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5叶磊王英利
叶磊 王英利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教学过程中的网络应用愈发普遍,基于当下流行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构建了“互联网+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实践。结果发现,该种混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和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有良好作用,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学生反馈良好。但该模式也存在对授课教师、学生和学习笔记高要求、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等特征,面对当前高等教育适当“增负”的要求,该模式仍然值得进一步尝试与优化。
关键词:互联网+; 对分课堂; 混合教学模式; 经济地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11-003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乃至全球,不少高校为有效应对疫情对正常教学的冲击,相继开设了网络(直播)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变革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契机。其实,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务管理人员,都在思考与尝试改变传统讲授法的各种弊病,如学生层面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问题[1],教师层面的“五个过多与过少”问题[2]。进而相继出现了系列教学方法的创新,如“翻转课堂”[3]、“案例教学法”[4]、“五步教学法”[5]等。这些努力都是试图去改变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大量大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被动参与、师生互动少、一考定成绩等困境。为改变上述困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求索精神,笔者基于疫情前后的多年教学经验,结合当下流行的“互联网+”与“对分课堂”,探索新时期《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的崭新模式。
一、“互联网+对分课堂”的基本概念
(一)“互联网+”教学
“互联网+”教学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与信息通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的方式或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教学形式。在“互联网+”的春风下,大学课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愈发明显,各种MOOC、SPOC课程层出不穷,系列课堂辅助软件(如课堂派、雨课堂、课立方等)相继问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与教学模式,同时也促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加速向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多时段混合授课方式转变。
(二)“对分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7]。与传统课堂相比,它依然要求教师精讲相关重要知识点,理清相应章节的脉络,但需要学生利用隔堂的一周时间自主充分消化吸收,带着问题进入下次课堂参与讨论,巩固已有知识。因而,该教学方法清晰地将教学实践划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大阶段,亦称PAD课堂。应该说,“对分课堂”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不再是过往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创新能力,简单易用、理念深刻。
二、《经济地理》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是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经济地理》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也必然是结合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的基础之上,对于“互联网+对分课堂”的《经济地理学》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课前
在《经济地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课堂派”作为辅助教学平台,引入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团队的《经济地理学》在线课程(该课程获得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专业视频课程等多项荣誉称号,广受海内外师生的欢迎)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来源,课程网址是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ECNU-1001608001tid=1003303002。教师首先在课前于“课堂派”发布教学任务、章节重点与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相应的MOOC学习,并在“课堂派”上初步记录困惑点与思考题答案。
(二)课中
这是“对分课堂”的主要实施环节之一,讲授与讨论“六四分开”,即教师授课时长占60%,师生讨论占40%(当然这个比例并不严格固定,按照章节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师通过对“课堂派”中学生记录的难点及思考题初步答案优化教学内容,尽量以最精炼的语言和最简洁的框架为学生搭建起整个章节的知识脉络,并在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点相应思考题的答案。学生因在课前对相应学习内容有初步接触,基本上是带着问题听课,故而学习效率会有较大幅度提升。随后,学生基于学习笔记按组展开对上节课程内容的讨论,教师有序引导,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三)课后
这是“对分课堂”的主要实施环节之二,学生除了要对教师新讲授的内容充分内外吸收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新一轮的学习笔记,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强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能够为下一节课高质量的讨论奠定基础。当然,若在这过程中,学生还有所疑惑可以随时通过“课堂派”与教师在讨论版块交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也在“课堂派”中设置了助教老师,在主讲教师不在时,可以通过向助教提问的方式解决疑惑。
(四)考核
將《经济地理》的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大块,变革过去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过高的现状(过去一般为平30%/末70%),将比例大幅度修改为平60%/末40%,将期末考试的压力平均释放到日常的每节课中,只要学生认真完成每节课的学习笔记与讨论,即使期末考试不及格也能够使其总评成绩及格,大大降低了学生学期末的考试压力。对于平时成绩而言,主要考核学习笔记和个人课堂讨论表现,视提交的学习笔记质量给予6~9分(基本合格、合格、良好、优秀),未提交的本次不计分。对于课堂讨论表现优异者(无论是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抑或是给出了高质量的答案)给予额外的1分奖励。
三、《经济地理》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在构建出《经济地理》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后,笔者以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师范)181/182展开实践,融合“互联网+”教学资源与对分课堂。下面从资源平台搭建、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三方面分别加以阐释。
(一)资源平台搭建
