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冒难治论

2020-12-25郑淇郭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5期
关键词:仲景伤寒论扁鹊

郑淇,郭维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0 引言

“感冒”一词首见于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一书中,有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等别名,后世医书中也有诸多见解。在第九版《中医内科学》中,感冒的定义是: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全身不适、脉浮等为特征,并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感冒五大类进行辨证论治[1]。而西医学认为,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还有一部分是由细菌引起,但西药中的感冒药并不具备抗病毒或者抗菌消炎的治疗作用,因此服用此类药物一般只是缓解症状,最终还是要靠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来逐渐恢复健康。

宋代张杲的《医说》记载着扁鹊的一个故事:“《鹖冠子》云 :扁鹊兄弟三人并医,魏文侯问:孰最?扁鹊曰:长兄神视,故名不出家;仲兄神毫毛,故名不出闾;臣针人血脉投人毒药,故名闻诸侯。”[2]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故事:扁鹊的大哥擅长治疗疾病的最初始阶段,在此阶段,阴阳偏倾尚不明显,出现病者自身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或者表现很不明显的症状,也就是小疾;扁鹊的二哥擅长治疗疾病的中间阶段,阴阳偏倾已经显现,但是症状表现还不严重;而扁鹊擅长治疗疾病的危重阶段,阴阳偏倾已经很明显,症状表现的很严重,也就是大病、重病。扁鹊的大哥能够做到“呿吟在微,秋毫在目”,在病人还没有察觉到疾病的时候,已把小疾扼杀于萌芽之中,医治好疾病,因此是最不出名的;而扁鹊能够“起沉疴,活死人”,在病情危重之时挽危墙之将倾,所以世人理所当然的认为扁鹊的医术最高。扁鹊三兄弟的医术可以看为中医医术的三个境界,大哥境界最高,二哥次之,扁鹊最次之。如何在人体阴阳偏倾不明显之时,及时预测疾病的发展方向,并在不知不觉之中把疾病治好而不留任何后遗症,是最考较一个中医大夫功力的时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骨,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3]也是同样的道理。而感冒基本上是处于疾病的初始阶段,处于皮毛阶段,症状表现不明显,发展方向不明确,所以感冒是医治起来比较棘手的疾病。

1 小疾变大病

《伤寒论·伤寒例》中:“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4]感冒,患者也许可以一次两次的硬熬,怕就怕次次都如此,不在意感冒等类似的小疾,久而久之熬成大病。此外,在西医学中,细菌所引起的感冒,不及时用药也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疾病。

在扁鹊的另一个故事《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到在骨髓”疾病的转变,也体现了由小疾因失治误治而成大病的道理。

2 感冒误治的主要手段

2.1 疗感冒以凉药

在顾浩等人对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已上市中成药核心处方的挖掘分析中,高频药物共涉及 132 味中药,其中前 10 位高频中药,分别为连翘(45.61%)、金银 花(41.23%)、甘 草(27.19%)、薄 荷(26.32%)、石膏(25.44%)、板蓝根(21.93%)、桔梗(21.05%)、生地黄(19.30%)、黄芩(19.30%)、知母(17.54%)。[5]可以看出,寒凉清下药占绝大部分。比如现在市面上流行的蒲地蓝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等等,大多数都是寒凉清下药。患者不在意感冒这么一个小疾,于是在不经正确的专业辨证,又经广告宣传或者导购引导下买的基本上也是寒凉药,从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者缠绵难愈。当患者感到感冒加重时,大多数已变为坏证,治起来就较之前棘手了许多。

在《伤寒论后序》中:“见大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4]可见在那个年代治疗感冒已是多用寒凉药,那么时至今日依旧这样,就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2 疗感冒以大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3]汗法本是感冒正确的治疗原则。但是,太过则不及。关于发汗“度”的问题,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中说:“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4]又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症》中特别强调发汗不可使用大汗之法:“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6]汗法应是鼓动气血刚刚走到皮肤肌腠,持久性的微微出汗,解表而不伤正。一过性的大发汗反而会伤了人体的正气,遗祸无穷。如仲景所说的“烧针令其汗”及现在的西药激素等药物的作用,皆属于大汗的范畴。

如何让人体气血刚刚走到皮肤肌腠上,恰好解表而不出大汗伤正,是临床上难以把握的一个度的问题。把握不好,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太过则易改变疾病发展轨道而成坏病,雪上加霜;不及则造成疾病治疗不及时而加重,隔靴搔痒。

3 疾病痊愈的标准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温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4]疾病痊愈的标准应是脉象上的阴阳趋于平和,而非症状上的减轻或者消失。症状减轻或消失并不能说明疾病的痊愈,或许是病位的转移,病邪入里。很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留下更大的隐患,就像按下葫芦,又起了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们之间是有某种联系的。

感冒亦如此。并非发热恶风,流涕,体痛等感冒症状的减轻或消失就代表感冒的痊愈。比如误用清下药后,病位转深入里,发展为久治不愈的慢性反复咳嗽、鼻炎、咽炎、哮喘,急性扁桃体肿大及扁桃体肿大反复难愈等肺系疾病或者小儿感冒后,出现小儿肠系淋巴结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诸如此类的坏症,比比皆是。因此,感冒的痊愈应以脉象上的阴阳渐趋平和为准。

4 正确治疗感冒

既然感冒治疗起来如此棘手,那么如何治疗感冒而不遗后患呢?我们需做的要点如下:

(1)正确的“辨证论治”,正确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灵魂,是中医学取得疗效的核心。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有关外感疾病的治法治则,但未着一字说明外感的正治正法,其精华体现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十二字条文之中。后世医家总结为“辨证论治”,诚然,感冒,不应设某些方症的固定框架,应随证治之,方不负仲景先圣的一片苦心。打破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最大的规则。

(2)“脉若静者,为不传”,这里是指感冒患者或者其家人不要产生有关焦虑的情绪,任何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都需要一个过程。让自己安静下来,特别是内心安静下来,不要心急火燎的想着加紧治愈,才能让自己的“脉”静下来,减少疾病的传变。

(3)善后调养,感冒期间在不吃生冷硬食物的同时,也应控制饮食量,以稍有饥饿感为佳,否则极易造成食复,特别要注意是感冒刚好,胃气恰至,病人的饥饿感很强的时候。感冒期间及后期,要以食易消化的温热性食物为主,如小米粥等。

5 小结

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中说:“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误治之害,不可数。谚云:伤风不醒变成劳。”[7]感冒在大汗,清下等失治误治之后,会出现症状纷杂的变症,这正是《伤寒论》太阳病篇坏症的条文占绝大部分的原因,如大汗后形成的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甘草汤证;误用清下后所形成的痞证(五泻心汤证),结胸证(大陷胸丸、大小陷胸汤证)以及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证等等不胜枚举。现在,如感冒后期形成的慢性反复咳嗽、鼻炎、咽炎、哮喘,急性扁桃体肿大或者小儿肠系淋巴结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诸如此类的坏症,比比皆是。感冒是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的疾病。夫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不可不慎。

猜你喜欢

仲景伤寒论扁鹊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讳疾忌医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扁鹊与牛黄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