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鲁迅那里去”

2020-12-26陈宗俊

关键词:鲁迅研究狂人日记研究成果

陈宗俊

“回到鲁迅那里去”是王富仁先生在新时期之初提出的一个观点,意在强调鲁迅研究应从过去侧重于政治的与意识形态的研究窠臼中摆脱出来,回到鲁迅作品本文中去,回归到鲁迅研究的原点中去。实践也证明这一主张的远见卓识,出现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等,而单篇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成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见证着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实绩。但在如何“回到鲁迅那里去”的视角、方法、路径等问题上,不同学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甚至出现一些相左的观点,但也正是鲁迅研究中的这种“和而不同”的存在,推动着新时期鲁迅研究朝着多元化与纵深化方向发展,标志着“鲁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地位。本期刊发的谭桂林和杨姿两位教授的论文,也是“回到鲁迅那里去”的最新研究成果。

谭桂林教授的《〈狂人日记〉与现代生命伦理的建构》,从“生命伦理”这一视角重新解读《狂人日记》,认为《狂人日记》创作动机的原点是“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文章从文本细读出发,结合鲁迅的早年“立人”思想、“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主题形成原因、以及鲁迅对陈独秀倡导的“最后之觉悟”的启蒙方略深切理解等方面论述后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在五四前期将生命伦理的现代化思考放在首要位置在创作上的体现,也是“五四新文学在中国生命伦理现代转型方面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而学界后来对该作品主题的一些解读,与鲁迅当年的这一创作初衷有某种渐行渐远之势。此文在《狂人日记》发表百年之后以新的解读,值得我们重视与思考。

杨姿教授的《厦门风景与鲁迅的识物意识》,从“厦门的鲁迅”与“鲁迅的厦门”二者间互动出发,探究鲁迅识物意识的规律性、反常性和隐含其间的悖论性。指出鲁迅对厦门风景的这种书写,与鲁迅对中国社会思想、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刻感受与体验相关联,也是鲁迅“以现代中国的一隅,来思考整个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个精神现象的结果”。此文丰富了既有的鲁迅与厦门关系的研究成果。

除了鲁迅研究外,本刊也欢迎其他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稿件。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狂人日记研究成果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病害高发、无药可医,究竟为何?诺伟司创新研究成果助力鱼虾尽情吃、纵横长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