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实施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2020-12-25何红燕刘婵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9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疱疹口病

何红燕,刘婵媛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广西 梧州)

0 引言

手足口病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引发该疾病的肠道病毒有20 余种。患病后临床表现主要有手、足、口等位置的小疱疹、溃疡、口痛、低热、厌食等[1],多发生于3-5 岁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其中引发疾病的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Cox16 型、肠道病毒EV71 型,该疾病传播快,传染性强。我国在2008 年5 月2 日将该疾病纳入到丙类传染病。2008 年5 月至2015 年9 月,我国报告的手足口病近1342.3 万例,持续数年成为我国法定传染病的最高病种[2]。

就目前医学而言,手足口病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对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存在人群普遍易感性,且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控制该疾病的传染源、完全切断传播途径有较大的难度。临床防治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广泛、持久和全年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3]。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疾病防治知识,并指导健康行为等,使疾病的发病风险和危害得以降低[4]。在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中,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可使人们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疾病防治意识得到提升,从而对疾病的传播和流行进行有效控制[5]。健康教育是防治手足口病最有效、最经济和最科学的方法,因此做好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针对手足口病病原体特点的健康教育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 型及埃可病毒等,其中最常见的为EV71 型、CVA16 型[6]。在4℃环境下,病毒能够存活1 年,在-20℃环境下则可以长期保存,且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75%酒精、5% 来苏对该类病毒不能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的使用效果不明显;该类病毒比较害怕干燥环境、紫外线对高锰酸钾等氧化剂、甲醛、碘酒等比较敏感,可以灭活病毒,浸入56℃热水中30min 也有灭活效果。根据手足口病病原体的特点,由于其对紫外线、氧化剂等敏感,因此可将手足口病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彻底应用煮沸消毒、含氯消毒液浸泡,不易煮沸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阳光下暴晒。

1.2 针对传染源的健康教育

人类为肠道病毒唯一宿主,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患者均为传染源,隐性感染难以鉴别和发现(易造成反复感染和大流行暴发)。在发病前数天就可以在感染者的粪便、咽部中检出病毒,传染性最强的时段为发病1 周之内(因此要隔离患儿2 周,直到全部病情症状消失1 周后方能解除隔离)。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其专用便器来承装,并用漂白粉或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处理;患儿咳嗽、打喷嚏应当用纸巾掩住患儿的口鼻,进行分泌物的妥善处理,家长接触患儿后也应彻底洗手。

1.3 针对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便、接触、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接触患儿的口鼻分泌物、疱疹液、被其污染的玩具及用品、衣物、医疗器械等,也可发生病毒传播[3]。在患儿患病期间,对其接触过的衣物、餐具、玩具等加强清洁消毒[7]。

1.4 针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

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人群范围广,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发病人群为<5 岁的婴幼儿[4],≤3 岁的儿童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因此手足口病的易感者(婴幼儿)的健康教育对象是其监护人或幼儿园老师,加强对这些人的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加强和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教导患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1.5 针对临床表现的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具有2-10d 的潜伏期,均值在3-5d,病程一般为7-10d。患儿发病突然,有发热、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等表现,疱内液体较少,并可出现厌食、咳嗽、流鼻涕等其他症状,也有患儿仅有疱疹等体征,不伴发热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小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脑炎、脑膜炎、循环障碍等严重情况,可能出现一些后遗症甚至发生死亡。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儿童家长应当对儿童加强观察,看手、足、口腔等部位是否出现丘疹、疱疹等,若患儿皮肤、黏膜有皮疹、溃疡等,伴发热症状,应当及时带儿童就诊。

1.6 针对预防措施的健康教育

1.6.1 个人预防措施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规范、认真地洗净手,家里要注意环境卫生,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清新,衣服被子勤在太阳下晾晒;避免儿童食用不干净的食物、水,奶瓶、餐具、玩具、桌椅等应当勤擦拭消毒,也可放阳光充足的地方晾晒消毒;疾病流行期减少外出,避免去人员密集、通风差的地方,避免接触有疱疹、发热等症状的儿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疾病流行季节,家长应早晚探摸儿童额头,如有发热要测体温;对儿童皮肤、黏膜是否有丘疹、疱疹等症状、是否有发热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1.6.2 幼托园等集体机构预防

