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中国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徐州地域文化故事双语课程为例

2020-12-25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徐州英语课程成果

盛 慧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江苏 徐州 221004)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文化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从教育视角来看,服务地方与文化引领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教育部 文化部 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 号)指出:“推动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1]因此,将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高校英语课程建设,是完善英语学科建设的需要,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2]。

一、成果导向教育概念和内涵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 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3],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由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OBE的核心理念在于 “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它强调教育的全过程应围绕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设计、实施、反馈与重构。OBE 理念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它强调教育培养目标应当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学生发展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并配置相应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4]。

二、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中国地域文化英语特色课程建设实践

本研究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样本,开展中国地域文化英语特色课程建设。在OBE 思想指导下,特色英语课程建设遵循“反向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成果推广” 的设计思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特色课程的需求导向问题,即该特色课程是否基于本校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即该课程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三是课程成果及地域文化的推广性、辐射性问题,即该课程是否具备社会价值与应用价值。基于以上思路,徐州地域文化故事(英汉双语)特色课程的建设立足于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育幼特色。这里采用双语课程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改善中国文化教学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薄弱情况,促进中西文化在英语课程中实现双向交流;另一方面提升课程成果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功能。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框架

根据OBE 理念来审视课程建设,课程本身具有双元价值,即教学价值和应用价值,课程成果具有双元功能,即反馈评价功能和 “产品” 功能,课程也是专业实践资源,其成果可以走出高校,步入社会应用场景,实现课程成果的社会转化与资源交流[5]。在此理念下,英语特色课程建设以学生发展和专业能力需求为起点,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实施过程,以行业场景的实践应用为反馈手段,形成从课程开发到教学实践再到成果推广的教学体系,其课程设计基本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此思路形成的徐州地域文化故事(英汉双语)特色课程设计框架分为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和实践应用三个部分。在课程开发环节,学生、专业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学生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行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考量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线教学,形成该课程完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在课程应用环节,注重课程成果的提炼,将课程教学资源转化为学生实践资源,进行学生专业技能演练和文化推广的双线实践,实现特色课程资源的内化、活化和外化。

(二)课程教学四要素设置

1. 课程目标设置

特色课程面向本校所有专业学生,课程类别为英语专业限选课和公共英语选修课。课程以生本需求、校本需求为出发点,教学目标重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文化素养三维目标的达成。英语语言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地域文化故事课程的基本内容,即英汉双语徐州故事,并能进行基于课程的听、说、读、写、译等学习活动;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能熟练掌握课程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学前专业技能(故事、表演、艺术等)在真实的行业场景中进行实践应用,如在小学、幼儿园、文化场馆等能进行双语故事的讲述、表演、解说等;在综合文化素养目标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构建中西双向跨文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师范生,并增进学生对母语文化、地方文化的感知、认同和热爱,增进其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包容。

2. 课程内容设置

特色课程内容的设置由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行业导师及本校来自英语教育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决定,以 “主题学习+ 双场景+ 双实践” 为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了知识概论、主题学习、实践演练三大教学模块。具体设置内容与思路如下:一是在OBE理念指导下,开展文化主题学习,形成7 个徐州文化故事主题,包括徐州汉文化主题、彭祖文化主题、饮食文化主题、民俗文化主题、战争文化主题、名人故事文化主题、非遗文化主题;二是 “双场景+双实践” 教学设置,是指校内教学模拟场景学习与行业场景实践相结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 “知行” 合一,课程学习成果进一步转化为课程实践资源,以期实现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实现校际间的地域文化特色课程互动。

3. 教学方法完善

根据特色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特色课程在教学中着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知识的构建是需要学生这一主体自主完成的,在理论基础知识讲授方面,适宜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式导入、探讨型活动、观察比较都是进行知识和能力融合培养的重要手段;二是案例教学,师范生教学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观摩、讨论,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专业教学技能;三是模拟实训,模拟实训以发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是进行课程实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录播等手段,对学生在模拟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与回顾,并在教学用语、故事效果、讲述体态等方面给予详细反馈。

4. 教学评价模式

特色课程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形成了以 “课内知识+ 模拟实训+ 行业实践” 为考核内容、以 “专业+ 技能+ 素养” 为考核目标、以 “专业导师+ 行业导师” 为考核主体的评价体系。与传统课堂考核相比,特色课程评价形式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具挑战性。在具体实施方面,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反馈,教学评价侧重于对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校内考核侧重于过程性反馈评价,如模拟实训中对学生的模拟故事试教予以点评和反馈;二是重视行业实践反馈评价,在实践模块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课堂教学成果应用于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问题和意见,其优点在于职业场景的真实性和反馈及时性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重视实践和改进,“课内知识+ 模拟实训+ 行业实践” 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帮助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过程,构建良性的教学实践模式。该教学评价模式的建立实现了需求导向理念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实践的职场化,使学生体验了职业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成就感。

(三)课程成果应用推广实践

1. 提炼教学成果

对课程教学形成的教学成果进行再加工、提炼,初步形成了《徐州地域文化故事集》《徐州地域文化故事儿童剧》等成果,成果一方面作为教学资源库建设素材,另一方面再次转化为专业实践资源,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推广的双重功能。教学成果应用于学生的行业实践,如在幼儿园、中小学展开徐州故事双语教学,在旅游场馆开展故事讲解;在实践的反馈基础之上对课程成果进一步进行艺术提炼,依托校儿童剧团,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艺术打磨,形成了适合儿童的徐州文化故事剧,剧目的排练与试演也是学生深化专业实践的过程,同时也为开展后续的社会实践、文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拓展实践模式

在前期提炼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教学成果的推广和社会实践模式,社会实践场景以三大平台为依托,即文化场馆实践平台、中小学实践平台、公益创业实践平台,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行真实的行业训练,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此环节得到进一步深化理解。在此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更加繁杂,这对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在幼儿园、中小学实训领域,师范生以故事的讲述表演为主要形式,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交流的过程也进一步为各自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课程的实践模式还进行了创新性拓展,以校儿童剧团为实训平台,课程实践融入了剧团实训,将优秀故事提炼成剧目,并进行艺术加工,成为新的作品,通过剧目展演、表演对徐州地域文化进行推广传播。

3. 建立 “课程群+ 公益创业推广” 的文化推广模式

首先,社会实践教学前期,通过徐州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完成了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体系的建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课程通过高校学生的实践,大、中、小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实现了基于徐州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的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了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群优势,扩大了特色课程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其次,在课程群的基础上,利用高校的公益创业项目平台,联合中小学进行徐州文化推广,通过 “课程群+ 公益创业” 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徐州文化的推广,实现了内化知识技能、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的目标,体现了 “文化滋养课程、课程反哺文化” 的特色课程理念。

三、进一步加强中国地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建设的建议

基于OBE 理念的中国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着重考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特色课程需求驱动原则、反向设计原则。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应建立在充分调研本校学生需求、准确把握本校特色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为目标,设计课程教学体系、配置教学资源。

二是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探索 “产教研用” 的一体化特色课程建设,鼓励学生和行业指导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建设中,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进而建构完整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

三是 “在产教研用” 特色课程基础上,注重特色课程的实践性,加强特色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注重课程教学成果的提炼与推广,探索 “高校-高校、高校- 中小学、高校- 产业” 的地域文化课程群建设模式,加强课程成果的跨校际、跨行业交流,实现优质课程成果的共享。

本文基于地域文化的英语课程建设是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未来英语课程建设还应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将国家与时代发展的主题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徐州英语课程成果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2018数博会4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