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勤修教授治疗小儿鼻鼽经验探析

2020-12-25朱雪霖牟月张勤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5期
关键词:鼻塞正气脾气

朱雪霖,牟月,张勤修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2.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四川 成都)

0 引言

鼻鼽,西医称为变应性鼻炎,是指患者接触变应原后引起的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鼻痒、清水样涕[1]。近年来小儿鼻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国小儿的鼻鼽患病率为15.79%[2]。鼻鼽不仅危害着小儿的生理健康,对小儿的心理行为学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3]。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小儿鼻鼽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不易复发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张勤修,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张教授师从于国内诸多著名西医及各流派中医专家,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丰富,擅于治疗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张教授治疗小儿鼻鼽有其独特见解,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外邪侵袭为标

张勤修教授认为外邪侵袭是小儿鼻鼽发病的外在因素。小儿异于成人,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其肺脏娇嫩、脾常不足。《小儿药证直诀》有云:“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意指其脏腑属幼稚阶段,脏腑未壮,阴气不足,阳气未充,气血未盛,神气怯弱,该状态称为“稚阴稚阳”。同时,“稚阴稚阳”又揭示了小儿的病理反应相较于成人有所差距,其生命力脆弱,抗邪能力差,更加容易遭受邪气侵袭。小儿鼻鼽多于气候突变时感受风寒之邪发作,患儿肺气虚寒,卫表不固,风寒之邪趁虚袭入,肺气不宣,则发为鼻塞不通,正气欲驱邪外出,正邪相争则表现为鼻痒剧烈、喷嚏频发,患儿脾气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致使津液停聚,日久凝滞于鼻窍发为大量清水样涕、鼻甲淡白肿胀。

1.2 肺脾气虚为本

张勤修教授认为小儿鼻鼽的发病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肺脾气虚。鼻鼽主要症状表现为打喷嚏、鼻塞、鼻痒、清水样涕,虽皆为鼻部症状,然究其根本,在于肺脾两脏。在生理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肺主鼻,在窍为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盛,则肺与鼻相互协调,气机通利;《医方辩难大成》又指出:“鼻窍属肺,鼻内属脾。”《灵枢》中亦说到:“下者,脾也。”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脾气健运,则鼻得滋养,生理功能正常。在病理上,若肺功能失调,则易引发鼻病,正如《灵枢·本神》中所记载:“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脾气虚弱亦可致鼻病,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鼻失所养,邪气易侵犯口鼻,停聚鼻窍而发病。另外,根据五行相生关系,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脾气虚则肺气不足,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水湿停滞鼻窍而发病,由此可见,鼻鼽的发生与肺脾两脏紧密相关。

基于肺脾与鼻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张教授认为小儿鼻鼽多以肺脾气虚为基础,因感受外邪而发病。

2 治则治法

2.1 把握扶正为主,驱邪为辅的治疗原则

鼻鼽属于慢性发作性疾病,每感邪而发,单纯驱邪虽可解刻下之症,然治标未治本。临床上很多家长反映,使用鼻用激素及西药后患儿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然一旦停药后立即复发。因患儿正气不足,肺脾气虚,反复感受邪气导致病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因此在治疗小儿鼻鼽的治则上张勤修教授强调扶正为主,驱邪为辅。《黄帝内经》有云“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张教授亦认为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在于正气存内。正气存内,纵世间虚邪长存,然邪不可干,故治疗原则,总在培植正气为主,祛邪为辅也。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生长发育赖以存于肾的先天之精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以及肺吸纳的自然清气,对于小儿而言,先天之精既定,生长发育以后天补给为要,后天给养又赖以脾肺所化生之气,故以补益脾肺为主。故张教授提出治疗小儿鼻鼽,应内补脾肺之气为主,佐以驱邪,正气充足,则邪不可干,病症自愈。

2.2 运用培土生金,治肺转治脾的治疗大法

扶正以内补脾肺之气为主,在补脾肺之气上张教授主张运用培土生金法,《石室秘录》曰“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土生金,脾为肺之母,脾有生肺之能。当肺病而脾虚无以资肺,肺脏功能失调,则以补脾土之药物,调补中土,充实后天之本,脾气充足、气血旺盛,则脾能散精上输于肺,肺金得以滋养。因为鼻鼽患儿病机多为肺脾气虚,张教授强调在治疗上可巧妙运用培土生金法,治肺转治脾,既可补益脾气,亦能助肺宣发,以驱外邪,标本兼治,则病症自除。

3 遣方用药

考虑到小儿鼻鼽的发生以肺脾气虚为基础,应补脾调肺,在临床上张教授善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莲子肉,茯苓,薏苡仁,山药,砂仁,白扁豆,桔梗,炙甘草,白术诸药组成,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虚湿盛证。现代研究发现,其用于鼻鼽也具有显著的疗效[4],参苓白术散用于治疗小儿鼻鼽,主要取其培土生金之效,以补脾为手段而达到疗肺之目的。因小儿形气未充,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易受邪气侵扰,故选用人参以补脾肺之气,扶正祛邪;白术、茯苓、甘草合人参为四君子汤,可益气健脾,培补中气,正气盛则邪不可侵;小儿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水湿易于停聚,故予茯苓、山药、苡仁、白扁豆等以达健脾祛湿之功;砂仁性温,可化湿开胃;桔梗归肺经,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可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炙甘草调和诸药又可健脾和中。

