式。当前,国内的微课建设除了企业的商业应用外,微课的开发还局限于竞赛、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观摩学习等方面,教学目标也不明确。几乎没有老师系统地把整个课程制作成微课,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全国微课建设中普遍性的问题[11]。与此同时,不够有力地推进"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微课程设计也多为讲授型“微视频”,对“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缺乏了解和实践经验。微课程仅仅是传统课堂视频的微分。在这些课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型微课应用比例较低[17]。⑦缺乏足够的创新且方向不明。高校的微课竞赛作品成为了很多高校微课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制作门槛不高。很多工作只注重形式,微课程的本质被忽略了。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是以求名利为主要目的,但对知识系统掌握程度不够,本着想赢的心态,导致大多数的微课形式也都大同小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易混淆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梳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微课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福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受益匪浅,即使暂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微课质量会越来越高,更好地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其很好地应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移动设备终端,结合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知识进行教学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高效学习。同时学生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各个方面都不断得到提升。我们都知道,教改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实践中摸索,在改进中提高。尽管采用微课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微课教学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既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各种网络媒体和信息软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作为教师,未来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自我的教学素养不断提高,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实验组知识点微课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一张图知识点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