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文化自信生成的四重逻辑

2020-12-26李帅旭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李帅旭 李 敏

(1、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揆诸世界历史,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任何国家实现富强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并多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且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使我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简言之是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实则是用中华文化育人、化人,使文化的精神基因浸润到每个国人的灵魂深处,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充满自信。因此,在中国梦视域下剖析文化自信生成的时代逻辑、认识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民族复兴发挥其凝神聚魄、铸魂成体、引路导向、固基护航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为民族复兴凝神聚魄

时代是思想之母,文化自信理论是应时而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2]因此,在研究文化自信时,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对文化自信的来源,即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相对物质生产而言,精神生产更能体现人类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精神家园是精神生产的存在场域,是人的情感寄托、精神归宿和思想灵魂居所,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具有抽象性特征。但是,人的类本质属性决定了精神家园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特征,民族精神家园则是精神家园群体性的具体呈现,它不仅是民族精神安身立命之所,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赖以维系的纽带,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价值取向和身份归属的具体体现,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民族精神家园关系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存亡,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关系到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土壤和根基。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家园一脉相承,共同源于我们祖祖辈辈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创造以核心价值观为主体,以人文情怀、精神信仰、审美理想等为内容的精神财富。同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其合理的精神实质跨越了时空限制,不仅完整保存了下来,而且呈现出亘古长青、生机盎然的态势。例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呈现着中华儿女革故鼎新、砥砺前行的精神状态;厚德载物的包容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以和为贵的品德涵养;护国佑民的治国理念,展现着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民为邦本的价值取向;重义轻利的处世之道,孕育了中华民族立人之基、立国之本的公德素养等。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数经分离而不散、久经磨难而不倒,其重要原因是人民对传统文化筑起的精神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近代中国,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妄自菲薄、贬低质疑、自暴自弃或妄自尊大、自我满足、盲目陶醉等严重动摇了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基,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因此,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我们绝不能隔断历史、抛弃传统、否定文化,而应对传统文化在接续中创造、传承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土强基,始终紧紧扎牢华夏儿女凝魂聚气、砥砺前行、共圆中国梦的精神纽带。

(二)红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民族意义上的精神标识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信仰信念、精神状态、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它不仅是异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同时像名片一样,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符号。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峥嵘岁月中,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彰显着中华儿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决心和勇气。

红色耀中华,风骨传后人。红色文化虽然脱胎于传统文化、发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并以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形态的红色精神存在,但是它的精神价值随着时代发展,经过重生再造、凝聚升华,不仅早已融入国民血脉,并且突破地域限制、跨越时空间隔,呈现出永恒魅力。例如,在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经过传承与融合、创新与发展,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奥运精神、工匠精神等,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力更生、臻于至善、荡气回肠的精神赞歌,不仅使中国人民底气更足、腰杆更直、气势更盛,而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赞誉。

红色文化是近代中华民族革命史的高度文化凝聚,也是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要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要将红色文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不屈斗志,“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真理领悟,“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心壮志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态度等来铸就民族灵魂,内化为意志、转化为精神、外化为行动,展现出14亿中国人民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攻坚克难、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精神引领

先进文化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民族性、先进性、时代性、科学性等特征,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而且是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最为活跃、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成为文化自信的灵魂、中国梦的精神引领,从作用而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健康发展的政治统领、思想保证, 精神动力、智力支撑, 是鼓励、激发、调动全民族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估量的强大动力源泉。”[3]从理论分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一种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一个目标即培育“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多重视野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个方向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发展方向。中国近代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有力诠释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各项工作就能顺利进行,僵化、歪曲、反对、甚至抛弃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各项事业就会遭遇挫折。中国历史也证明,闭关锁国就会落后挨打,改革开放才能谋求发展。同时中国的国情也决定,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要依靠中国力量,只有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永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教育了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思想保障、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并在民族复兴中,遵循规律、把握时代脉搏有力助推着中国梦的实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立足当下、勤于开拓创新;着眼未来、善于登高望远,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引领中华民族笃行致远的先导和旗帜。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课题,每种文化都应承担起与时代脉搏相一致的时代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内在要求。它不仅要与时俱进、勇立时代潮流,而且要不断解决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激发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引领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引领力,使中国梦宏伟目标更易付诸实践,在蹄疾步稳、注重实效中,变可能为现实。

