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首家声音博物馆创始人:声音是文化的一部分

2020-12-26祁梦竹

作文中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鸽哨思源胡同

祁梦竹 乔 斐

闭上眼睛,听:胡同里,知了在低鸣,树叶沙沙地响,“丁零”,清脆的,是人力黄包车的脚铃声……再听,盘旋在头顶的鸽哨声,院门口的叫卖声……仿佛时光穿梭,置身于老北京的胡同中。这儿,就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博物馆里的“馆中馆”:北京声音博物馆。

作为北京第一家声音博物馆,创始人秦思源希望可以用声音记录北京的历史,他说:“声音是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记忆,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我们要记录下这种独特的历史。”目前,馆中已有老北京声音200 余种,5 年内将超过千种声音,还将开设专门的“网上声音博物馆”,记录北京的昨天和今天。

缘起——外国音乐家:北京声音最丰富

秦思源和史家胡同博物馆,颇有渊源。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 号院,其旧时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华。后来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

建馆之初,街道办事处的负责人找到秦思源,希望作为知名策展人的他提一些建议,秦思源问道:“愿不愿意开辟专区,展示老北京的声音?”

“其实这个想法,我在10 年前就有了。”在胡同博物馆,秦思源对记者说。

10 年前,他策划了一个叫“都市发声”的展览,请国际顶尖的音乐家、声音艺术家到北京来,体验北京的声音。

这群艺术家在电台做节目,向听众们征集他们最喜欢的北京声音,“很多听众说,他们喜欢那些老的叫卖声,老的响器的声音,还有鸟叫声、鸽哨,但我们发现,这些声音已经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这些知名音乐家、声音艺术家曾几次激动地对秦思源说:“转遍了全世界,北京的声音最丰富!”

“我意识到,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北京声音,在外国人眼中依旧是最丰富的。而北京声音,就是北京的历史。如果现在不记录下来,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后就更难复原。”

机遇——建胡同博物馆,辟声音专区

胡同博物馆的创办,为秦思源提供了一个契机。

“2012 年,朝阳门街道办事处找到我,说利用我外祖母的院子兴建胡同博物馆,问问我有没有好的建议,我就想到了,开办一个声音专区。”秦思源说。

当时秦思源提出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的赞同,“眼前一亮,这种方式我们过去没有想到”。

一拍即合,在博物馆的兴建过程中,街道办特意拿出了院子中的一个小房间,装修成了一个特别的多媒体室。

这间仅有几平方米的小房间,在装修时特意加装了隔音的设施,站在房间里,几乎与外界声音完全“绝缘”。里面播放出来的声音,可以达到环绕立体声的音质。还有一台触摸控屏的电脑,游客可以在这里点播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设备,都是由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出资置办的。

“我们最开始的设想,就是设置一个展室,通过录音、后期制作的方式,重现20 世纪30 年代左右的一些老北京声音。”秦思源说。

较真儿——为准确记录鸽哨声,录了小半年

专业的设备、专业的空间,这些都是硬件,声音才是展现的核心内容。老北京声音,来之不易。

秦思源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录制好的200多个声音,每一个录制过程都历尽辛苦,“每个声音都不能糊弄,要让聆听者听到真正的北京声音”。

老北京声音中,有一种有特色的声音——鸽哨声。为了录制最地道的鸽哨声,秦思源和他的团队前后录制了小半年。

“不好录,”他说,“比如鸽哨分不同材质,有竹子的,有葫芦的。鸽哨悬挂的位置不一样,声音也有区别。而且一群鸽子在空中盘旋,和几只鸽子的鸽哨声也不一样。老北京声音,讲究。”

越讲究,越不好制作。为了录好鸽哨声,他的团队找了很多饲养鸽子的人。“但是现在养的多是信鸽,不是观赏鸽,不同的鸽子,翅膀扇动的频率不一样,鸽哨的声音也不一样。”他说。

在找到合适的鸽子后,他又开始找录制声音的地方。“好的声音要纯粹,不能正录着鸽哨声,旁边又响起汽车声。”秦思源说。最后,他们找到了远郊区县一块空旷的地方,把鸽子运了过去。

“选用了最专业的录音麦克风,仅有耳孔大小。”秦思源说。历经半年,鸽哨声这个项目才算完成。

“行家一听,就能听出区别。我们再经过后期的加工,还原出20 世纪30 年代鸽哨的声音。”

听众——回到童年,原汁原味的北京

每一段录音都精心制作,每一个声音都较真儿到底,经过一年多的录制,200 多个老北京声音,随着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开馆,在2013 年正式与游客见面了。

走进古香古色的博物馆,穿过1 号展厅,在8 号展厅的西侧,就是老北京声音展室。

“几乎每个来这里的游客都要进去听一听,”博物馆的管理员刘平太对记者说,“这么算下来,人数都过万了。”

昨天,记者在这里遇到了如今家住丰台区的刘哲伦。“听说有这个博物馆,特意过来看看。”已经退休的他曾经就住在东四,“我看到这个声音小屋,就进来听了听,这些声音挺地道,就像回到童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北京。”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老北京的叫卖声,“这些叫卖,在我们小时候,胡同里经常可以听到,之后游商没有了,声音也就没了。再后来,就成了一些艺人的表演。如果这些声音失传,就太可惜了”。

而对于年青一代,以及很多外地、外国游客来说,这些声音为他们打开了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一扇大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两位来自武汉的年轻人,他们说:“如果说看图片、看老物件儿、看模型可以让我们知道老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子,到这间屋子里听听,就好像身临其境。”

未来——首座声音博物馆,录千条声音

对于北京声音的追寻,秦思源从未放慢脚步。

“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声音内容。”他告诉记者,“计划是在5 年之内,数据库中的声音达到上千个。”

“以这个音频小房间为基础,成立首座声音博物馆,并通过与院校的合作,让声音博物馆更具学术研究价值、更加有影响力。”他说。

“我们除了在录制和后期制作的环节将更加严谨,还将通过定期举办北京声音论坛,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声音进行鉴定,在学术上更加严谨。”秦思源说,“这样我们的成果不仅可以为游客展示,还将成为北京历史、文化的科学记录。”

而目前仅有一个展室的展示空间,在未来也将进一步改善。“计划未来会做成网站的形式,用户不用亲身到博物馆来,只需通过网站点击就可以欣赏这些北京声音。”秦思源说。

同时,秦思源和他的团队还将加大对“今天的北京声音”的记录。

“其实现在有些北京声音也很有代表性,我们正在记录。”秦思源说。近期,他们将分门别类地记录北京的鸟鸣。“北京人爱养鸟,但每个时代养的鸟不同,场所也不同,我们这次计划除了录制不同品种的鸟的鸣叫声,还将记录比如小区里的鸟叫是什么样的,环路边的鸟叫是什么样的,让其成为今天北京的声音。”

每个声音都有指向性,每个声音都在记录一个时间、一个地域的特征。北京声音博物馆在创新和尝试的进程中,用声音记录北京的历史和今天,用声音传播北京的文化。

(摘自2015 年3 月27 日《北京日报》,稍有改动)

◆开心一刻

聪明的狗

周末早晨,妻子对丈夫说:“我们的狗真聪明,每天早上都会带回报纸。”

丈夫回答说:“没啥,很多狗都能做到这一点。”

妻子说:“但是,我们从来没订过报纸。”

猜你喜欢

鸽哨思源胡同
My Dreams
鸽哨 循声一瞥 原来是它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鸽哨
鸽哨
神奇的鸽哨
Hippie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