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探究

2020-12-26吴大成黄竹湧汪莅斌戴筱煊

关键词:公平竞争思政

吴大成,黄竹湧,汪莅斌,王 瑾,戴筱煊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课程不仅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育体”功能,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方面的“育心”功能。然而,很多大学体育课程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体育知识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忽视了通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意志品质、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与教育,这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不符。探索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进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让两者在发挥育人功能中同向同行、相得益彰,对达成“三全育人”的目标,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意义

大学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所接受的最后教育,是学生人格、精神、道德逐步定型的关键时期,是学生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更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肩负着促进学生以健康的身心向社会化过渡的使命。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就是要强化思想引领,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协调发展,达到强健体质、健全人格、坚定意志的育人效果[2]。这就要求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康强劲的体魄,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和利用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在学生中弘扬塑造体育精神,增进学生的体育素养,促进学生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树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对大学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探析

(一)规则性元素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在体育运动中处处体现着规则性,例如时间规则、竞赛规则等,它为参与者限定了一个具有体育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规定了参与者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等。参与者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遵守规则,并接受规则的约束,同时也要承担违反规则所受到的处罚。规则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教学有目的地引入规则性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纠正学生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延伸到对社会生活各项规则的遵守,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性元素

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主体,缺乏对外界的关心和关注,合作意识淡漠,甚至会对合作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很难通过讲授的形式进行,它需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人与人之间语言、行为和情感的交流,以实现共同的愿景或完成共同的任务为目标,建立起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关系。体育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发生频繁的合作,例如足球比赛、拔河、接力跑等等。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合作性教育,培养并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敢于合作、善于合作,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通过与他人之间的默契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出每个人的优势,能够形成1+1>2的效果。

(三)竞争性元素

竞争是个体或群体间在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或群体利益,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绝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就享受着家庭所提供的衣、食、住、行等全部资源,作为资源的唯一供应对象,导致其缺乏良性的竞争意识和优良的竞争品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中更多地充满了竞争,竞争意识的缺失将会使人失去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体育的固有属性,体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竞争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创造竞争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展良性的竞争,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合作的竞争,竞争将缺乏潜力;没有竞争的合作,合作将缺乏动力[3]。

(四)公平性元素

公平是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它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倡导的“Fairplay”意指公平竞争,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育运动的灵魂。体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为参与者提供公平的环境、公平的规则、公平的权利和公平的裁决等方面,按照体育活动进行的时序可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阶段。在体育课程中处处彰显着公平性,例如体育教学机会的公平、体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体育结果评价的公平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公平性教育,对树立学生的公平意识,培养学生维护公平、坚守正义的优良品质至关重要[4]。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路径

(一)增进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融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和运用思政元素的主动性。因此,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开展对课程思政内涵和意义的学习和培训,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促进教师以身立教、以德为范,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二)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组织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提升的检验,很少关注到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和思想所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学生良性的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情的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转变学生“唯成绩论”、“唯及格论”的实用性、功利性的学习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将对体育知识的运用同思想政治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养成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

结束语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体育课程中,就要发挥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提炼课程中显性和隐性的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犹如“如春在花、如盐化水”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予以体现和拓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品德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公平竞争思政
公平对抗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笨柴兄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必须公平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