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丹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兼论中国的职业教育援苏项目

2020-12-26

关键词:职业培训苏丹援助

(扬州大学苏丹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225127)

苏丹职业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约十八世纪,在历经独立初期、尼迈里时期及巴希尔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但是,受制于苏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累积形成的影响,苏丹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发展滞后、整体水平低、过度依赖外援等问题,技术技能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巨大供需差。中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各个领域向苏丹提供了重要援助,其中包括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方面的援助。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者,同时也是核心延伸区主要国家之一,中国与苏丹在职业教育方面立足既有经验,积极探索双边职业教育合作新路径。本文围绕苏丹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掣肘因素及中国的职业教育援苏项目展开讨论,以期为今后探索与实践双边职业教育合作新路径提供参考。

一、苏丹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

苏丹职业教育溯源于十八世纪卡萨拉的一所工业学校,用于满足国家在某些行业和职业中对专业劳动力的需求。之后发展为1801年的戈登纪念学院,主要培训建筑、雕塑等领域的技术工人,以填补当时政府的劳动力短缺。1907年时,该学校更名为恩图曼技术学校。受殖时期,英国殖民者并不支持甚至压制苏丹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出于持续性获取经济社会发展利益的需要,苏丹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因采取英国模式却领先于邻近国家。苏丹的职业教育与英国部分技术学院的技术教育挂钩,技术学院、技术高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可获颁相应级别的技术资格证书[1]。

(一)苏丹独立初期(1956-1968):职业培训的开端

苏丹独立前夕,对技术工作者和熟练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仅仅限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全国仅有4所技术学校,约469名学生[2]。1956 年苏丹独立时,囿于贫困和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数量不足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严重制约苏丹教育的发展。而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则陷入更为被动和不利的局面。在外国技术人员、工程师与殖民者共同撤离后,苏丹政府开始重视开办职业学校和师范学院。1957年,苏丹首个职业培训中心在喀土穆成立[3]。1964 年,由德国援助的苏丹第一所职业学校苏德学校建立[4]。

(二)尼迈里时期(1969-1985):职教格局的形成

据1969年劳动力市场调查,劳动力数量估计为总人口的6.1%,参与率为52%。面对劳动力短缺问题,1969年上台的尼迈里政府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整顿计划,通过出台政策和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各种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如1970年发布《教育和平宣言》,将苏丹职业教育年限由三年延长为四年;1977年发布《苏丹教育:行动评估与战略》进一步规划未来15年的教育发展;1978年尼迈里宣布每年将预算的36%用于教育投入[5]。

20世纪70年代末,苏丹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建立,传统教育体制得到初步改造,职业教育内置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中等教育阶段的四年制商业和农业技术学校及四年制小学师资师范学校;高等教育阶段的高等职业学院、中等初中师资师范学院和高等高中师资师范学院等,学制一般是4-5年。此外,尼迈里时期大学教育开始扩张,其中理工学院和高等职业学院对苏丹的职业技术教育做出了最大贡献。

(三)巴希尔时期(1989-2019):职教援助的兴起

巴希尔执政时期,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改革成效不明显。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受南方内战与达尔富尔冲突的影响,加之入学前须服兵役的政策,学生入学率和生源数量大幅减少。第二,2005年初苏丹北方政府和南方武装力量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南北开始实行两套平行教育体制,对苏丹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造成复杂的影响。第三,《教育规划法》规定普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巩固青少年的宗教道德和信仰,了解宗教的教义和遗产”。主张教育伊斯兰化,伊斯兰性质学习科目的增加,必然会影响政府对以阿拉伯语和英语为教育用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教育投入。而苏丹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恰恰是中央政府预算,因此只能转向依赖外国援助。

得益于部分国家的援助,苏丹职业技术培训开始稳步发展和不断扩大。德国在苏丹曾建立三个培训中心,两处位于首都喀土穆,另一处位于苏丹港。而中国、韩国、日本和土耳其也为苏丹创建和发展职业培训提供大力支持,此外,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局、日本国际合作署等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向苏丹提供职业培训支援,从而使苏丹职业培训中心的数量(南苏丹独立后)有所增长,包括11个政府职业培训中心和19个私企职业培训中心。截至2019年2月,根据苏丹议会教育委员会的政府报告,职业学院和技术学校共193所,学生共3013名。

二、苏丹职业教育发展的掣肘因素

目前苏丹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职业培训课程与世界产业、技术发展脱节,政府有限的预算分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方案编制和发展项目,无法培养契合劳动力市场即能在高技术需求和先进机制的环境下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苏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累积形成的,因未严肃对待与及时处理,致使问题不断严重。