小儿鼻鼽发病原因多为感受风寒之邪,见恶寒发热或恶风汗出等太阳表症者,张教授在该方基础上多加以麻黄、桂枝发散风寒;鼻塞严重者加用石菖蒲、路路通、辛夷通鼻窍;小儿正气不足,易反复感受邪气,对于每年鼻鼽频发的小儿,可酌加防风、黄芪,合白术取玉屏风散之功;小儿畏苦,抗拒服用中药,可加用大量大枣改善中药的苦味;小儿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旺盛,脾气尚且虚弱,然负担亦重,加之未规律地喂乳,饮食缺乏节制,易致脾胃功能失调,服用中药后常引起饮食积滞内停,腹胀不适,可加用建曲、焦山楂等健脾消食;小儿为纯阳之体,《医学源流论》:“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小儿在发病过程中,六气易从火化,故风寒之邪易于热化,可加以薄荷、藿香等药物疏散风热,以防传变。“纯阳”学说也揭示了小儿患病易趋康复的特点,由于小儿生长旺盛,生机勃勃,“脏气清灵”,对于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灵敏迅速,“随拨随应”,疾病更容易康复。因此张教授主张小儿用药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药味宜少,药量宜轻,服药时间不宜过长。除此之外,选用药材时应小心谨慎,尽量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不使用有毒性的药物,避免肝肾功能损害。

4 验案举例

杨某,男,8 岁。反复鼻塞、打喷嚏、流大量清涕3+年,加重2 天。患儿每遇冷空气则发病,观其形体偏瘦,家长诉平时易于感冒,较其他小孩少动懒言。曾多次使用激素类喷鼻剂及口服西药,可短期缓解症状,停药后症状反复。现症见:鼻塞鼻痒不适,晨起打喷嚏,大量清涕,需随身携带纸巾,恶寒,轻微咳嗽,无发热,舌淡苔白腻,脉浮缓,眠可,大便时而稀溏,小便调。检查:鼻粘膜色淡白,双侧下鼻甲稍肿胀,总鼻道见大量水样分泌物。中医诊断:鼻鼽- 肺脾气虚证。处理: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党参8g,黄芪8g,茯苓6g,薏苡仁10g,山药 10g,大枣 15g,白扁豆 10g,桔梗 4g,白术 8g,麻黄4g,辛夷8g,石菖蒲6g,路路通6g,炙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一剂,服药6 剂后复诊,打喷嚏发作次数减少,清涕量较前减少,偶有鼻塞,恶寒、咳嗽等症状较前缓解,检查:鼻粘膜色淡红,双侧下鼻甲肿胀较前缓解,总鼻道可见少量水样分泌物。在原方基础上去麻黄、路路通,加藿香8g,焦山楂10g,防风6g,继续服用6 剂后复诊,诉鼻塞鼻痒、打喷嚏及流清涕明显缓解,已无恶寒、咳嗽,较前活泼好动,查体:鼻粘膜淡红,双下鼻甲肿大基本消失,总鼻道少量清水样涕,予上方继服6剂,嘱患儿避免接触过敏原,适寒温,减少感冒。

按:患儿病程已有3 年余,因其年幼,正气不足,肺气虚卫表不固,无力抵御外邪,故每遇冷空气侵袭而发病,平素易于感冒。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见形体偏瘦,少动懒言。针对该患儿以上症状,在治疗时应注重补益肺脾之气。吾师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方,方中党参、茯苓、薏苡仁、山药、白扁豆、白术、炙甘草等药物共奏健脾祛湿之效,砂仁化湿行滞;桔梗宣肺利气,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加以麻黄解表散寒,辛夷、路路通、石菖蒲通鼻窍,黄芪益气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力,大枣调和药之苦味,亦可补中益气。服药6 剂后复诊,患儿表症基本已解,去麻黄,加以藿香可解余邪,且可化湿醒脾。鼻塞有所缓解,辛夷、石菖蒲足以,路路通味苦,去之。患儿诉服药后腹胀不适,加用焦山楂健脾消食。正气不足,常年频发感冒,加防风配以黄芪、白术合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预防复发。

5 小结

鼻鼽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若其常年不愈,易伴发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5],需及时有效地治疗以切断其后续发展。中医药治疗小儿鼻鼽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治疗原则及方法[6],在诊治小儿时,张教授采取因人制宜的诊疗原则,注重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强调标本兼治,吾师常教导我们,在扶正的基础上佐以驱邪,可达事半功倍之效。另外,张教授十分提倡“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常常告诫患儿家长,鼻鼽虽难以彻底根治,但若积极配合中医的调摄理念,如适当运动,外出旅游,舒畅情志,保持良好的作息及生活方式等,可适当缓解鼻鼽发作时症状以及减少临床复发率。

猜你喜欢

鼻塞正气脾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二则
酒精脾气等
鼻塞总在一侧早做检查
鼻塞危害大 千万别忽视
9种处理宝宝鼻塞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