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导师制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中的运用研究
2020-12-26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一、研究背景
2017年2月,国家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开启了人才培养新篇章,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路径。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加强国际发展合作等观点。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工作实际,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显得愈发重要,虽然很多工程类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相脱节等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拓展各种渠道、探索各种方式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不少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实习的校外导师。在实习环节的教育培养中,企业导师作为育人主体,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导师的定义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并称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英国牛津大学在十四世纪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导学”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1978 年,美国学者 Levinson 提出“企业导师制”这个概念。综合来看,企业导师通常是经验更加丰富、职位更高的上级或资深的同事; 而徒弟通常是地位较低、工作经验不足,但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员工。导师为徒弟提供帮助和支持、指导和咨询,进而促进徒弟的职业生涯发展。
经历时代变迁的内涵和外延,“企业导师”已经从企业内部的师徒关系不断拓展,作为教师角色进入高校,以职业道德思想引导、企业文化传播等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支持。
三、国内外运用企业导师制的成功案例
(一)英国雷丁大学“校友导师计划”
校友导师计划(THRIVE Mentoring)依托雷丁大学的校友资源,从企业家、行业管理专家、企业专业人员等范围聘任,为学生提供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辅导。根据行业领域、企业类型,通过见面会、分类指导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导师帮扶及跟踪指导,保持与学生沟通、联系,对其学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提出合理性意见和建议。雷丁大学大约会聘请 500 名左右的校友导师,聘期一年,主要为大二年级的学生服务。要求导师在一年的聘期内,至少每八周与指导的学生通一次电话或者电视电话,与学生交流并给予指导。导师也经常能够给被指导的学生一些独特的机会,比如参观工作场所、引荐给专业人士和行业专家、简历修改和面试技巧指导等,帮助学生扩展交流网络和人脉,提升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信心,增强与人书面或口头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中国人民大学“LEAD计划”
“LEAD计划”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生涯发展服务上的引领性计划。“LEAD”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毕业生职场发展的社会导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职业指导顾问对学生的引领、引导。“LEAD计划”活动将通过为在校生和职场人士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机会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近职场达人,体验职场生活,规划个人职业发展。学校在多个职业领域中聘请职场导师,每位导师将带领5位学员组织相关活动,以讲述职场经历、一对一职场指导、参与职场培训、提供实习岗位、职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素质要求和发展前景等信息,做好入职准备,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企业导师制在学生职业价值观引导、就业能力提升、职业视野开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借鉴其经验,面向工程类专业本科生,运用企业导师制助力学生培养。
四、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企业导师的选聘
企业导师的选聘可通过专家推荐、笔试、面试(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等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针对工程类专业学生,企业导师有特定的角色需要:
(一)主观意愿:企业导师的主观意愿是企业导师制有效实施最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指导学生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特别是在工程专业领域,很多有经验的导师经常忙碌于工程现场,业余时间有限,指导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其主观意愿成正比。
(二)思想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政治站位,为人正派、客观公正,乐于施教,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四个自信”融入指导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业务水平:要求导师在行业领域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有较为显著的业务成果。特别是要在工程实践领域有多年的实战经验,除了国内工程以外,还应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最好有国外工程项目的设计建造、商务谈判、工程管理等经验。同时,最好能精通一门外语,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
(四)指导能力:企业导师要掌握95后、00后的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有耐心、有爱心,善于沟通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演示能力强,能处理好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局限于毕业班阶段,贯穿于整个大学周期的全过程,所以企业导师的配备可以从新生一年级开始,以班级、团队、实践主题等为单位,配备企业导师,聘用周期为四年,并为导师颁发聘书。
五、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企业导师的职责
(一)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工程实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操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钻研、总结经验、凝练成果,增强动手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需要相结合,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奉献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优化学生培养条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积极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锻炼,积极拓宽沟通渠道和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案例支持。
(五)关怀学生成长成才。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
六、工程类专业本科生企业导师的作用
(一)专业认知引路。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大部分来源于课堂的讲授,对于专业认知很多停留于书面知识,特别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自身的专业认知较为模糊。企业导师恰好弥补了专业教师课堂讲授的不足,可根据其对行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利用其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给予专业指导,通过提供前沿的专业信息拓展学生专业思维,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整合所学专业知识,明确专业方向。
(二)实践技能指导。工程类专业应用型较强,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储备转化成实际能力。企业导师一般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可围绕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全过程,手把手地进行体验式教学,解答学生疑惑,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三)职业精神传递。企业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其言谈举止、言传身教会传递出职业精神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同时,企业导师也会间接地将企业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尽早做好学社衔接的准备。
(四)心理建设支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平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程建设需求猛增,为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带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驻外工程项目求贤若渴,其中不乏条件相对艰苦的驻外项目,工程类学生需要做好去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企业导师可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同时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和职业胜任感的发展,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五)工程案例支持。工程专业类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般都会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企业导师可以从企业的工程项目中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接受工程案例的检验,从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工程项目经验。
(六)就业择业引导。在工程专业类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企业导师在四年全周期特别是学社衔接段扮演重要角色。在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行业、专业有了更深更广的认知,在就业、择业阶段,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择业时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加充足的自信,在就业时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