(一)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

职业教育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其一,安全环境与社会环境复杂动荡。因宗教、种族、经济以及资源方面的差异,苏丹南北长期存在着分歧与冲突,内战长达四十年,分裂环境中的教育难以取得较大发展。其二,经济发展步履维艰。纵观苏丹近代发展史,苏丹独立以来的经济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政治危机多次上演,每一届政府都继承了前一届遗留下来的支离破裂的经济难题。时至当下,通货膨胀、失业率过高、财政赤字、巨额贸易逆差、债务增加等一系列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愈加严峻。其三,以美国为主的外部势力干预。为实现美苏之间具有附加条件的“合作”,美国介入苏丹内部冲突,催化南北苏丹分立;施加域外经济和贸易制裁,遏制苏丹对外经济关系;将苏丹列入“支恐国”名单,限制其从外债减免和国际援助中受益。对于苏丹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其不利影响在于相应的制裁内容限制了苏丹的开放,无法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更多的技术交流与教育合作。

(二)中观层面:政府战略的忽视和资源支持的缺失

苏丹各届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忽视体现在投入不足、贯彻乏力和验收反馈缺失三个方面。首先,苏丹政府因其有限的财政能力,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前景缺少发展规划和战略眼光,因此忽视了职业培训领域的投入。其次,没有明确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发展实施战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再次,前期调研不够。未曾考察和研究各州在经济能力、基础设施以及运营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现实困难,无法将职业教育作为优先事项。最后,统筹协调工作不到位。政府部门、技术教育机构和产出受益者之间缺乏密切联系,技术教育部门剥夺了劳动力市场对课程开发的任何实物支持。事实上,苏丹现有的大多数职业培训中心皆出于一些国家的捐赠和支援。受援的职业学校综合条件较好,但援助是否持续取决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走向,援助中断亦有史实为证。

(三)微观层面:承担主体的协调与组织能力不足及社会认可度不高

组织方面,职业教育下放到各州之后,各州对职业学校的性质和要求及其技术和物质需求的状况知之甚少,对其发展和运作形成很大阻碍。其次,各州为实现政治利益而开设更多的普通学校,导致了与学历教育、普通中学相比,职业学校的比例恶化。再次,中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联结与协调的合作机制。最后,教育规划者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职业教育录取政策缺乏清晰的愿景,导致基础阶段时采取最低限制的录用方式。社会层面,苏丹民众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轻视,以及对技术体力劳动的蔑视是学生不愿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忽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二等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无法实现子女和父母的梦想与期待,这也是职业教育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职业教育援苏项目的回顾及展望

中苏关系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在不同时期,双方交往的内容与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出阶段性特色,其中双边教育合作约始于1962年的互派留学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方在经济、技术、军事、文化、医疗等方面向苏丹提供了重要援助,其中包括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援助。1989年,中国向苏丹的培训学校提供教员及设备的资助,援建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6]。该中心也成为了苏丹最重要的职业培训中心之一,使用至今。2012至2015年间,中国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扩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一带一路”指向下,中国的职业教育援苏项目呈现出下列形式:

1.援外培训:由商务部主办、中国职业院校承办的海外培训项目是中国职业教育援苏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方式。如2015年8月24日,由山东外贸职业学院承办,苏丹格达拉夫州法乌镇中国援苏丹农业示范中心举办了“2015苏丹棉花技术海外培训班”。

2.创建示范:将中国政府援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打造成中苏合作的典范,发挥引领作用。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是我国在苏丹乃至非洲援建的第一个职业教育机构。随着我国政府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的持续援助,效果逐渐显现,该中心名气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得到了苏丹职业教育界高度认可。

3.校际合作:中国与苏丹职业院校在具备相同特点的专业上加强沟通协作,延展教育务实合作平台。例如,2018年9月27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与苏丹科学技术大学签署协议,中苏学者围绕机电工程专业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职业教育举行系列研讨会,就科技与职业教育相关领域展开交流合作。

4.研修培训:中国与苏丹职业院校间开展研修培训,既拓展国内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和影响力,又能为苏丹职业院校提供技术援助。如2016-2018年,湖南省商务厅培训中心援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技术合作项目对101名来自14所职业培训中心教师以及职业培训最高委员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并连续两年派出16位专家在苏丹开展技术合作、进行培训。

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援苏项目表现出新的转变,从出发点看,由通过职业教育援助获取政治团结的初衷转变为支撑对象国自主自立发展,进而实现互利共赢,建设双边交流合作新平台。从方式上看,由单向援助转向互利合作,认识到发展投资和贸易更加贴合实际。通过援外培训,为搭建受援国与支援省市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对接摸索经验。从内容上看,主体多元且内容丰富,由政府之间转向学校、政府、民间多元参与,不再是单纯的设备与资金援助,而是开拓多样合作形式,尤其重视职业教育援助与产业、项目的结合。展望未来,中苏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诸多领域具有广阔合作前景和发展潜力。中苏职业教育合作既是基于上述发展趋势的一种战略需求,同时也契合苏丹当前新政权求稳定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而言,解决苏丹就业与民生问题,构筑两国民心相交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体现。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苏丹援助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