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源流考
2020-12-25郝乐乐李伟莉余欣慧
金 雅,吴 花,郝乐乐,李伟莉,余欣慧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 合肥 230031)
恶阻是指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而妊娠恶阻则特指在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者食入即吐,亦可将其称之为恶阻。妊娠恶阻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1]77,其病名则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2]。历代医家对恶阻都有不同的见解,并对其具有深刻的认识及独特的治疗思路。现通过对历代医家古籍的归纳整理,从恶阻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方面进行论述。
1 病名
1.1 恶阻 “恶阻”由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创,用以指妊娠剧吐。《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上》:“恶阻病者,心中愦闷,头眩,四肢烦疼,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3]230
1.2 病阻 《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妊娠恶阻》又将其名为“病阻”:“凡妇人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或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者,欲有胎而喜病阻……阻病者,患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卧少起,世谓恶食。”[4]宋代朱端章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三·论初妊娠》中曰:“凡女人妊娠,若素来虚羸,血气不足,体中有风气,心下多痰水者,欲有胎,喜病阻,其状颜色如常,脉理和顺,但觉肢体沉重,头目昏眩,不思饮食。”[5]
1.3 子病 《产宝方》称其为“子病”。《妇人大全良方·妊娠恶阻方论第二》:“夫妊娠恶病者,按昝殷《产宝》谓之子病。”[6]214
1.4 恶食 《妇人大全良方·妊娠恶阻方论第二》曰:“《古今录验》疗恶食……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见食呕吐,恶闻食气。”[6]215《女科百问·第五十四问》:“妊娠心中愤闷头运,四肢烦痛,懈堕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咸酸果实,多睡少起者,世云恶食,又云恶字。”[7]
1.5 选饭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诊妇人有妊歌第二》中言:“汗出不食吐逆时,精神结备其中住(谓妊胎,受五行精气以成形,禀二经以荣其母。怀娠至五月,其胎虽成,其气未备,故胎气未安,上冲心胸,则汗出不食吐逆,名曰恶阻,俗呼选饭)。”[6]203
1.6 病鬼 明代戴元礼在《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十二·妇人门》中言:“胎前恶阻,见食呕吐,喜啖酸物,多卧少起,俗谓之病鬼。”[8]
1.7 病儿 窦材在《扁鹊心书·胎逆病》中言:“胎逆即恶阻,俗所谓病儿是也。苟能慎起居,戒房事,节饮食,不但无病儿之患,而生子亦多易育,若谨摄已当,而仍病者,是系孕妇体弱,气血多虚故耳。”[9]
综上所述,汉代即对妊娠恶阻有了基本的认识,至隋唐时期确定其病名,随着朝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称谓,但多数则以恶阻为名,或围绕“阻”之阻隔之意来命名,例如病阻、阻病。至明清时期,该病病名则无太大变化。
2 病因病机
有关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在《金匮要略》中便有阐述。历代医家各有论述,巢元方之后,主于气凝血聚。陈自明之后,主于停痰积饮,张仲景以寒治,罗知悌、张献可作火论,于恶阻病机,可谓详悉。但大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冲气上逆、胃失和降。病位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脾、胃、肝、肾,尤以肝、胃两脏为重。历代医家将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大致归纳为以下4种。
