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标”联动机制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26卢朝阳
卢朝阳,王 蕾,查 燕
(1.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22;2.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3.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目的和根本原则。国有企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路线,要以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重中之重,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国有企业基层终端末梢[1]。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不断巩固加强基层基础。
鉴于此,公司开展了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研究,以评培一体化理念为指导,以党支部书记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明确党支部书记胜任标准、培养标准及考评标准,以标准为引领,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公司党支部书记培养考评现状分析
1.支部作用难发挥,党建生产“两张皮”
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能有效融入生产经营活动。一些党支部书记由于业务不精、责任不够、精力不足等原因,在处理日常工作中难以找到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不紧密,存在着“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还有一些党支部书记开展党建工作时,仅仅依照现有的考核制度搞形式、走过场,为了应付考核巡视开展“面子工程”,难以真正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
2.业务流程不熟悉,规定动作不标准
对于新任党支部书记以及一些兼职党支部书记而言,往往缺乏基本的党务知识和党务工作经验,对党支部日常工作流程不熟悉,在开展党支部工作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难以做到深刻理解和透彻领悟。从而形成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日常规定动作达不到标准要求、党建相关活动难以产生实效。
3.评培机制未建立,培养效果难转化
当前对党支部书记的培养还停留在“为培训而培训”的状态,尚未形成培养、考核、评价、使用的一体化机制,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每年开展,然而培训效果不可见、行为转化应用结果也未可知。这样的现状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党支部书记的学习参与度和获得感,另一方面造成公司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探索
以评培一体化理念(即培养标准就是考评标准,标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为指导,课题组探索出基于“三标”联动机制(如图1所示)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三标”即三个标准,分别指岗位标准、培养标准和考评标准,涵盖了建模、发展、测评三个环节。三者既相互统一,又彼此独立。相互统一是因为三者都是基于战略要求、业务需要和员工发展所梳理的标准;彼此独立是因为每个标准的应用方向和使用方法各有侧重。
1.构建岗位标准,铺就培养基石
为促进党支部书记胜任能力的全面提升,课题组从政治素养、典型任务、基本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党支部书记培养“树”品牌,如图2所示。其中,政治素养是指党支部书记应具备的党的基本素养,包括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两个模块;典型任务是指党支部书记必须完成的支部工作,包括支部自身建设、支部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群众工作开展、思想宣传工作、统战团青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创新工作八个模块;基本能力是指党支部书记做深做实支部工作应掌握的基础能力,包括管理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模块。
2.搭建培养标准,指明培养方向
(1)聚焦业务需求,搭建课程体系
传统的“知识导向型”课程体系往往追求知识的完整性而导致学习内容的设置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强化学习内容与业务需求之间的联系,课题组以“DACUM工作任务分析法”作为课程体系搭建的指导理念,聚焦党支部书记岗位工作任务,从学习领域、学习模块、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点、适用对象七个维度系统梳理。学习领域、学习模块、课程体系框架与素质模型中的胜任领域、胜任种类、胜任指标相对应。在课程主题设置上,综合考虑党支部书记工作任务和学习需求进行设计。课程目标描述落实到学员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上。课程内容以提升党支部书记履职能力为导向,简明扼要地说明课程主要知识点。
(2)瞄准成长路径,制定三阶规划
基于成人教育规律,按照“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突破”的进阶式培养理念,课题组充分分析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内涵,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长、评估方式四个维度设计党支部书记“育锋计划”。通过层层递进式培养路径设计以及各阶段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党支部书记由“入门新手”到“行家能手”的飞跃。
三阶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过程:第一阶段(锋芒初露)侧重党务工作基本流程、基本要求等基础工作能力培养,帮助党支部书记尽快适应支部环境和基础工作;第二阶段(锋芒毕露)侧重于党支部书记的核心能力提升,以综合技能提升促进所在支部更深层次的建设;第三阶段(锋不可当)注重党支部书记自身影响力塑造,在做好支部日常管理工作基础上,通过支部特色活动的实施打造支部特色,有效凝聚人心。
(3)萃取典型经验,开发精品课程
组织经验萃取是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首先,通过BEI关键事件访谈法搜集各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的优秀实践经验,了解各单位在支部工作方面的创新做法和实践成效,并从成功案例中提炼可复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整合形成课程素材。其次,采用协作式方式,将萃取的典型经验进一步转化为标准化课程,并同步产出讲师手册和课件,完成精品课程开发。
3.建立考评标准,检测培养效果
(1)健全考评主体,实现全面性
坚持上级领导自上而下和基层群众自下而上的双向考核模式。一方面上级领导通过听取述职报告、考查工作材料、定期巡查等方式对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另一方面,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开展民主评议等方式广泛吸取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对党支部书记工作的评价,实现考评主体的全面性。
(2)优化考评维度,保障公正性
坚持“工作任务+基本能力”双考核原则,以工作任务考核为主,以基本能力考核为辅。首先,将胜任力模型中的工作模块直接转换为考核维度,将每一模块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其次,以胜任力模型中的基本能力指标为标准,对党支部书记的基础能力指标进行考核。
(3)改进考评方式,彰显客观性
考评方式兼顾定性原则与定量原则。一方面针对党支部基础工作通过材料审阅等方式进行定量考评;另一方面,针对人心凝聚、思想宣传等隐性工作通过问卷调查、民主评议、巡视巡查等方式开展定性评价,从而彰显考核评价的客观性。
(4)落实考评应用,强调实用性
培训的实质是弥补差距,而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差距,进而不断改进培训效果。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主,考核监督为辅”的考评输出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党支部书记培养及管理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考评结果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将考评与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结合起来,建立培养-考评-使用-激励一体化机制,提升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
三、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1.明晰书记培养路径,有效提升履职能力
党支部书记政治素养-典型任务-基本能力多维模型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培养规划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使公司党支部书记培养路径日渐明晰。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的系统搭建和培养规划的科学制定,使党支部书记的培养与成长更加科学规律;另一方面,将党支部书记的学习内容和考评内容与岗位工作实际紧密连接,能够帮助解决业务难题,有效提升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
2.促进培评结果落地,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党支部书记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将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荣誉表彰等职业发展挂钩,构建一个合理的国有企业党支部书记队伍培养-考核-使用的一体化机制,能够有效将党支部书记队伍打造成自主培训成长、积极主动学习的优秀队伍,进而保证公司党支部书记岗位人才输出优秀。
3.有效提升培训效果,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基于“三标”联动机制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帮助公司有效转变以往“快餐式”的培训方式,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以致用,构建起从学习到应用、从课堂到业务的桥梁,促进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加速培养,普遍提升公司党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使其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实践者和员工群众的带头人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有效体现基层党组织作为时代发展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示范作用,从而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强化党建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