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暴力环境下青少年心理素质探析

2020-12-25张鑫沺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暴力网络心理

张鑫沺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沟通交流渠道越来越方便与迅捷。青少年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社交软件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群建立联系,可以借助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知名人士的动态。而发达的互联网有时却朝着物极必反的方向发展。网络热搜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不真实的八卦新闻。本文结合网络暴力的现状和成因,对青少年及相关人员心理特征及如何制止与面对网络暴力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良好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网络; 暴力;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28-002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暴力这一现象越来越常见。键盘侠通过码字,借助虚拟身份对目标对象进行攻击,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其肆意诋毁、谩骂,把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导致生活幸福的人承受莫须有的压力与诽谤,使悲惨事件的发生接踵而至。网络暴力真得无药可救吗?针对这一现象青少年该如何应对?为了消除隐患,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与分析。

一、网络暴力的现状及危害

(一)现状

当下网络暴力主要有语言辱骂、公开网络参与人的隐私信息、宣扬极端思想等形式,其中语言辱骂这一现象最为明显与常见。

《社会蓝皮书: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表明,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其中,暴力辱骂以“网络嘲笑和讽刺”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居多,分别为74.71%和77.01%;其次为“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53.87%)和“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45.49%)。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主要场景有社交软件、网络社区、短新闻及留言,比例分别为68.48%、55.30%、30.66%和30.16%。除此之外,青少年在微博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5.36%,在直播平台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19.91%。

(二)危害

网络暴力一方面扰乱社会秩序、传递负能量,另一方面增加受害者心理压力、产生心理疾病,情节严重的甚至导致受害者萌生轻生念头。近两年演员乔任梁、歌手雪莉都因网络暴力离开了世界,明星中更是有很多因被网暴无法正常生活,被迫选择丢掉饭碗,退出娱乐圈。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暴力是导致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滋生暴力冲动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互联网发展迅速

1.污浊的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由设施、资源、平台、通信及工具共同组成的,而“人”作为这些部分的主宰者,对网络环境的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博、头条等平台又红又专的热搜内容现如今被大量难以启齿的八卦、灾案所覆盖:明星之间正常的交流往来却被“甲方插足乙方的生活”“甲方是恶毒的第三者”等一系列恶毒的字眼诠释;当年唱《酸酸甜甜就是我》的可爱女孩张含韵一夜走红后却因一些无稽之谈被谩骂声淹没,当时她只有15岁;前两年风靡网络的江歌案,江歌妈妈在痛失女儿后为女儿发声却要被网友扣上“恶意骗钱”“嘴脸丑恶”等扎心的字眼。

这样污浊的网络环境,若不加以遏制和改良,将会后患无穷。

2.传递消息便捷。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现如今,只需点击发送键便可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与否只在人的一念之间。人是情绪化的生物,当他们接收到信息,针对不同程度的信息刺激做出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都是感性的。阅读者接收到了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抑或是违背其观点的信息,便会不由自主地在第一时间作出情绪化的反应,并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做出回应、表达感受。键盘侠正是戴着有色眼镜,把接收到的零碎的、片段化的信息拼凑成一个“虚假”的真相,对目标人物进行不负责任的抨击。当真相大白时,键盘侠又通过敲击键盘来洗脱自己的“罪行”,而那些因此被伤害的人,并不能删去这段惨痛的回忆。

3.发表言论的匿名性。匿名的发言环境给予了网民扮演不同角色的平台,一方面,提供给了网民针对话题开展深度讨论、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另一方面,发表言论的匿名性使责任感低的网民有机可乘,滋生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开展过少

网络暴力者大多没有责任心、格局小、文化素养低、具有性格缺陷,而当下高速发展社会中的群众大多具备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不会发泄情绪、缓解压力困难等人格特征。人格的养成基于青少年时期,而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与家庭、學校有着密切的联系。

1.家庭。“天下之本在家”“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是家庭。精英人才的需求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多,我国大多数家庭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对孩子的素质及心理教育。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在3.9%~24.8%之间,中国儿童自杀原因排行前三分别为学业压力、早恋和父母离异。种种数据表明了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我国是人口大国,在“成绩淘汰制”的背景下,学校存在很大的教学压力。因此,学校十分重视理论课程的教育,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开展过少、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引起重视。青少年一旦步入学业生涯,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学校之中,学校的教育对他们的人格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国家尚未健全有关网络暴力的法律

治“网”要靠技术,治“人”要靠法律。至今为止,法学上还没有“网络暴力”的说法,在治理实践中,对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识别不清。没有法律的约束,就让违法者有机可乘。

三、网络暴力相关人员心理分析

(一)网络暴力者

1.追求本我的快乐。网络暴力者大多利用网络来表达欲望、宣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欲望就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输出,而这种输出是没有边界的,是自由的。网暴者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打着“正义”的旗号对目标对象口诛笔伐,通过这种方式排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寻求快乐。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即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断一般,以点代面。网络信息是碎片化的,网民通常会将自己得到的零碎信息通过主观意识把它们拼凑成一个所谓的“真相”,与他们现有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往往更容易被接受,与此同时,他们会抗拒那些与他们内心观点相冲突的真相。因此,就会出现网民为了支持自己所相信的真相而展开的语言攻击。