二、认识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动力,为民族复兴铸魂成体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以物质为代表的硬实力做基础,也需要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做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因此,从深入剖析两者内在关联,是发挥文化自信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铸魂成体功能的重要前提。

(一)中国梦蕴含文化梦

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梦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两者都是历史概念,寄托着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中国梦和文化梦有机统一、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两者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梦蕴含文化梦,文化梦助力实现中国梦。

在理论上,文化梦是中国梦的基因和来源。中国梦是一个根植于历史,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伸演绎;也是立足于现实,对抵御外侮、自强不息革命文化和勤劳勇敢、追求卓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写就;同时也面向于未来,是传递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理念,维护世界和平、展现大国担当的自信描绘。因此,中国梦是一个承载悠久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和平梦、富强梦、大同梦,中华文化蕴含的智慧哲理也是确保中国梦不走形、不变质的重要基因。

在实践上,文化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硬实力是外在的、暂时的力量,软实力是内在的、永恒的力量。如今的国际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取决于“文化竞争”。为此,中国梦有明确的主题即国家富强,“富”和“强”即包括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强大,也包括文化、精神等软实力的强盛。因此,文化梦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突出表现为文化“软实力”,取得“巧实力”、创造出“硬效益”,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基础、提供支撑、铺平道路。

(二)文化自信是文化梦的深层内核

文化梦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不同时代理想、内容和表现各不相同。新时代,文化梦追求的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繁荣,体现为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升国家软实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发展前景的充分自信。”[5]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文化梦的深层内核,是因为它使民族文化之树枝繁叶茂、亘古长青。首先,文化自信构筑了文化梦发达的根系。文化梦的根系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传承发展,使其产生强大内驱创新力,并始终立足当代实践、契合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其次,文化自信使文化梦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并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的价值和缺陷,使其摆脱文化自满、文化自卑、文化自负等心理,从而使文化梦的生成、发展、创新牢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实现中华民族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最后,文化自信为文化梦提供了丰厚养料。文化梦的丰厚养料是外来优秀文化。开放是文化自信的反映,包容是文化实力的体现。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一体走向多元,实现了人们新旧思想观念转变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凤凰涅槃,并坚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方针,有鉴别、有批判、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文化梦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三)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

立国必先立人,强国必先育人。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奋斗的理想追求和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在脚踏实地、接续奋斗中实现。因此,每个中国人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同时,物质和精神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两大基本需求,而人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提升人自身素质、满足人精神需求方面,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文化育人、化人、武装人,不仅能解放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在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中,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驱动力。历史证明,文化自信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民主政治、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起着巨大引擎作用;同时,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指路明灯、理论自信的源头活水、制度自信的强力支撑,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引领中华民族历史不断实现新跨越。“作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高度凝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的文化自信。”[6]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是凝聚共识、激发情感,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钙剂”;价值体系内涵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民族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使人民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有效抵御西方文化侵蚀,为和平文明筑梦、自力更生圆梦汇聚起蓬勃向上的精神动力。

三、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为民族复兴引路导向

文化自信对中国梦的作用,除了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外,还需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学术界将文化自信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文化自信内涵、拓展了外延,而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根本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文化自信有机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为文化自信生成发展、中国梦实现起到压舱石和引路导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文化自信生成发展的压舱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关于文化的形式、形态、规律、功能等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7]对文化自信的发展规律、本质属性和价值立场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在规定了文化自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其基本范畴、科学方法、阶级立场等贯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始终。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而且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批判,并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蓝图——共产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征和中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的文化自信处于共产主义文化的初始阶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马克思文化理论阐明了文化自信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在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文化,并呈现出人的本质特征。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和对象化活动中介的有机统一体”[8]。同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文化自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建设中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后,文化自信建设要遵循文化发展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自身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是遵循时代特征、阶级利益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显著标志。因此,文化自信建设要扎根民族文化土壤,遵循文化客观发展规律,切勿以洋为尊、违背客观规律,随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主要是:一要根据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文化民族性特征,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二根据运动和发展的逻辑观点,注重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且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文化;三根据阶级理论和阶级性特征,辩证汲取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始终要反映人民的诉求、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文化振兴、方能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立民族自信的前提,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内在要求。虽然当代文化自信重建之路充满艰辛、曲折,但始终能够创新发展、承担时代使命,并指引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砥砺前行,是因为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科学指南。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口号,使整个中华民族跌到了“文化自卑”的谷底。在民族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根据革命任务创生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传统文化发展和新文化构建找准了方向,因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9]它有效抵制了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封建文化蚕食和帝国主义文化压迫,并指明中国人民以何等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因此,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这一时期的先进文化,为重拾文化自信、争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探索初期,为了扫除封建残余思想,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激发人民建设热情,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并根据文艺发展规律提出了“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不仅使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新高潮,而且极大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并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后期,受历史条件限制和马克思主义严重教条化影响,特别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中,使我国文化事业遭到了“灭顶之灾”,造成文化自信重建之道充满曲折,并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了条件,而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华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助推了中国梦实现。事实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中华文化建设不但解决了20世纪后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抵制西方和平演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难题;21世纪初期,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全球化、跻身世界文化前列、维护民族尊严任务;并很好地解决了十八大以来,文化发展、文艺创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并使中华民族从文化迷茫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指引着中国梦由蓝图走向现实。

