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26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462000许丹刘颍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462000)许丹 刘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是由于病毒侵染心脏导致心肌炎症病变,主要的病毒包括萨奇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造成患儿心肌细胞受损,出现乏力、多汗、心悸、胸闷等症状,影响患儿正常生活[1]。为配合预后给予有效护理,现研究优质护理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12岁,平均(5.28±1.05)岁,试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12岁,平均(5.32±1.06)岁,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患儿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排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感染疾病的患儿,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①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定期通风消毒,减少患儿的排斥感;②病情护理,加强病情监护,对患儿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密切关注,及时观察患儿的意识、瞳孔、肌张力情况,保持患儿身体干净整洁,并根据患儿年龄严格控制药物滴注速度,对配合度较差的患儿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③心理护理,患儿出于对治疗的恐惧往往较难配合,护理人员通过亲切、耐心地同患儿玩耍,消除患儿的抗拒心理,促进诊治过程的顺利实施,对家属给予负性情绪疏导,详细讲解病情发展、治疗过程及护理要点,树立家属的治疗信心;④饮食康复护理,督促患儿家属按时帮助患儿服药,为患儿准备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营养食物,及时更换患儿床单异物,保持适宜按摩,多陪伴患儿。
1.3 观察指标 根据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维度;根据医院自制的调查量表评价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率(%)和(±s)表示,采用X2和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情况 试验组躯体功能(8 5.3 9±5.8 4)分、生活功能(9 0.0 5±5.8 1)分、心理功能(8 6.3 9±5.7 4)分、生活质量(88.64±5.74)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9.64±5.85)分、(81.62±5.74)分、(77.52±5.39)分、(76.85±5.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1.11%(41/45),对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0,P=0.048)。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初期无明显症状,导致确诊时患儿病情发展往往较为严重,病情进一步恶化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2]。在治疗期间处于对患儿病情的担心,常规护理往往不能使患儿家属满意,护理效果有限。优质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对环境护理,打消患儿的排斥心理,通过针对性病情护理,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发展,避免意外情况发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通过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家属负面情绪,促进患儿治疗依从性,通过对饮食日常护理,增强患儿体质,减少并发症发生[3]。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躯体功能、生活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优质护理将护理服务与临床、患儿相联系,优化整体护理服务流程,改变护理服务理念,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促进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4]。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患儿生活质量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