3.群体意识。当人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他们的感觉、思维和行为都与独自一人时不同。当他们独处时,他们在群体中的思维观念和感受绝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了,也绝不会形成具体的行动。而实际情况是,即使是最优秀的专家,一旦陷入这种集体意识,也只能以最平庸和笨拙的方式处理重大问题。

这种意识可以用来解释粉丝团体之间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张声势地进行语言争斗的现象。微博中常常会出现,女明星A与男明星B因为在一部剧中饰演伴侣,他们双方的粉丝就展开激烈的群体语言攻击。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唏嘘。

(二)被网络暴力者

明星在网络暴力这场灾难中成了最为常见的受害者。近些年来,乔任梁、雪莉等明星因为遭受网络暴力造成心理抑郁,最终无奈选择到另一个世界去躲避这场灾难。

1.习得性无助效应。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明星遭受到的网络暴力往往是持续性的、经常的,“有多少人爱他们,就有多少人恨他们”。因此,面对这场灾难,受害者一定要用开阔的眼光,看清事情的本质,不让攻击者的计谋得逞,不要使自己陷入绝望。

2.失去自信,质疑生活。被网络暴力过的人生活总是小心翼翼,像是带上了沉重的盔甲,在生活中背负压力艰难前行。他们会因舆论质疑自己、怀疑人生,怕哪些方面不孚众望被媒体曝光又会引起网民的愤懑。但他们本不该如此。

(三)旁观者

旁观者面对网络暴力,往往有三种可能性的行动,一种是伸张正义,加入这场斗争;一种是持续保持旁观者的身份;最后一种,则是保持理智、采取有效性措施来结束这场斗争(如向相关管制人员举报等)。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后一种现象并不常见。

这是责任分散心理效应的作用。网民一直相信会有对象充当制裁者的身份采取措施以结束这场风波,但这个人不是他自己。因此,网络暴力往往会形成无限循环的不良趋势。

四、建议与举措

(一)加強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

由上文得出,无论是网络暴力者还是被网暴者,都需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青少年心理人格养成影响最大的两个群体应首先采取措施。

1.家庭。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决定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关键因素。父母在注重孩子智力成长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争取与孩子成为朋友。

2.学校。建议学校设置心理课程或心理咨询室,让学生们有“树洞”可以倾诉,以舒缓压力。尤其是中小学,尽可能在每学期末设置心理测试,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在搞好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提升课外活动的时间与质量,让学生们的学业压力及时得到缓解。

(二)磨练青少年个人的坚强意志

1.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素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们的指南针,指引着人们前进。博览群书者,大多都明事理、识大体,不会因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使自己黔驴技穷。阅读者能通过阅读丰富内心、开阔眼界,解决心中的疑惑。

2.保持积极与乐观的心态。舆论会使消极的个体一蹶不振,而乐观的个体会把这份磨难当作人生宝贵的财富,磨炼了心智、坚定了内心。人生一帆风顺的个体屈指可数,人们要感谢他们的敌人,是那些看起来十分煎熬的岁月将他们打磨成为最闪亮的宝石。

3.学会过滤负面消息。人红是非多。如果个体在形成关于现实的实用理解之前试图考虑所有可用的信息,那他们的脑袋就会爆炸。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去简化和选择。在面对无法避免的语言攻击时,可以选择不去阅读与查看。真相总会水落石出,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与沉淀自己,用实力让舆论闭嘴。

(三)加强网络管制,出台相关法律

1.网络采用实名制。实名制一方面可以对个体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因此,网络实名制一定要在网络安全保障系统没有漏洞的基础下实施。

2.应用系统进行新闻筛选。网络暴力的源头在于新闻媒体的曝光,当下热搜内容需要进行过滤与筛选,剔除私人生活负面新闻,弘扬国家大事,传播正能量。

3.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捍卫人民群众权利和利益的工具。国家在注重互联网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要对其隐患作出预防,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出台相关法律,详细阐述网民的责任与义务,拉响网络暴力的警钟,倡导理性上网、文明上网。

五、结语

人们所观察的是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个体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就像印度耆那教传统故事中的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去呈现世界,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呈现方式,而不是对与其背道而驰的个体进行否决与抱怨。任何时候,都要拥有天使般美好、纯真的心态,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当下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田圣斌,刘锦.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暴力的识别与规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03):168-173

[2]张珊珊,韦雪艳.家庭心理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诉求[J]大众文艺,2019(10):210-211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马晓佳,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8

[4]潘云梦,卜建华,张宗伟.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6):47-53

[5]荣格.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解读[J]西部广播电视,2017(07):10-11

猜你喜欢

暴力网络心理
反性别暴力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暴力的班长
心理小测试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