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在公立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2020-12-25汪俊兰王存慧丁长明
汪俊兰 王存慧 丁长明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自武汉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全国各地接连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安徽省也于1月24日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安徽省省级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之一,自疫情发生来,医院领导班子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号召,向医院广大干部职工发出动员令。全体员工立即取消休假,坚守岗位。截至3月7日,我院共收治确诊患者40例,均康复出院;截至3月18日,我院先后派出5个批次147名抗疫医疗队员支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院以党建为引领,凝聚人心,筑牢思想堡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自收治新冠肺炎病例到患者清零出院,实现救治新冠患者零死亡、医院内部零传播、医务人员零感染。现将我院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以党建为引领,采取的有效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1 以党建促业务,统筹部署抗“疫”工作
我院实行的是党委下的院长负责制,执行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制度,其中,医院党委是医院的核心决策层,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党委会议集体决策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并按照分工抓好组织实施,支持院长依法依规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3]。在日常工作中,我院科学统筹医院党建与业务工作,以业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痛点”等问题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针对交汇点,抓住关键点,有效完成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计划、部署、落实和考核工作。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摆正自己作为公立医院的角色定位,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医院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防控工作领导组,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全面落实各项防治要求。自1月21日以来,医院多次召开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组专题会议,不断推进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及时跟进措施:从医院全局进行全面疫情防控部署工作,以紧急预案为纲,将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切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实行分区分类防控,重点安排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发热门诊三大主阵营工作,包括接诊分诊、分级培训、处置流程、多学科会诊、重症患者救治、网络直报、医院感染防控等关键环节。2月21日,院党委通过组建后援团、建立关爱台账,为队员家庭送上“暖心包”、定期配送“爱心菜”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一线防疫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后勤保障。
2 加强正性舆情信息传播,严守宣传阵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作为此次战“疫”的主力军,不仅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亦是“一手信息”的传播者。自疫情爆发后,我院宣传部深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及时采写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积极报道院内关于疫情的相关新闻,组织安排《同心战“疫”》《援鄂医疗队战“疫”记》《众志成城》《爱心汇聚》及《抗疫一线党旗飘》等专栏,在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同步发布。央视新闻联播曾以“1分19秒”时长详细讲述我院第五批医疗队连续72小时抢救92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战“疫”故事。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4],我院医护人员陈红等所在团体和马红秋等个人受到国家表彰。在主流媒体报道的同时,我院宣传部也及时向大众报道他们在抗“疫”一线的先进事迹。
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真实、正面的报道,不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还增强了全体市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也彰显出安医人“逊志时敏,弘德善医”的优良传统,更诠释了“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良医风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今后,我院将继续开展“榜样建设工程”等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严守宣传阵地,以“领头雁”精神发挥榜样力量,凝聚人心,传递温暖,激励全院职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3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1 以创建党员先锋岗为契机,强化先锋意识 本着“组织活动必有党员、紧急任务必有党员、创新创效必有党员,模范带头必有党员”的理念,我院激励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在其位者有所为”,坚守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争做先锋模范,以实际行动塑造党员新形象,展现党员新风采,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自我院启动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医院广大党员干部 放弃休息日和假日,积极主动投身到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我院集结了5个批次支援湖北医疗队共计147名抗疫队员驰援武汉,其中党员76人,比例超过一半。
检验科、放射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发热门诊作为我院此次抗击“疫”情的重要阵地,以实际行动发挥了党员先锋岗的先锋作用。自春节至2月24日,检验科分子诊断组的党员取消休假,连续奋战,每天高强度工作7~8小时,共计检测600余人次,标本超过千份,为临床科室提供了准确的检验结果,帮助临床医生尽早做出精准的诊断。放射科及党支部全体成员全部就位,设置专用发热机房,配套防护物资,为确保发热患者尽快拿到最精准的报告,放射科党支部诊断医师组时刻严阵以待,为了节约时间,也为了节约一次性的防护服,宁愿不吃饭、不喝水,也坚守着岗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感染科医务人员是新冠肺炎治疗的主力军,除去驰援武汉的人员,留守党员无畏艰辛、积极请战,服从组织安排,坚守岗位,以顽强坚守和实际行动诠释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热血担当。3月7日,我院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清零”。
3.2 成立抗“疫”前线临时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2月13日,为充分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经医院党委审批同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五批援鄂抗疫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同时任命了党支部书记。随后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选举了支委并进行了分工。临时党支部作为战“疫”前线的“指挥部”,一经成立就充分发挥出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群众的重要作用。在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指导下,经过快速、高效的开诊准备工作,2月15日上午10点,医疗队整体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Z11重症病区正式开科收治病人。并迅速建立了成熟、完善的工作机制,医疗队力求掌握每一名患者的发病过程、检查结果、需复查指标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对症治疗。3月18日,医院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圆满完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Z11重症病区82例患者治疗工作,载誉返皖。
3.3 “火线”发展党员,5G隔空宣誓 为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一线人员坚定信念、顽强斗争,满怀信心投入到抗“疫”斗争中去,医院党委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简化党员发展程序,将奋战在一线的4位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2月27日上午,在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呼吸内科党支部书记李永怀带领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Z11重症病区的3位发展对象和本院呼吸内科隔离病房的1位发展对象,在医院互联网中心通过5G技术,同步举行入党宣誓仪式。4位同志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让党旗飘扬在抗“疫”最前线。
4 以党建带团建,做好统战工作
医院一直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为统领,持续挖掘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潜力,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倡议返乡研究生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参与到所在地社区、村委会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同时,院团委积极组织力量,发扬志愿者服务精神,组建了包括“支援湖北青年抗疫突击队”“隔离病房抗疫突击队”在内的多支青年突击队,积极主动参与抗击疫情医疗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重要指示精神为导向,院团委坚持做好“建好后援团”工作,制作微信问卷小程序,通过支援湖北的前线团员青年向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征集了诸如“未成年子女需求”“家中高龄老人需求”等在内的简短问卷,用于援鄂医护人员家庭信息采集。我院团委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在合肥为前方战士解除后顾之忧。广大青年志愿者以另一种形式参与了抗击疫情的斗争,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我院一直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指导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和带领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我院“两个中心”建设。在此次疫情中,我院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侨联、知联会、留联会等各民主党派也积极响应国家和医院号召,纷纷向医院递交倡议书和再战书,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或投身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或继续坚守医院岗位,或主动落实防控措施,或主动组织捐款捐物,不断壮大抗疫队伍。
通过我院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构建党建引领的“主心骨”是此次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公立医院应对此等重大疫情,必须全方位加强党的建设,彰显制度优势,强化组织领导,把好意识形态方向盘,夯实舆论宣传主阵地,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引导青年上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服务大局中进一步深化统战工作。不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推进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努力成为卫生健康战线的生力军,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