在儿童集体生活、学习场所,如教室、走廊、卫生间要做好消毒处理,保持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对儿童要进行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其就医,暂停上学;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发生疫情,需要对所有教室内物品、被褥、餐具等加强消毒。

1.6.3 医疗机构的预防

疾病流行期间,对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实行分诊接待,应开辟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室、候诊室、输液室、住院病房,并对相应的房间进行清洁消毒,每日使用紫外线照射3 次,每次30min。医务人员诊治、护理患儿时应消毒双手,体温针、血压计、听诊器专人专用[8],非一次性仪器也要消毒,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仔细消毒患儿接触的各种物品,及时合理处理患儿的污染物、排泄物、分泌物,防止发生院内感染。

1.7 针对护理措施的健康教育

1.7.1 皮肤护理

患儿须穿着柔软、宽松的衣物。皮疹(疱疹)及周围皮肤保持干燥、清洁。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必要时可穿长衣长裤遮住手足部位皮肤或包裹患儿手部[9]。若患儿臀部有湿疹,应当做好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尿便及时清理干净。

1.7.2 口腔护理

多数患儿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等情况,出现口痛症状,影响进食,导致哭闹,应当做好对其的口腔护理,保持清洁,在进食前后,可以用温开水(淡盐水)漱口[10],可将黏膜溃疡散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减轻症状,促进创面愈合,也可用碘甘油或喷利巴韦林喷剂等药物,如合并细菌感染,可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后,局部使用敏感抗生素,使感染症状得到控制,患儿痛苦减轻。实施常规消毒、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外,也可用康复新液进行口腔溃疡的辅助治疗[11]。

1.7.3 饮食护理

鼓励患儿多喝水,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热量的温凉、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摄入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减轻其进食疼痛感。若患儿拒食,遵医嘱进行营养液的补充[11]。

1.7.4 发热护理

手足口病发热一般为中低等程度,无需特殊处理,可减少衣物及盖被,鼓励患儿多饮水。对于体温>38.5℃的患儿,应当采取物理降温,并遵医嘱应用退热剂[10]。

1.7.5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性格、年龄、沟通能力等,护理人员态度和蔼、充满耐心地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多主动关心患儿,使患儿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从而提升治疗配合度,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消除患儿家长的担忧,使其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并给患儿传递更多积极的信号[10]。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2.1 语言教育

可通过广播电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专门的咨询门诊、医患座谈会或利用晨晚间护理巡视病房的时间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进行面对面个人行为指导,进行疾病防治相关知识的讲解,对患儿健康问题进行了解,给予专业的医学指导。

2.2 非语言教育

2.2.1 文字教育

每年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前以海报、展板、宣传栏、广播、电视显示屏、健康教育挂图、爱心提示卡、宣传单、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开辟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简明扼要)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传[12]。

2.2.2 示范教育

手足口病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为粪- 口传播,对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六步洗手法的现场示范,注意指甲沟、指间、腕部按顺序清洗,每次不少于1min,连洗3 遍。进行排泄物、分泌物消毒处理的正确方法的示范,让患儿和家属很好地掌握关键点。

2.3 其他方式

建立健康咨询热线,建立电话回访,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提供专业服务[13];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健康教育知识[14];利用互联网方式进行健康教育[15,16];采用视频结合图文式健康教育方式[17]。

3 讨论

健康教育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而言是一种非常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18,19]。通过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相应的健康知识、保健知识、疾病防治知识和技术等[20]。应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整个手足口病的疾病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后能有效地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及传播,可显著提高手足口病知识的知晓率及自我防治疾病的意识,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对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疱疹口病
2019-2021年贵港市儿童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征分析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夏季警惕汗疱疹
南宁市青秀区中山街道办七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肠道病毒EV71疫苗接种迟疑影响因素分析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儿童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