2.1 风气痰饮 孕后血聚养胎而冲脉之气亢盛,其气夹痰饮横逆犯胃,则致恶心呕吐。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诸病上·妊娠恶阻候》云:“恶阻病者……此由妇人元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饮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3]230言妇人素体虚弱,生冷不节而成痰,或素有风痰,痰瘀阻于心脉则心胸烦闷,痰阻气逆则致呕。《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十二·妇人门》曰:“胎前恶阻……盖其人宿有痰饮,血壅遏而不行,故饮随气上。”[8]妇人宿有痰饮,饮停则阻滞气机,妇人孕后血聚冲任,冲脉气盛,气壅则上逆,饮随气逆而上则呕。
2.2 脾胃虚弱 孕后经血停闭,血聚冲任以养胎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无源濡养他脏。且冲脉隶属阳明,冲脉之气亢盛,冲气上逆犯胃,脾胃虚弱,失于和降,胃气随冲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恶阻》载有:“一妊娠呕吐恶食,体倦嗜卧,此胃气虚而恶阻也。”[10]《圣济总录·妊娠门·妊娠恶阻》曰:“妇人所食谷味,化为血气,下为月水。凡妊娠之初……在腜胚时,血气未用,五味不化,中气壅实,所以脾胃不思谷味,闻见于物,即恶心有阻也。”[11]妇人孕后气血下聚冲任以养胎元,则机体出现气血紊乱、营卫失和,脾失健运,胃气虚弱。脾主运化,胃则有受纳腐熟的功能,若脾胃虚弱,则水谷不得传输,胃亦不受纳。
2.3 肝胃不和 妇女妊娠后精血下聚以养胎元,肝血虚则肝木无源滋养,使得肝火愈旺,冲脉附肝,肝脉夹胃,冲脉气盛,肝脉之火夹冲脉之火上冲,上犯于胃,胃失和降以致恶心呕吐。《血证论》认为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均赖于肝之疏泄,若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十二·妇人门》:“胎前恶阻,见食呕吐,……盖其人宿有痰饮,血壅遏而不行,故饮随气上,停滞肝经,肝之酸味,则必喜啖酸物。”[8]清代《女科经纶》援引朱丹溪之“有妊二月,呕吐眩晕,脉之左旋而弱,此恶阻。因怒气所激,肝气伤,又挟胎气上逆”[13]60,指出恶阻是郁怒伤肝,肝气受损,挟胎气上逆犯胃所致。
2.4 肝肾阴虚 孕后精血下聚冲任养胎,肝血依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亏虚,肝失所养,则肝气破索,肝急则火动而逆,肝火上逆犯胃,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等。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妊娠恶阻门》:“妇人怀妊之后,恶心呕吐,思酸解渴,见食则憎,困倦欲卧,人以为妊娠之恶阻也,谁知肝血之太燥乎。夫肾一受精,则肾水生胎,不能分润于他脏,肝为肾之子,日食肾母之气,一旦无津液之养,则肝气燥而益急,火动而气乃逆也,于是恶心呕吐之症生。”[14]妇人妊娠后血聚胞宫,胞宫实则冲气上逆;同时胎儿需肾精濡养,耗损精气,以致肾之精气不可化为精微物质润养他脏,肝为肾之子,一旦无肾的濡养,则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影响脾胃的升清降浊,且可挟冲气上逆犯胃,则恶心呕吐不欲食。
此外,亦有医家对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提出不同见解,如《医宗金鉴·卷四十六·胎前诸证门》:“恶阻,有因胎气阻逆者,乃受胎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挟胎气上逆于胃,故令恶心呕吐也”“恶阻因于胃热者,必呕吐,心中热烦,愦闷喜饮凉浆也”[15]。认为妊娠恶阻与胎气阻逆和胃热有关。《女科指掌·卷三·胎前门》云:“气血成胎二月间,中焦壅塞不能还,必然秽浊攻于胃,水谷如何得下关。”[12]114认为妊娠恶阻是由于中焦壅塞、秽浊之气上攻于胃所致。
综上所述,妊娠恶阻的发病机制是孕早期冲脉血气旺盛以养胎,如孕妇宿有风气痰饮、脾胃虚弱或肝肾阴虚、肝胃不和致肝气上逆,可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生反复恶心呕吐。
3 治疗
《金匮要略》:“妇人得平脉,不能食,名妊娠,子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医者治逆,加吐下则绝之。”[1]85后世医家将其概括为“则绝之”:绝其医药,轻者不服药,待其自愈;绝其病根,重者究其根源,辨证论治;下胎益母,恶阻重症,妨碍母体,胎动难留当宜选之。《景岳全书》《济生集》《济阴纲目》《证治准绳·女科》等古籍对恶阻的治疗亦有记载。《古今医统》《针灸集成》《肘后备急方》等著作亦明确表示针灸治疗效果显著。
