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彩超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探讨

2020-12-26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463000赵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内径颈动脉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463000)赵霞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方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对于病情的预防及诊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分析颈动脉彩超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例,为卒中组,另从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选取50例,为对照组。卒中组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8.5)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8~78岁,平均(60.3±10.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是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使用美国GE Volusn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线阵变频探头,频率8~12MHz,在受检者平静状态下实施检查,指导其选取仰卧位,下颌抬高,充分暴露颈部,并将头偏向一侧,将探头从胸锁乳突肌外侧缘横切,对颈总动脉近端、中端和远端实施纵切扫描,观察血管内膜、层级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查看有无动脉粥样硬化,记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数量及性质,评价斑块的稳定性,记录颈部动脉内径。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2m为确定存在斑块。斑块性质鉴别,软斑块:斑块内为中低回声,外形为隆起性改变;硬斑块:斑块内部为不规则强回声,伴有后方阴影且边界清晰;混合型斑块:斑块表面有明显缺损,且内部有不均匀回声,或均匀低回声,颈动脉血管壁有偏心性增厚,软斑块与混合型斑块均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为稳定性斑块。②对比颈动脉内径:主要比较双侧颈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使用SPSS23.0分析,以(±s)表示计量数据,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 <0.05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比较 卒中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5.11%(40/47),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为87.37%(83/95),均高于对照组的18.00%(9/50)、33.33%(6/18)(P<0.05)。

2.2 颈动脉内经比较 卒中组的左侧颈总动脉内径为(4.12±0.04)mm,右侧颈总动脉内径为(5.50±0.06)mm,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为(5.10±0.08)mm,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为(4.00±0.07)mm,对照组左侧颈总动脉内径、右侧颈总动脉内径、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分别为(7.72±0.16)mm、(7.80±0.20)mm、(5.30±0.10)mm、(5.50±010)mm,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及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比较卒中组更高,且卒中组的左侧颈总动脉内径、右侧颈总动脉内径、左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右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均小于对照组,说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性斑块检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有明显的颈部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堵塞血管腔,造成血管狭窄,影响下游的血供,而软斑块及混合型斑块多以脂质为主,斑块内膜脆弱,更容易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且破裂斑块可堵塞远端微末血管,影响局部微循环,并使远端灌注压下降,形成持续定低灌注损害,最终影响脑组织供血,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1]。由于颈部动脉的位置较为表浅,应用多普乐超声检查可对颈部动脉血管内部结构、狭窄情况、斑块的形成及性质做出准确的评价,对无症状期的动脉硬化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提供客观的信息,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预测提供客观的依据[2]。

综上,颈动脉彩超可准确的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并能显示血管的狭窄情况,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内径颈动脉
◆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