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傩文化的育人功能与育人实践
——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2-26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资源。徽傩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
一、徽傩文化
傩文化是华夏民族源自上古时期的一种独特而又古老的驱疫敬神、逐邪纳吉、祈福免灾的泛世界性文化现象,是根植于传统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互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俗、傩仪、傩歌、傩舞、傩戏等。皖南是傩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 “活化石”。徽傩文化现存的主要有池州傩戏、祁门傩舞、郎溪“跳五猖”,三个项目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徽傩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以傩文化中孝亲故事为素材,倡导中华孝道好家风
徽傩戏《刘文龙》为实现保国为家的理想,进京赶考,后又投笔从戎,抵御外敌,虽被汉灵帝敕封“西川安抚”,但不被名利所诱。上表辞归养亲,得以夫妻团聚,国泰民安。整剧体现了古人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通过宣传展示、倡导践行好家训,建设好家风,引导广大师生传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推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共识,以好家风促进好政风好民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1]
(二)以傩文化中崇敬英雄情结为标杆,唱响时代英雄主旋律
徽州傩舞“跳五猖”源于祭祀治水英雄张渤。英雄的精神内核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最集中的体现,是凝聚社会道德共识和价值追求最有力的纽带。今天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以自己的奉献和壮举,树立起当代中国高耸的精神标杆,构建起当代中国坚实的思想高地,为核心价值观打下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英雄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传承的轨迹;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循着英雄的轨迹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添新的光彩。江山代有英雄出,豪壮长领风气先。追寻先辈、承接荣光,持续唱响新时代的英雄赞歌,就能为全社会注入仰慕崇高、身体力行的时代基因。
(三)以傩文化中仪式剧本为依据,挖掘中华远古历史人文信息
徽州傩戏包含历史人文信息久远,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傩戏传承的缘故。傩仪中的《打赤鸟》《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是当今保存于现实中的最真实的唐代乐舞,为研究唐代乐舞《醉胡腾》提供了活态范例。这样具有历史悠久的信息样本在安徽傩戏中比比皆是,最早能够追溯到封神榜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鸿钧老祖,为研究历史、音乐、舞蹈等学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
(四)以傩文化中敬畏天地人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对自然、工作、师长的尊重情感
徽傩文化中讲究天地人和,人对天地万物怀有敬畏之心,所谓万物有灵,若是冒犯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因此,人们做事要慎行慎独。当代大学思想教育中也提到过人要怀有敬畏之心做人做事。敬畏是一种态度,人类对万事万物有敬畏的态度,才会有所尊敬和崇拜。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敬畏心理,形成对法律法规、学业、师长、社会生活和自我的敬畏心理。
(五)以傩文化中惩恶扬善为脚本,彰显国家法治的庄重与威严
徽州傩戏的举行的目的包含祈福禳灾,惩恶扬善,让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和谐。如徽州傩舞“跳五猖”中的判官就是典型代表,师生通过观看傩事演跳,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自觉做到尊法守法,让老百姓看到以及相信法治的威严:任何人都应敬畏法律,否则就要面临相应的惩罚,彰显国家法治的庄重与威严。对于当今的社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以傩文化中多宗教合一演跳阵式为范例,弘扬和谐社会中公民友好共处的良好社会生态。以池州“跳五猖”为例,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构筑,五正神按五行属性配以五色和占位。五行配以天干,即是东方甲乙,属木,其神面具及服饰等,均施以绿色或青色为主。南方丙丁,属火,施以红色为主。西方庚辛,属金,白色为主;北方壬癸,属水,黑色为主;中央戊己,属土,黄色为主;五神五色、五方,属性分明;道士、和尚、土地、判官是四副神;另有值路、小生各两神脚,统称十二神。除此之外,还有叉将、持牌、执旗、抬刹象征祠山张渤的“神刹”等神脚若干名。《跳五猖》的锣鼓极具青河沿岸特色,称“大、小锣鼓”,其演奏,各按演跳不同进程交替使用,全仪由门司(旧时当地称阴阳生)主祀,融合道、释,祀仪内容具有展拓性质。编创者把象征道、释两教的道士、和尚,在演跳的形式上纳入其仪,以此试图拓展其仪的思想内容和信众的层面。《跳五猖》把“天人合一”的观念演绎得十分精当和完美,同时也丰富了其仪的表演形式,可见其仪不仅具有传承性,道、释融和,同时又说明其内容的拓展性,因此借鉴傩文化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3]
三、构建徽傩文化育人实践体系
近年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文化育人战略,进一步融合传统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搭建文化育人实践平台,完善文化育人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组织、课程、师资和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徽傩文化育人实践体系。
(一)组织是徽傩文化育人实践体系的基础保障
一是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党委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校参加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二是以徽傩文化为主线,加强传统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安徽职业技术学紧密结合地域特点,以具有悠久深厚的徽傩文化为背景和资源,将徽傩文化作为学校的品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设徽文化研究中心和徽傩文化馆。学院加强精神文化的总结凝练,传承与发展“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徽文化精神,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兴校之魂,以“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为教育使命,深挖校园文化的“DNA”,文化基因时刻激励着师生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成功申报成为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院校和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
