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RST分诊模式在提高急诊非创伤性疼痛患者分诊准确率中的应用
2020-12-26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人医院300222程宇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人医院)(300222)程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我院急诊收治的非创伤性疼痛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男70例,女55例,患者年龄≥18周岁;排除入院已无生命体征或濒死的患者。研究期间急诊科护理人员无大规模调动,保证分诊人员的相对固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分诊模式进行分诊,试验组则采用PQRST分诊模式进行分诊,即归纳为“一看二问三查”的方式进行快速分诊。①一看:看患者的面色、步态和表情,观察有无急性痛苦面容,步态是否虚弱。一般来说,腹痛患者可由于疼痛而取蜷缩体位,急性心梗患者则可能在疼痛时取端坐位。②二问:按PQRST分诊模式询问P(Provokes)疼痛的诱发因素,如有无暴饮暴食、剧烈运动,是否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有无泌尿系结石病史,有无心肌缺血病史,育龄期女性有无停经史等。Q(Quality)疼痛的性质,询问患者疼痛是钝痛、绞痛、刺痛、隐痛或是持续性疼痛。R(Radiate)疼痛放射的方向,一般急性胃肠炎、胃痉挛疼痛程度较轻且疼痛局限;急性胰腺炎疼痛可由上腹部放射至左肩部及左腰部;急性肾炎疼痛可由肾区放射至下腹部[1]。S(Sevenrity)疼痛的程度,可采用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常用疼痛评估工具有数字评分法(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2]。T(Time)疼痛开始、终止和持续的时间。③三查:内科非创伤性疼痛的特点是胸腹部平软,无压痛,先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后出现胸腹部疼痛,且疼痛可随体位的改变及时间的增加而缓解。外科非创伤性疼痛的特点是先出现疼痛,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发热、压痛、反跳痛等症状,且改变体位不可缓解疼痛,随时间的延长疼痛可加剧,甚至出现黄疸、包块等症状。妇科非创伤性疼痛的特点是下腹部疼痛,伴停经史、阴道出血及腹部包块。分诊人员在查体时应注意压痛点的位置,有无发热、呕吐、血便,有无肌紧张、反跳痛等。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避免发生休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及分诊时间。分诊失误率即分诊护士评估及判断的疾病病因、严重程度与医生最终诊断不符合。分诊时间即患者进入急诊后分诊所需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分诊失误率及分诊时间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分诊失误率(7.94%)显著低于对照组(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分诊时间(4.78±2.5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83±2.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急诊分诊台无相对完整的体检环境,且急诊患者较多,分诊护士工作强度大,难以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部分患者因某些原因而隐瞒病史,如未婚女性可能隐瞒性生活史,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情,并注意沟通交流的技巧。同时,老年患者机体感觉器官衰退,对疼痛刺激较不敏感,来院就诊时病情往往已很严重;小儿难以描述病情而一味哭闹,护理人员应注意此类患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此外,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的不同,导致分诊护士评估和判断病情的差异较大,低年资的护士分诊失误率较高年资护士更高,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帮助其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PQRST分诊模式要求分诊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各类非创伤性疼痛的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求急诊护理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各类培训,学习分析检查结果,阅读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掌握各类急诊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以便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本文将PORST分诊模式应用于急诊非创伤性疼痛患者,有效降低了分诊失误率,节省了分诊时间,使患者免于在各临床科室间的无效往返,使患者及时得到了有效的救治,提高了分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