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探究
2020-12-2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475003王科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开封院区(475003)王科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4例(2017年10月~2018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42~67岁,平均(54.13±4.69)岁。研究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41~69岁,平均(53.87±5.01)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全身麻醉,定位血肿,经大骨瓣入颅,骨瓣铣开,逐步咬除颞骨磷部,至颞底,硬脑膜放射状剪开,脑针穿刺血肿,适度减压,长皮质切开1~1.5cm,清理血肿腔残余血肿,电凝止血,血肿腔放置明胶海绵,常规搁置引流管。②研究组采取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全身麻醉,沿翼点参照CT影像弧形作4cm切口,头皮与肌肉经牵开器牵开,颅骨钻孔,作直径2~3cm小骨窗,显露中颅窝底及外侧裂尾段,经显微镜辅助电凝、剪开硬脑膜,锐性分离侧裂蛛网膜和侧裂,自浅至深经吸引器吸引血肿,同时止血处理,脑压降低后于血肿腔注入生理盐水反复清洗,电凝止血,搁置引流管,闭合硬脑膜。两组术后约2~4d参照具体情况撤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术前及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依据ADL量表评估,分值越高越好;神经功能依据NIHSS量表评估,分值越低越好[1]。②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依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完全恢复为Ⅰ级;日常生活能力部分恢复,可独立生活为Ⅱ级;难以独立生活,需借助外力才可行走为Ⅲ级;意识清晰,但需卧床为Ⅳ级;死亡或植物生存状态为Ⅴ级[2]。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及ADL评分 术前两组NIHSS及ADL间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术后3个月ADL高于术前、NIHSS低于术前,且研究组ADL评分(70.41±6.37)高于对照组(63.87±5.96),NIHSS评分(5.34±1.26)低于对照组(8.78±2.21)(P<0.05)。
2.2 预后 研究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 5),且研究组预后Ⅰ级率(26.92%)高于对照组(11.54%)(χ2=3.962,P=0.047)。
3 讨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为高血压脑出血传统常用治疗措施,其可迅速减压,效果良好,能于直视下彻底清理血肿,且止血效果好。但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存在手术用时长、创伤大及并发症多等弊端,不适用于机体功能状态较差及病情较重者。近年来,微创术式以创伤小、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得到应用普及。
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为高血压脑出血重要微创术式,其是于传统术式基础上改良形成,由于高血压脑出血根本危害为血肿自身和周边脑组织水肿,血肿自身压迫周边脑组织为始动因素,故通过清除血肿可减轻其对周边组织造成的压迫,并能缓解周边脑组织水肿,而骨窗面积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切口较小,利于减少手术创伤,操作简单,并经显微镜辅助清理大部分血肿,针对活动出血点及时给予电凝止血处理,可避免大骨窗手术操作盲目性,最大程度减少无效脑牵拉及脑暴露,于较短时间内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与分解产物进一步损伤周边神经细胞。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NIHSS及ADL改善更佳,且预后Ⅰ级率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及早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且对改善近期预后效果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采取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利于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可改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