(二)课程是徽傩文化育人实践体系的主要核心
课程既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一是建立徽傩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傩戏面具、戏服、道具等设计元素,提取并弘扬傩戏文化中惩恶扬善、忠孝节义、敬畏天地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并结合学科专业开展主题研学教育活动,如孝道家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重道教育,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部分专业特色开展《服装设计》《美育教育》《中华民族精神》《采风与摄影》等一系列集艺术设计、美学欣赏、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研学课程,达到实践体验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三是开设徽傩文化融入服装设计课程。采用学徒制模式,采用选修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普及徽傩面具工艺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针对兴趣高、有发展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组建“安徽傩文化融入艺术设计学习班”,培养非遗文化传承方向的职业人才。四是非遗傩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工艺美术史、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使专业教学从设计概念、设计构思以及设计制作实现等方面实现系统化展开;在专业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开展服装市场调研,针对课堂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搜集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并对这些非遗元素进行抽象、提炼,实现非遗元素的升华。[4]
(三)师资是徽傩文化育人实践体系的关键问题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直接关系到徽傩文化育人的层次和水平。一是以傩戏传习馆建设为引领,由安徽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老师参与,实现跨校合作、协同创新。传习馆整合校内及校外资源,各校成员为傩戏传习馆的各项任务献计、献策、献力,通过明确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传习馆建设的合力,有助于进一步凸显傩戏馆的地方特色。二是设立的传统文化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开展师资建设。通过申请专利,编写教材,开展非遗项目科学研究,承担了多项省市级和院级课题,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巩固与传承人关系,有效整合传承资源。学校聘请池州傩戏国家级传承人姚家伟、祁门傩舞国家级传承人汪顺庆、郎溪傩舞“跳五猖”国家级传承人周国平为客座教授或担任传承大师,定期来校上课,亲自给学生示范,手把手地讲授每个项目的动作或技艺或唱法。
(四)平台是徽傩文化育人实践体系的依托载体
学校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加强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和服务平台的载体建设,从而释放了傩文化育人的倍增效益。一是搭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方式点亮文化传承。在实践与探索中,学校尝试融非遗项目文化于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创业思路,同时实现非遗文化项目的创新与传承。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不仅学习非遗中的传统制作技艺,更把非遗项目文化融入创业之中,用经营的方式延续传承。在创业过程中,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更就市场调查、市场定位、寻找客户等方面给以专门指导帮助。二是以傩文化中面具、服饰美学为样本,创新设计符合时代感的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产品。安徽傩戏的道具穿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视觉震撼之美,通过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让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重生。以2018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为例,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0所本、专科高等院校197支参赛队2000多名参赛选手参赛。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选手将傩文化艺术与文创产品设计有机融合,作品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表明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领域大有文章可做。三是 探索新路径“流行激活传统”,以创新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保护学院创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和路径,实现徽傩文化华丽转身,流行激活传统,“潮流”地融入社会,让徽傩文化活态形式得以传承。融入非遗元素的创新文创产品“上网”,用“潮流”需求发展空间。通过网络手段展示徽傩文化非遗元素的设计作品,促进徽文化创新和传承。四是培养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职业人。将徽傩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数字化资源教育化,实现徽州传统文化从本体保护向内容保护、传承、传播、创新转化、引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聚合徽州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用积件方式组合成相关课程教学载体,面向职业教育,把徽州文化从平面传播保护向交互立体化传播、主动式传承创新转化,自觉成为徽傩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