首先是“课堂派”文本教学资源导入,《经济地理》课程正式开始前,预先在平台内导入第一章的PPT课件、教案和思考题;其次是“课堂派”视频教学资源导入,在每章节新课开始前上传MOOC视频和典型案例视频,供学生预习使用;再其次,利用间隙时间,将过往年份的试题逐条录入,形成试题库,为后期核心章节的小测验做好准备;最后,充分利用“课堂派”的话题讨论功能,实现与学生在课后的及时互动与问题答疑。
(二)教学实施
教材选用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李小建教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全书共12章,除第1章(绪论)与第11/12章(新方法与新进展)因为偏向理论,难度较高由教师主讲外,第2-10章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当然在第1次课上还要跟学生讲清楚课程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与分组,便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第2次课(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开始,学生首先在课前登录“课堂派”,预先学习该章节MOOC与思考题,随后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将重要知识点拎出并提供整个章节的完整知识脉络,学生在课中做好学习笔记,课后继续完善学习笔记并内化知识点,搜集关联资料,用于下节课的讨论。第3次课先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完成各自的“考考你”与“帮帮我”,温故知新,再由每组推荐1名学生总结本组讨论成果,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发言并就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统一予以回复,并展示点评优秀学习笔记。以后各周均照此执行,直至第10章为止。
(三)学生反馈
在2019年12月第一轮《经济地理学》教学结束后,笔者通过“课堂派”发放了关于本轮经济地理教学模式与效果的问卷调查,两个班级共计97人,88.5%的学生赞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91.7%的学生认为混合教学模式比传统讲授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3.5%的学生对师生互动表示满意。从2020年1月录入的总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平均成绩为83.6分,较2018年度提高了2.7分,较2016年度提高了3.2分,较2015年度提高3.5分。从公布的学生教学评价来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度也列在全院所有课程前列。当然,现有的样本数量还比较有限,可能会影响上述结论的可靠性,但从教学效果看,课堂气氛明显比过去讲授课堂好了很多,敢于提问的学生数量、高质量学习笔记数量均较过往有了显著提升。因而,混合教学方式在《经济地理学》中的使用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经济地理学》混合教学模式是参考近两年流行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产生的,虽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效果良好,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对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的高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与宽广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紧贴科研前沿,以不断更新的经济地理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二是对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的高要求。无论是“课堂派”还是“对分课堂”,本质上都需要学生的自觉自愿参与,虽然授课形式发生了些许改变,但是学生不能够再像过去台下的观众一般,只需要认真倾听即可,而是要全力投入课堂。三是对学习笔记作为课堂“记录者”的高要求。其实学习笔记并不是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需要做得多门出彩,目的仅是帮助学生记录相关重点知识点,是学生具体学习效果的体现。四是三大“高要求”可能导致的学生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合理安排进度,耐心指导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及时表扬,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进步,受到鼓舞,产生自信。
在教育部“本科教育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总体要求下,增加学生专业基础课难度本身也是大势所趋。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本质上是回归到大学教育本源,即让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掌握一本优秀教材的基本知识,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通过深度学习灵活运用课程知识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比赛。
四、结语
新时期的大学经济地理课堂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因此将课堂部分让渡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是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教学方式的专业也必然带来考核评价的改变,“互联网+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更强调对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弱化期末的终极性评价,在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考核的同时,给予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更多展示与提升的空间,更好适应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教学其实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样,都处在一个螺旋上升的通道中,并不是说《经济地理学》教学就一定要采用“互联网+对分课堂”的形式,过去的讲授法就一定不好,只是希冀这种模式能够为改变当前经济地理课堂教学困境的途径之一,给传统讲授式课堂注入新的活动力。
让学生真正从过去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接受者,不仅是加深对经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地理知识的应用和批判,学会自主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反过来亦会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项目支持:南通大学2019年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经济地理学”(XX19011)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2]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8-53
[4]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8):78-81
[5]郭汉民.歷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3):34-35
[6]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7]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学习笔记:即每节课的课堂作业,主要包括三块内容——亮晶晶、帮帮我、考考你。所谓“亮晶晶”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或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与课程章节相关的知识梗概或重点内容,“帮帮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用于在讨论时请教他人或老师(至少一条),“考考你”是自己认为已经掌握但别人可能还有疑问的知识点或问题,用于随堂讨论帮助他人答疑解惑(至少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