3.1 辨证论治
3.1.1 顺气化痰 该治法适用于风气痰饮型恶阻。《严氏济生方·卷之九·恶阻论治》:“治疗之法,顺气,理血,豁痰,导水,然后平安矣。”[16]严用和指出风气痰饮与气血相搏,气滞则致恶阻,治当顺气理血、豁痰导滞,但并未提出方药。《女科经纶·卷三·胎前证》:“总属血壅胎元,脏器不能宣通,停痰积饮……故丹溪、立斋论治,每以枳壳、紫苏、苏梗、木香、砂仁,为降气顺气之法。”[13]61该书中明确记载了其治法及中药,枳壳、木香可健脾行气,紫苏、苏梗、砂仁既可行气,又有安胎之效,另外砂仁也可豁痰,用于参橘饮以治痰饮内停之恶阻。
3.1.2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该治法适用脾胃虚弱型恶阻。张介宾《妇人规·胎孕类·恶阻》曰:“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胎妊,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为呕逆等证。及三月余而呕吐渐止者,何也?盖胎元渐大,则脏气仅供胎气,故无暇上逆矣。凡治此者,宜以半夏茯苓汤、人参橘皮汤之类,随宜调理,使之渐安,必俟及期,方得贴然也。”[17]妇人受孕,素体本虚,胃虚气滞则应和胃降逆,予以半夏茯苓汤、人参橘皮汤之类调理。半夏茯苓汤以生地黄、川芎、芍药养血柔肝,肝木和则不横逆犯胃,方中二陈汤以调中理气降逆,人参益气扶正,全方和血养胎,又兼顾肺之宣降,使妇人脾得健运,胃气下行。人参橘皮汤以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橘皮调中理气,生姜止呕开痰,使妇人虚得补、气得畅,则病渐安。其中亦载“若脾胃气虚者,宜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人参橘皮汤之类主之。”[17]脾胃气虚型则可用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等健脾益气。
3.1.3 疏肝和胃 该治法适用于肝胃不和型恶阻。《女科证治准绳·卷之四·恶阻》曰:“一妊妇呕吐胁胀,或寒热往来,面色青黄,此木旺而克脾土,用六君子加柴胡、桔梗、枳壳而安。”[10]六君子汤可疏肝解郁并健脾,加柴胡并以行气。《血证论·第五卷·血中瘀证治》曰:“水降则气降,胃得安而不呕吐矣。又或胞气上逆,上合阳明燥气而为火,亦致吐逆……小柴胡汤主之,麦门冬汤亦治之。”[18]孕妇肝气郁结,冲脉之气盛,或肝郁化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可用小柴胡汤疏肝降逆,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麦门冬汤用人参、麦门冬、粳米、大枣等滋养肺胃,又以陈皮利咽止逆,通达三焦,使上下之气皆得宁谧。
3.1.4 补肾平肝 该治法适用于肝肾阴虚型恶阻。《傅青主女科·女科下卷·妊娠》曰:“然补肝以生血,未为不佳,但生血而不知生气,则脾胃衰微,不胜频呕,犹恐气虚则血不易生也。故于平肝补血之中,加以健脾开胃之品,以生阳气,则气能生血,尤益胎气耳……宜用顺肝益气汤。”[19]顺肝益气汤中熟地黄滋养肝肾,酒当归、白芍养血平肝,炒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麦冬滋养胃阴,陈皮、砂仁等行气开胃。滋肾水则肝木息,平肝木则肝逆除,并辅以健脾消食,使之生血亦生气,且补气于补血之中,阴血足则以制阳,故不会加重其气逆之势。
3.2 针灸 《针灸大成·八脉图并治症穴》:“脾胃虚冷,呕吐不已:内庭、中脘、气海、公孙。”公孙穴乃脾经之络穴,联系胃经,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效,现代临床研究亦证明该穴可用于治疗呕吐、呃逆、妊娠恶阻等疾病[20]。
3.3 下胎益母 “若孕妇羸弱,胎孕不牢,则动必成咎”[6]217,出现重症、危症而危及孕妇生命时,医者治疗时应“相人强弱以投之”[6]217,当下胎益母,遵循《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下》中“妊娠欲去胎候”[3]237之旨。
3.4 注重调护 除药物治疗外,应注重孕妇的起居饮食、情绪等方面的调护,如清代张曜孙《产孕集·上篇·孕疾第五》:“恶阻者,……若面色如故,脉象和平,此不须医,但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缓缓可愈。”[21]因此,妊娠恶阻轻者可通过慎起居、调情志、节饮食、适寒热、戒房事等日常调护,使恶阻日渐好转。
综上所述,妊娠恶阻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历代各家对其论述各有特色。其病位于五脏,病因与肝、脾胃息息相关,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治疗原则,并结合化痰降逆、补肾疏肝、平冲降火之法,以达内外皆顾、标本兼治之效。