四、实践逻辑: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为民族复兴固基护航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行动。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因为它在理论上承载着中国梦,为其引路导向,而且在实践中将中国道路、精神、力量有机契合在一起,为其固基护航。

(一)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道路的“稳定器”

道路一边连着现实,一边连着梦想。因此,道路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这条道路的探索和开辟来之不易,是一条具有民族特色、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道路,因为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开辟和发展的重要基因和文化基石。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协和万邦”思想;革命文化蕴含的“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全新价值理念等,不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和平之路、文明之路、友善之路,而且为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现代精神旨要和基本价值追求与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和生成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构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精神基底与核心价值支撑。”[11]因此,越坚定文化自信,越能为坚定好、发展好中国道路固本培元、固基护航。

当今世界,文化竞争演变成道路之争、国运之争。在全球化时代,在不同文化交汇的“百花园”中,即有东西方文化“争奇斗艳”的博弈,也有传统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融合共生,同时,还有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各种势力的粉墨登场,都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使我们选择西方道路,以此达到和平演变目的。面对国内外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解决好传统和现代联通、东方和西方文化对话问题,并时刻弘扬主旋律,保证中华儿女坚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改旗易帜的邪路、尊古复古的死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文化自信蕴含的千年智慧、人民对祖国深厚情感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影响力的坚信,为中国道路提供了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和行稳致远、破浪前行的稳定力。

(二)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

伟大梦想需要伟大精神做支撑、伟大精神根植民族文化来弘扬。“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12]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呈现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蕴含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体现了其既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保持民族特色;也随着实践不断创新,彰显时代特征。因此,弘扬中国精神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固基铸魂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追求。

中国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和改革创新精神的国家。中华文化中“闲居非我志、甘心赴国忧”“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担当,不仅使爱国主义始终成为中国精神的硬核力和时代激昂的主旋律,而且汇聚成了奋发新时代的前进洪流,为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增添了无穷力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文化革新理念,推动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成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13]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改革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因此,文化自信是中国精神最靓丽的底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

虽然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实现中国梦依然道阻且长,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理论上,从中华文化中探寻方法、汲取智慧,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实践中,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彰显“啃硬骨头”“涉险滩”勇气,从而在奋发新时代中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不竭动力。

(三)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黏合剂”

文化承载信仰、信仰汇聚力量、力量铸造未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4]这种力量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相加,而是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梦想,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克服困难、砥砺前行的磅礴之力。

国家力量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其凝聚力关乎国家力量虚实与存亡。揆诸历史,任何纯粹凝聚于物质诱惑、武力统摄、个人崇拜等形成的国家力量都是不稳定的、充满变数的力量,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湮灭于历史长河中;而以文化凝结的国家力量是稳定的、经久不衰的力量,伴随着文化继承创新而更加牢固壮大。事实证明,中华文化凝聚的中国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而且这种力量我们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感受过,表现为救亡图存的战斗力;在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中体验过,体现为共克时艰的向心力;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亲历过,转化为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在世界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背景下,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凝聚起的中国力量变得更加坚强有力、牢不可破。

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仍面临着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深水区的困境,但中华文化凝聚成的中国力量,给予了中国人民足够的底气和勇气,不仅推动着政治民主化建设、经济转型平稳发展、思想共识高度统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在应对国际挑战中,始终能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并以“爬山过坎”“滚石上山”干劲为民族复兴助力。新时代,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和坚实基础,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好“黏合剂”作用,将56个民族紧紧地团结起来,汇聚成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助推中华民族早日复兴。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